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征 《山东教育》2009,(11):18-18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所教过的学生,在四十年后师生重逢时,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叠得四四方方的小手绢,仍保持着小学时的良好习惯。这让我感觉到孩子的良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从点滴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2.
晚上偶然看了一次央视的《大家》节目,对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访谈。我有时觉得,关于教育,我们的言辞已经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了”,太过“花言巧语”,充斥着件、充斥着媒介,既保持着“政治正确”,又颇具语言感染力。访谈中所提及的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其实都一点不算是新鲜词句了,估计全中国的老师和家长们都明白得通透无比。如果没有见到行动,大概谁都不大容易受感动了。但在访谈中,  相似文献   

3.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在小语教学中不仅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善于教学生“无疑”,还善于教学生疑中出新,从而达到“长进”的目的。她是怎样艺术处理质疑这一教学环节的呢?  相似文献   

4.
当我们欣赏迷人的姹紫嫣红的繁花美景时,目光总会习惯地落在那些已鲜艳开放的花朵上,而很少会去关注那些含苞待放的花蕾,尽管大家都明白过些天,这些花蕾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朵来。这就像我们教育学生,大家都会习惯性地把目光集中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而很少会去关注后进生,有时即便去关注了,也会嫌他们“开”得慢,甚至总想硬生生地把他们“掰开”!这样他们不但“开”得不鲜艳,而且还会很陕“枯萎”。  相似文献   

5.
手绢传奇     
“你现在怎么还在用手帕?”这是我常遇到的善意询问。我总是回答:“打小随身带手绢,习惯啦!”半个多世纪以前,上小学,老师每天要检查学生带没带三样东西:一样是手绢,一样是茶缸子,一样是口罩。手绢,这是当时我们习惯的叫法,不叫手帕。那时有“唱游课”,“丢手绢”和“老鹰捉小鸡”是进行次数最多的“唱游”。记忆里形象最鲜明的,一位是“小脸老师”,一位是同桌的“方子”。  相似文献   

6.
1956年,霍懋征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她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高干子女和普通市民的孩子兼收的学校。霍懋征一视同仁,而且把爱更多地倾注在…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我校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上好美育课。音乐、美术都是艺术性强的课,可称为美育课。如上一年级音乐课,教唱《洗手绢》歌时,领唱和试唱都当场录音并播放供学生评论,以提高审美能力。讲歌词中的“哎啰哎啰哎啰哎”时,注意启发学生联想劳动时的激情。教师还编排舞蹈,由一名学生手捧道具(玩具塑料盆、搓板和小手绢),  相似文献   

8.
在教“长方形的认识”时,教师讲述:“老师的一块台板玻璃不小心被压碎了,压碎成两部分(如图1所示)。如果要照原样配一块,要不要两块都带去?”在生活中,有的学生曾经碰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他们从没有仔细考虑过。这时,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必须带两块,有的说带那块小的玻璃,有的则说带大的玻璃。教师出示图2,并问:“这样能恢复到与图1一样的形状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答:“不行。”又问:“那么带那块大玻璃呢?”有学生说行,还能画出图3。此时,教师趁势引导,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学生发…  相似文献   

9.
李彦春 《科技文萃》2001,1(7):93-95
1999年岁暮,30多名50出头的中年人给78岁的老师霍懋征拜早年。霍老师感谢学生深情,送 每人一件礼物——她78岁骑在牦牛背上,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扬鞭催征的照片。60多只手齐 伸,等待老师分发。霍懋征望着他们的手,眼前叠映出1954至1960年,他们伸手让霍老师检 查卫生的旧影。泪水从老人脸上流下来,“时间真快”,霍懋征说:“转眼你们就成人了… …我因为拥有你们,我非常幸福。”2001年2月3日,还是这些学生,为庆祝霍老师从教60周 年召开筹备会——“不灭的红烛”。霍懋征置身其中,说着同样的话:“我因为拥有你们… …”60年来,霍懋征评价教师这一事业——光荣、艰巨、幸福。此时此刻,她体会的是幸福 。  相似文献   

10.
张春海 《山东教育》2005,(31):10-10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缺少教师,就从村里找来一位高中刚毕业的女青年担任我们的代课老师。记得第一堂课的开场白她是这样说的:“同学们.我没教过学,不会上课.以后的语文课主要是靠大家自己学习。我对大家学习语文的要求就是三个字——读、背.写。”因为当时我们还都是些顽童.所以一听来了位“不会教”的老师.心里都禁不住暗暗高兴:老师不会教,时学生的要求还套很严吗?  相似文献   

