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商隐在晚唐社会现实和自身救世抱负的激发驱动下,大力创作咏史诗。其咏史诗以深广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风姿,成为我国咏史诗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2.
党绍辉 《成才之路》2009,(24):32-33
唐诗发展到晚唐,咏史诗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不少晚唐诗人创作了大量的咏史诗。在这些数量可观的咏史作品中,李商隐的咏史诗独具特色,显示出了不同凡俗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为咏史这一体式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中晚唐时期,诗坛上掀起了咏史诗的创作高潮。温庭筠、李商隐作为晚唐诗坛大家,更是佳作迭出。社会时代背景的相同、才华志向的相似、经历遭遇的相仿使得他们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情感继而在风格上均有相似之处。但是,温李二人的性格气质、审美趣味以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差异,又使他们的咏史诗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本文试图从文本的审美意象角度入手,通过对温李二人咏史诗的意象内涵构成、组合方式及表达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来对他们咏史诗艺术风貌与审美涵纳的异同获得较清晰、确切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的咏史诗在晚唐诗坛因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具有重要地位。他的咏史诗具有高度概括、善用对比、以小说笔法入诗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咏史诗在中国咏史诗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划时代的影响,他按照以儒家诗教为主体的传统诗学的审美要求将咏史一体推到了思想艺术的峰颠:赋予咏史诗以强烈的讽时性;讽刺寄慨“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赋予咏史诗以深长幽婉的情韵;丰富和发展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6.
李商隐的咏史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体表现在蕴含着深沉浓郁的悲怆美,高度集中地体现了晚唐咏史诗的审美趣味,而其悲怆美的形成则离不开诗人对画面场景的精心剪裁,对意境情趣的营构,以及其大胆酣畅的讽刺手法.这使得李商隐的咏史诗显得摇曳多姿,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在晚唐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诗坛上咏史诗的作者之多,数最之广,在整个唐代都是很突出的。其中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如鹤立鸡群,有着引人注目的独特风貌。沈德潜说李商隐的七绝“长于讽谕,工于徵引,唐人中另开一境”①,主要就是指咏史诗而言的。因之,对李商隐的啄史诗作一些探讨,对我们研究唐代诗歌发展规律中的一些问题,对了解他的思想艺术成就,颇为必要。本文拟从李商隐咏史诗产生的主要客观原因、思想艺术特色以及贡献等几个方面,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李商隐的咏史诗有明确的创作意图.是政治诗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在艺术上的创新是成熟地使用了近体的七律、七绝的形式,特别是七绝的大量运用。李商隐用咏史诗的形式写爱情、恋情是他的新创造。李商隐在其咏史诗中说理时大多能以形象、感情出之。总之,李商隐的咏史诗承前启后,是这一题材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咏史诗艺术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咏史诗滥筋于《诗经》“大雅”及楚辞中的一些篇章c屈原的《离骚)中就涉及到许多历史传说及重大历史事件,借以调古谕今,抒写怀抱。咏史诗经历魏晋南北朝发展到晚唐,达到了繁荣,不仅出现了许多咏史名家,而且在艺术上自觉地将咏史和现实、人生结合起来,创造出风格多样的咏史诗。特别是晚唐的李商隐,面对着江河日下的李唐王朝,他感到回天无力而悲忿交加c岁月陆路,壮志未酬,生存的不幸凝聚成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沉感慨与思索,再加上对诗歌艺术的不懈追求,使李商隐的咏史诗开阅自如而又寄托遥深、暗藏锋芒,在穿越古今时空…  相似文献   

10.
晚唐诗坛上艳情诗创作颇为盛行.李商隐与韩偓分别是晚唐前后期艳情诗创作的代表诗人,且两人又是舅甥关系,因此韩偓的艳情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李商隐的影响.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两人的艳情诗在艺术表现上却显有差异,主要表现在:诗歌意旨一具朦脆性,一具显明性;表现手法一具象征性,一具直陈性;艺术效果一具感染性,一具感官性.只有通过认真审视和深入比较,才能更清晰、准确也更客观和全面地把握这两个重要艳情诗人及其艳情诗篇.  相似文献   

11.
从聋生情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聋生的审美情趣的不同,提出了用情感牵引意境、用想象完善意境等意境创造手法,运用多媒体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快速进入教学中的意境,突出介绍运用解说词和音乐来补偿课堂教学缺陷,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2.
郭风的儿童文学创作以散文见长,他以富于个性的审美追求在自己的作品中构筑起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本文探讨郭风散文审美形式特征,即隽永传神的艺术画面,有较强的视觉效果;反复吟咏手法的运用;吸收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做到动静、虚实结合。  相似文献   

13.
作为美国诗歌史上唯一可同华尔特·惠特曼相媲美的伟大诗人,狄金森的诗歌以想象丰富,意象奇特、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著称。从狄金森诗歌意象涉及最多的自然、情感、宗教入手,寻找其诗歌灵魂的吉光片羽,探寻这个敏感与敏锐的女诗人之魂。  相似文献   

14.
意象、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意象是作品意境创造的重要因素,也是审美意境生成的前提、基础。意境的创造与生成离不开对意象的建构与赏玩。不同类型的意象或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于意境创造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汨芬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2):100-102,115
浙江筝派是中国古筝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重要流派,在演奏风格上清丽秀美,长于含蓄淡雅的艺术表现,其旋律、音韵和谐。文曲典雅文静、厚重古朴,武曲奔放华丽、气势磅礴。在演奏技法上除继承传统的的浙派技法以外,还借鉴、学习了琵琶、三弦、扬琴乃至西洋乐器的演奏技法,同时对其他筝艺流派的技法也加以学习和发展。浙江筝派中一些极富特色的演奏技法对其鲜明的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起到了很大的、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技法也是浙派筝曲创作中表现力最突出的部分,同时,这些技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筝艺各流派的发展。浙江筝中的特色演奏技法有些是承袭传统技法并加以改良的,有些是为了拓宽乐曲的表现力而创新出来的。其中经过实践的检验、时间的磨练而存留下来的部分,无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杜甫成为伟大的诗人,不仅在于他转益多师,"尽得古今之体势",而且更在于他有自觉的艺术追求。而这种"自觉"又不仅仅表现在"技巧"、"功夫"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将诗人作为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目标。这当然是与诗人诗为"家事"的自豪、"窃攀屈宋"的艺术取向、宋玉"吾师"的价值范式和自身现实遭遇构成接受视野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鲁迅和施蛰存的历史小说创作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鲁迅的历史小说,表现出深广的现实社会内容,施蛰存的历史小说,侧重表现个体人物自然性心理冲突;两位作家创作意旨、手段、切入点、文化个性之差异体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同为“南宋书法四大家”中的陆游、范成大,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陆游书法不仅具有文人气息,更具书家气质,表现出对书法表现力的自觉追求意识;范成大书法则是以致用为尚,他无意为书家,但由于丰富的学养溢于字里行间,书卷气浓郁,独具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契诃夫以其短篇创作的突出成就为人称道。他洞悉人性的扭曲与异化,感悟人生孤独、麻木,直击人间隔膜、冷漠,并对新世纪的人生困惑与无奈有着天才的预见,对新的艺术技巧与表现方法更是进行了大胆尝试,当为传统文学向现代转型的先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