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青年弱势群体进行职业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的需要,是促进年轻人社会化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是全纳教育理念的实践.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青年弱势群体的所指相当广泛,对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促进措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本文通过与英国和美国的比较,凸显了德国青年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特征,对我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能起到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职业教育救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在对农村弱势群体职业教育救助中可以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文章结合我国弱势群体职业教育救助的现状,对如何构建职业教育救助体系,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与贫困阶层代际传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一方面,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许多贫困代际传递现象,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流动与教育的关系折射出教育类型与贫困的双向互动关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贫困阶层固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社会弱势群体救助补偿机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淡化社会分层、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推进器,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教育扶贫角度看,职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路径之一,为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促进社会弱势群体向上流动,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现有体制下,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弱势群体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会对弱势群体向上流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年弱势群体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不容忽视。文章在分析英国1997—2021年间的新工党政府、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联合政府以及保守党单独执政政府三个时期的职业教育支持青年弱势群体的政策与措施等背景成因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其成效,并认为英国职业教育支持青年弱势群体的政策与措施对我国在支持目标、支持方式和支持内容上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诸多不公平:社会认可度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重视城市和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而忽视职业培训和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补偿。应采取扩大职业教育对象的范围、强化对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助、加大职业教育公平机制建设等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发展。  相似文献   

7.
东盟经济的繁荣发展与社会不公平现象相伴而生。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职业教育具有促进弱势群体发展与维护社会公平的功能。东盟职业教育系统存在职业教育参与程度不高,女性群体接受职业教育机会偏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正规职业教育入学率相对较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欠妥,职业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这些限制了其促进社会公平功能的发挥。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分别在弱势青年群体技术技能培训项目、女性群体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劳动力继续教育与培训在线项目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职业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的弱势群体、问题群体、困难群体。职业教育发展的好与坏直接关乎教育发展的和谐与否,关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否,关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否。就整个教育体系而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在我国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社会分层作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态,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职业差异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教育上呈现出较大差距,职业教育的受众多为社会下层群体就是一个例证。教育应该起到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被遮蔽起来。为彰显这种作用,政府要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教育,既要拓宽职业院校学生的升学渠道,提升其个人发展空间,还要提高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职业院校自身也应加强内部建设,走内涵发展之路。这样就有可能通过职业教育缩小社会阶层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弱势群体一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提升社会弱势群体的抗逆力,增强其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事关整个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传媒在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的建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媒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应当从以往的“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切实发挥传媒在构建社会弱势群体抗逆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是弱势群体实现利益诉求的主要途径,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实现共同救助的合作平台,是综合解决社会问题的长效机制,因而在保障弱势群体权益,提高就业率和人民收入,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追求社会公平,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关系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中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论视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认为,职业教育和社会诸环境之间形成自然、开放、和谐的生态关系,生成相对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职业教育发展不仅仅是职业教育本身发展,而是涵盖了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多重关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建立大职业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握协调发展原则,关注弱势群体生存质量,重视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职业教育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具有两个需求主体,一是经济社会的需求;二是公众的个人需求。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特征,表现为职业教育要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职业人才,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依存,职业教育是实现弱势群体生存与发展、体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出发,对干预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家庭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以家庭阶层背景为标志的家庭因素对个体的教育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时期,职校学生社会身份的变化影响着家庭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而个人最终选择何种教育类型,部分地取决于其家庭对各类资本的占有量。目前被排斥在“地位取向”教育之外的弱势群体,又可能因为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低回报而选择辍学。  相似文献   

15.
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期的客观存在,本从社会整合作为一种解决的手段更作为一条重要的社会规律阐述了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作用,并从社会整合的应用即社会政策、产权重构、社会救助等方面作了论述。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关键在于产权重构即明晰农民的土地产权与工人的劳动力产权和财产产权。  相似文献   

16.
论职业教育的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职业教育泛化是指职业教育远离具体的职业岗位(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走向专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泛化是学校职业教育的一种无奈选择,是社会经济对教育制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职业教育的泛化并非都是有害的,它可以使更多的适龄人口得到专业教育.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加快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接环节建设,如发展独立的培训机构、发展规范的学徒制等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是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增长农村弱势群体知识,提高他们整体素质、能力和农村社区品味的关键所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政府给予农村弱势群体在教育服务方面以强势关怀,这是坚持先富与共富并重、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的体现.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价值,认真剖析教育服务农村弱势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创建科学、高效、合理的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有效运用多种教育服务策略,大力提升为农村弱势群体服务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关注弱势群体、扶助弱势群体是当前我国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伦理学的角度而言 ,应从道义论与功利论两方面为弱势群体进行辩护。道义论辩护基于人的终极关怀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是维护人的尊严的要求 ,是体现社会公正的要求 ;功利论辩护立足于社会整体发展 ,认为扶助弱势群体对于我国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我国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将道义论与功利论有机地整合起来 ,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澳职业教育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论坛期间,来自中澳两国的12位专家就11个专题发表了很有见地和富有新意的演讲;与会代表围绕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互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为弱势群体服务等问题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事关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不同教育类型样本初职和现职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为主要测量指标,借鉴地位获得模型,构建教育与社会地位获得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职业教育对个体初职和现职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并比较不同教育类型间及职业教育群体内部社会地位获得的差异。实证结果显示,接受了职业教育的群体具有较好的初职地位,表明职业教育为个体社会地位获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职业教育对农村户籍和女性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更为显著。但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对个体现职地位提升缺乏可持续的支持。为此,要确保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应有地位,有针对性地扶持弱势群体,加强通用技能培训,优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社会地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