11.
去年我教省编第七册《荷花》,布置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对照课文第二节的描写给插图着色。做这种作业,学生兴致很高。他们在着色的过程中,认真观察了图画,注意了图文对照,所以颜色着完后,大家对“挨挨挤挤”、“大圆盘”、“冒出来”、“莲蓬”等已基本理解。检查预习作业时,我发现大部分人对“碧绿”、“嫩黄”的词义也掌握了,但也有几个学生把“碧绿”着成了“天蓝”,把“嫩黄”着成“桔黄”,还有人把“白荷  相似文献   

12.
笔者参加过北师大的一次新教材培训会.记得有位青年教师曾在交流发言中声泪俱下地诉说着“不会教了”的痛苦。当时大家都觉得课改之初由于新IEl理念的激烈碰撞.出现这种困惑是很正常的,也是暂时的。谁知时隔多年,跟许多教师私下谈起课改的话题来,他们的反映几乎是异口同声——“不会教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材料语文教科书是最主要的实验材料。实验前,我们认真研究了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凡是适宜学生背诵的都成为“材料”,列出目录、数字。本着提高教学效率、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原则,课堂教学精讲多读,让学生在课堂上背诵。除了用好教科书外,我们还从自读课本和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中选了一些材料。选的材料文质兼美,人文气息浓郁,易于学生背诵。二、基本做法1.课堂拓展,教一带一。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曾教过95篇课文,教一带一。在古诗文的背诵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教…  相似文献   

14.
叔叔和阿姨星期六都要去上班,一大早就把弟弟妹妹送到我家里来,让我来带他们玩。我灵机一动,对他们说:“今天我们来玩老师教学生的游戏,好吗?”“好!好!”他们一听说有得玩,自然十分开心。准备了一下,我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我故作威严地喊道。妹妹万雅还算机灵,愣了一下,喊了声“起立!”我学着老师的样子,在小黑板上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字“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学习古诗,请大家读题目。”我请妹妹万雅来背诵这首古诗,她还真不赖,背得一字不差。我又请弟弟徐睿来背,可能是他小的缘故吧,读都读不准。于是,我一句一句地教他,总算是有点样…  相似文献   

15.
<正>我曾经看过中央电视台做的关于著名教育家霍懋征的访谈。霍老师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是国家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教师",霍老师从教多年,桃李满天下,她教学有方,育人有道,据调查她教的学生都品行端正,事业有成。她的教育理念至今仍值得我们去思索。在这期访谈中,节目组邀请了霍老师当年的几位学生,而且这件事事先也没有告诉霍老师,这些学生现都过了花甲之年,在各自岗位上都为社会做出了很多贡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问答     
十一问: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有的同志说,教学就是传授知识。其实并不这么简单。北京市的特级教师霍懋征曾经介绍过,她教《一个苹果》一课时,有些孩子对课文的思想意义并不理解。他们问:“运输员渴成那样,捡到一个苹果为什么自己不吃而要交给连长?连长又为什么不吃,而几次传给战士呢?”有的孩子说:“不吃是因为不好意思。”在读到连长几次动员大家分吃苹果,结果八个战士只吃了一小半时,  相似文献   

17.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说过:"教师教学技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老师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老师常说,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在她的眼中,没有不可教育  相似文献   

18.
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总是涌现出一些“教不好”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这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学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重大课题,不断进行研究、探索。可是,学生一茬又一茬,每一茬总有些“差生”“教不好”,不知有多少教育者面对这一难题而苦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9.
检查手绢     
今天小林是值日生。等小朋友全坐好了,他站在教室前,把手一背,大声地说:“请大家把手绢拿出来,现在开始检查。”小林一桌一桌仔细地检查。小玲的手绢上印着一朵大红花,干净又鲜艳;小芬的手绢上印着一只小白兔,干净又漂亮;小松  相似文献   

20.
因患重感冒,我的咽喉疼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为了不让期待的学生失望,我决定手工课继续上,但只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我走上讲台后,7岁的小班长代我讲话:“今天手工课老师本来想教我们折纸,可尚老师现在没法讲话,临时决定找几位同学上来当老师,大家谁想来露一手?”一双双小手举过了头。我找个空位坐下来,自觉成为学生一员。“小老师”们个个精神抖擞,走上讲台,边讲解,边示范,还不时停下来组织教学,举手投足,煞有介事。教室里秩序井然,人人都是老师,人人又都是学生。一节课下来,同学们不但过了把“老师瘾”,还学会了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