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历史教育之根在于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递。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接受了多年历史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大学阶段如何开展历史教育,学什么、怎么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已获得基本的历史常识基础上,高校历史教育要更具个性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历史教育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中国传统商贾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营养,是财经类大  相似文献   

2.
林非先生所著的<鲁迅和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十年后再版,在于该书具有更为恒久的学术生命力.其特点表现为一、以对历史的熟稔、感司的深刻、辨析的精微凸现鲁迅的独到之处,与鲁迅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达到深度的契合.二、以鲁迅精神正视鲁迅自身的矛盾,把鲁迅放到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进行全面的辨证的具体分析.三、从深邃、丰厚的文化内蕴中发出了对"人"的呼唤和对鲁迅"立人"思想的深刻阐发.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历史上三次教育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学校教育曾发生过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末年私学的创设,随之而起的是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第二次是北宋时期书院的创设,随之而起的是理学的广泛传播;第三次是清末民初新学制系统的厘定,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端始。因为这三次教育变革都对当时的社会政治进步、文化案荣、经济发展产生过广泛影响,因此应视其为三次教育创新。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三次教育创新,不难发现,教育创新往往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或变革的需要;教育创新必须有所继承和借鉴。当今,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促使教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都将预示新一次教育创新的到来。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更密切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必须与世界教育接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大潮。  相似文献   

4.
刘来兵 《教育史研究》2007,(3):92-92,94
鲁迅先生曾言及,“作一部中国历来教育儿童的方法、用书的历史,其功德不在禹下”,可见对数千年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史做一个系统的阐述与审视,是一件功绩丰伟却又异常繁巨的工作。以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来看,幼儿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历史作一个学理上的梳理,又是一项极具现实性和紧迫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开展历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唯物主义史观,筑牢意识形态关,厚植家国情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历史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文化传统在中国现当代社会是存在和发展着的一种文化传统,但又不是唯一的文化传统,这就意味着鲁迅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是蜿蜒起伏的。鲁迅研究者总希望鲁迅一直热着,一直是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龙头老大,只要坐上鲁迅研究这班车,就会青云直上,成为永远的先锋派,这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化。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外来化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已有压倒传统化的趋势,年轻人喜欢穿韩服、看日本动漫、吃肯德基、过洋节……这一现状令人不无担忧。“教育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化传统,吸收人类明发展的一切成果。”有感于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我一直十分关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化教育,尤其是重视选用地方课程资源,以丰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提高学科整体效益,也使传统化教育得以渗透落实。下面就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在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鲁迅曾经有过一个著名的表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在启蒙派、社会派的鲁迅研究者看来,这正是理解鲁迅全部文学活动的基础,是鲁迅自觉理解和接受现代文学的社会性使命的明确表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传统的鲁迅研究将这一表述发挥到了极致,作为鲁迅这面新文学运动的大旗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流派的重要标志.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随着先锋派、学院派以及海外汉学界鲁迅研究的日益"红火",这一表述却被目为了"文学功利性"追求的典型,人们不仅较多地谈论着其中的局限性,而且也怀疑它所传达的鲁迅思想的准确性.于是,在鲁迅研究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似乎很难听到有多少人在理直气壮地重申"为人生"了,无论是出于对鲁迅的轻蔑还是维护.  相似文献   

9.
(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显然:我说“新时期:中国又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意思是说,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亟需鲁迅的历史时代,这就是鲁迅先生生活和战斗过的民主革命时代。同样显然:今天,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时期,和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鲁迅的时代,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而今天,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热衷于依赖外来理论,虽产生了合理的教育实践,但也出现不少问题。种种反常状态,超乎了借鉴的"度",不仅违反历史学科规律,也大不利于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历史教育应当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相当层面上应当淡化乃至跳出洋理论的窠臼。我国几千年历史教育实践,提供了中国特色历史教育的话语土壤。"记功司过"的伦理教化功能、"寓论断于叙事"的表达方式、起承转合完备的历史教学技能、"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古代史家强调"史识""经世致用"的使命感,以及探研究诘的问题意识等史学遗产,是我们当代历史教育的宝贵源泉。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教育话语体系,推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教育实际有效地结合,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于鲁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毛泽东主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写有“民族魂”的旗帜。此后,产生了大量纪念缅怀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以来的历史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上热衷于依赖外来理论,虽产生了合理的教育实践,但也出现不少问题。种种反常状态,超乎了借鉴的"度",不仅违反历史学科规律,也大不利于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我国的历史教育应当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相当层面上应当淡化乃至跳出洋理论的窠臼。我国几千年历史教育实践,提供了中国特色历史教育的话语土壤。"记功司过"的伦理教化功能、"寓论断于叙事"的表达方式、起承转合完备的历史教学技能、"无征不信"的治学原则、古代史家强调"史识""经世致用"的使命感,以及探研究诘的问题意识等史学遗产,是我们当代历史教育的宝贵源泉。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教育话语体系,推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历史教育实际有效地结合,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灯下漫笔>中呐喊"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一声呐喊,其意义不亚于当年的"救救孩子",把一个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中国人民、中国知识分子面前一"第三样时代"究竟是怎样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十八年中,始终处于各种文学事件的中心位置,他的文学生命和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深刻地融合在了一起。鲁迅之所以能够如此深刻地进入历史,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他时刻坚守自己的独立性。具体到历史状况来说,鲁迅从来不会对任何一种新兴理论表现出盲目的顺从,而总是表现出时抗的立场。这种对抗使鲁迅不能成为历史的先驱者,却让他坚守了自我的主体性,从而深刻地进入了历史。  相似文献   

15.
刘复生 《小学语文》2009,(10):54-55
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小学教材编选了鲁迅作品节选《少年闰土》和一组纪念、追忆鲁迅的文章,可以让小学生初步感受鲁迅文学作品的风格的某些侧面,并通过那些曾亲身感受过鲁迅人格魅力的人们的视角,建立关于鲁迅人格风范的感性形象,从而为以后更深刻地领会鲁迅的创作奠定基础,同时,这本身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知识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历史观的培育已迫在眉睫。大学生历史教育的根本是唯物史观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的课程教学,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唯物史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纲要"教学中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历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评价,是对大学生进行唯物史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教育历史的分期问题是有关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合理地划分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有助于把握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判定特定时期教育的变革与性质和合理地编排教育史论著体系。20世纪中国的教育理论界先后有过依据朝代更换、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教育实践、阶级斗争等多种中国教育史分期法的探索,展现出面貌各异的中国教育发展史,合理的中国教育史分期应以教育实践为主要依据,也对历史年代、社会形态等外部变化因素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血与火、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为了彻底改变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对流中的弱势,中国人民进行过艰难的探索和斗争,救亡和启蒙始终是历史的两大支点。由于教育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双重品格,所以无论是救亡时代还是内蒙时代都始终为人们所关注,并把其作为实现历史目标的重要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救国是中国人民百年不灭的一场梦。正因如此,教育小说一直在现代文学史上绵绵不绝,重新解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百年中国教育史,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了解百年中国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9.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说过:“经济是历史的骨骼,政治是历史的血肉,文化艺术是历史的灵魂。”文化史不仅是历史的一个部分,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历史课“寓德于教”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史便成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如何利用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向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谈点滴肤浅体会。体会之一,注意中外比较,明确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的科学文化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相似文献   

20.
杜哲 《课外阅读》2010,(8):183-184
鲁迅作为上世纪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他对中国近代化民主,科学的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时代变迁,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鲁迅精神在今天的社会中对于人们的影响没有从前那样深远。鲁迅在新时期受到挑战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是在历史的逐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