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论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分析了生态环境与社会稳定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阐述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确保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成人教育社会生态环境观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银锋 《成人教育》2009,29(7):46-47
社会生态环境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政治保证、经济支持和文化氛围。以此,结合成人教育社会生态环境的困惑,从理念、制度、实践、市场及人才等方面构建了成人教育社会生态环境观,以期对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人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讨论,提出保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4.
某日我们决定从生态学角度查验一下饮用水,于是把几公升水寄到英国做技术鉴定。一个月后寄来学术鉴定结果:"禁止游泳。"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学角度进行气象生态学初探,提出了气象生态学和气象生态环境的概念,进而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阐明了由于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日益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破坏,使气象要素或者变化剧烈,或者失去平衡,导致气象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生存环境的气候变迁。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人类只有尊重和维护气象生态环境,才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6.
民国初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政党政治活动的第一个高潮,其外在形式很有些接近于西方式的竞争性政党政治模式,然而民初政党政治最终却以悲剧性的失败结束。民初政党政治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都与当时的特定环境密切相关,它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牺牲品。因此从社会生态环境学的角度入手,对民初政党政治的发生及失败进行分析,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剖析这一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更好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社会的治与乱无疑一同孕育于当时的生态环境及其变迁之中。一定程度上讲,区域生态的恶化是明末社会大乱的原始动力,各地区复杂的生态地理又为其蔓延构筑了天然的屏障。然而,区域生态资源的严重缺陷,无力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因此时至清初社会秩序的重建事实上也是生态演变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区域生态一度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动乱过后广大地区却走上生态“原始化”的漫长历程,与此同时的则是“人居环境”的极度衰退。  相似文献   

8.
《集宁师专学报》2016,(2):59-64
该文以乌兰察布市为研究对象,依据耦合理论构建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相关的定量评价模型,对乌兰察布市近年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演变与社会经济增长耦合度的动态耦合效应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社会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以降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迁。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了该区域社会环境的恶化,而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螺旋累积的恶性关系,最终导致该区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全面倒退,淮河流域社会随之发生了重大而深刻变迁。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城市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的质量以及能承载的人口数量.随着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土地利用出现了大量不合理的现象.在城市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并针对城市生态环境中关于城市土地利用部分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历史和现实的层面以及如何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认读,发展语言及思维能力研究"课题立项以来,许多学校在借助汉字这个文明瑰宝,开发儿童潜能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在教育的生态环境下进行科学认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接受知识,启迪智慧,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13.
青海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社会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以青海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草原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本质,即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失调的阐述,提出了通过城镇化进程和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现草原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远景规划设想,并且简单论述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4.
明代呼和浩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朝初年在呼和浩特地区建州卫,后逐渐丧失。蒙古部落纷争离合、成长壮大后重建丰州滩。呼和浩特地区人口也由少到多,逐渐繁衍。在纷争离合的过程中,地区得到了休息,生态得到了保护。无论是蒙古部落,亦或是明朝政府,对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的影响并不严重。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略论生态系统与土壤科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分析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着手。认为土壤既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又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土壤生态系统就是土壤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文章提出了土壤科学所面临的两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17.
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了生态、经济、社会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适度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杠杆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将生态学方法用于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在分析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阐明网络学习生态环境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以期为网络学习环境的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人口数量、生产方式、社会政策等对汉水流域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人口方面,主要因之于明宣德、乾嘉年间等大批移民迁入,掀起了汉水流域生态环境的两次破坏浪潮;生产方式方面,汉水上游地区主要是畲田农业、梯田农业将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了缓坡丘陵,玉米、马铃薯等高寒作物的引进以及各类工业、竹木商业发展,使生态环境的破坏推向高寒海拔区,汉水中下游主要是垸田的开发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灾频率的提升;明清以后一些环境保护的政策法令颁布,对生态环境保护起了一定作用,但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提倡和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作为公民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道德是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生活空间日益扩展、公共道德内容相应增加的体现。可以说,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新世纪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会大大推动群众性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推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所确定目标和要求的实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