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体现师法自然的赋色原则,这与李白、王维、李贺诗歌的设色有所不同。其色彩意象丰富而表意多样。大量使用精神色彩意象,以“艳色写悲情”为代表的相同色彩组合的异用,依境调色以及亮色点睛等设色特征使得色彩与意境相融。其设色还依据题材、抒情对象、生平阶段等不同表现内容营构风格各异的色彩意境。由此形成了李商隐诗歌色彩表现“沉博绝丽、色境浑融”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3.
通常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色彩的认识其实主要停留在色相方面,而实际上色彩对人的心理影响更大更直接的是它的色调.本文运用现代色彩理论对李贺诗歌“艳”与“冷”的用色倾向进行分析,并通过与屈原、李白诗歌色彩的对比,解读李贺独特的“鬼色”世界.  相似文献   

4.
色彩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喜爱色彩是人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蓝天自云”、“青山绿水”、“红花碧草”、“白雪红梅”,这是因为这些景物的色彩及色彩构成的画面能给人以美感。在诗歌中,尤其是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诗的色彩美。诗的色彩美是诗歌三大美(音乐美、色彩美、建筑美)之一。在古诗创作中诗人们十分注重抓住景物的色彩来状写景物,抒写情感。在描写景物之色时,充分运用色彩学原理,讲究色彩词的选用和画面色彩组合,既写自然中固有色,又充分表现一定光线下呈现出的条件色,使所写之景鲜明突出,给人以美感,又寓情于景,丽景抒浓情,从而展示出诗的色彩美。  相似文献   

5.
一首诗所运用的词汇是有限的,但却能言说不能言说之事,抒发难以抒发之情。词汇没有诗歌与非诗歌之分,好的诗作往往使用的是很普通的词汇。诗歌的美不在于词汇的美丽,而在于美丽地组织词汇,并对它们有透彻的理解,知其形解其意,更要了解历史演变赋予它们的各种色彩。词汇的涵义常常带有不同的色彩,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对某人说:“You’vc behved foolishly”,他可能不会介意,倘若你对他说:“You’ve acted like a fool”,他准会生气。因为,“foolish”暗示“轻蔑”。  相似文献   

6.
李贺和李商隐作为有一定传承关系的两大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对色彩的运用既有一致的地方,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对二李诗歌中色彩运用的不同点进行一番分析和比较之后,认为李贺在用色时注重一个“新”字,追求辞必己出,用色新鲜而奇巧,是一个“唯新主义者”;李商隐则侧重于对和谐的“美”的追求,用色圆熟而华美,可称之为“唯美主义者”。不同的艺术追求和表现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个人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8.
吴颖媛 《文教资料》2010,(14):96-98
色彩对于工笔人物画而言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语言之一,“写意性”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审美的最高标准。工笔人物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尚意”的审美要求影响下逐步发展成熟的。而中国画自古以来“随类赋彩”、“运墨而五色俱”等赋色观也决定了工笔人物画的色彩是一种意象色、主观心象之色:画家在用色时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色彩象征意义的影响.使其作品色彩带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此,本文从“尚意”的审美观、“写意性”的赋色观和中国画色彩的象征意义三方面来探析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用色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色”是色彩意义的简称,“彩”是“色”的集合。西方印象派画家们对“色”的概念的延伸使之真正成为西方划时代的色彩概念;而“彩”在任何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必然被转化为独特的色彩视觉语言。  相似文献   

10.
一一首诗所运用的词汇是有限的 ,但却能言说不能言说之事 ,抒发难以抒发之情。词汇没有诗歌与非诗歌之分 ,好的诗作往往使用的是很普通的词汇。诗歌的美不在于词汇的美丽 ,而在于美丽地组织词汇。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 ,并对它们有透彻的理解 ,知其形解其意 ,更要了解历史演变赋予它们的各种色彩。词汇的涵义常常带有不同的色彩 ,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你对某人说 :“You’vebehavedfoolishly” ,他可能不会介意 ;倘若你对他说 :“You’veactedlikeafool” ,他准会生气。因为 ,…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王维诗歌在颜色运用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以青、白二色为主,形成其诗歌画面的主色调,然亦不废他色,从而使其诗歌画卷丰富多彩.通过运用色彩,折射出王维心境,宁静淡泊之中有欢快喜悦.本文结合其诗歌,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当前色彩教学实践中,由于对“固有色”观念存在片面、狭隘的理解,因而固着了人的色彩感觉,使画面无视光色之变,而失去了发现自身变化的当代性色彩感觉。针对狭隘的“固有色”观念对学生色彩素质成长的危害,本文旨在从物理方面、生理方面及本民族传统心理方面对“固有色”观念的成因进行分析,阐明学生必须在生命的早期实现对绘画色彩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自觉否定固有色观念的过去性,从而达到使画面进入大自然光色变化和人类主体精神变化的色彩历程。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网络新诗与传媒紧紧结合在一起,他拓宽了诗歌的空间,繁荣了中国的新诗。然而网络本身的一些属性也使网络诗歌泥沙俱下,诗歌发生的现场转移到民间。网络诗歌繁荣的同时包含着很浓重的“口语”色彩。文章通过网络空间中的“羊羔体”“废话体”现象剖析了网络诗歌口语“色彩”的渊源以及他与“口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尔雅》时期“五色”专名扣“紫、蓝”专名出现及“非色彩信息”、含“色彩的物名词”进入“表色”词汇系统,丰富了颜色词汇表色能力;颜色词,有的有多个近义词或下位词,用来指借、描绘事物,有的词汇意义开始泛化。有的颜色词源得到了明确。  相似文献   

15.
怎样画好色彩?这既是如何培养良好色彩感觉的方法问题,也是对“形”“色”理论关系的认识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在分别解构了“形”、“色”概念之后,对两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穿插、交替对比,从而论证了:一,色彩中的“形”,指“形状”而非“形体”——这个定义限制的强调,对帮助提高意识修养,强化色感的训练,都将是卓见成效的办法;二,“形”是“色”的载体,“色”是“形”的补充和丰富,两者互为连理,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诗中有画”、“色彩描写”是中国古诗中的普遍特点或重要议题,“诗中有画”与“色彩描写”具有“相关性”,需从“色物不分”的“大色彩观”下去审视.本文通过色彩与语言的特性比较等方面进行美学透视。  相似文献   

17.
提到新诗的“常”与“变”,人们很容易想到一个老问题:新诗与古代诗歌传统的关系。有论者指出:“新诗的‘常’是指中国诗歌传统,它是恒定不变的诗歌元素;‘变’则指新诗创作对诗歌传统规范的不断突围、超越与改写,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系统论”的第一部分,它从诗歌色彩意象抒情的基本特征人手,分析了色彩意象特征:原生色彩意象、变异色彩意象,以及两者的融合;并由此进而对色彩意象个性化抒情美感特征和色彩意象载体对象选择机制特征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颜色与文化(一)中国的“颜/色”:以人为本的感受基点中国古人把握世界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近取诸身”的取象方式,就是把对人自身的关注融入对外界的表述中。中国人发达的色彩观念,同样表现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这从“颜”、“色”两个汉字可以看出。随着词义的演变,“颜”、“色”进而变为指物的色彩。由此可知,中国人对色的关注起于对人之色的关注,随着人们对“色”作为感受对象的变化,“颜”、“色”的语义指向也发生了变化,其过程如下所示:颜/色:人印堂的气色——人的气色——女色——颜色对人之色的关注,导致了汉语构词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色听统觉是音乐欣赏中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文本从“色彩”的基本概念及“色彩经验”谈起,对个别乐器、男女四声部、音乐作品中的所谓“色彩”现象加以阐述,为“音乐色彩”一说勾划了一个初步的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