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八三五年,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问世(收入《小品集》)。八十三年后,中国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创者鲁迅的同名小说《狂入日记》发表。两篇小说都以它尖锐的锋芒引起了当时社会的震动,也以它们的“同名”引起评论界极大的兴趣。究竟这两篇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鲁迅在创作小说时受到果戈理哪些启发和影响?他们的小说在思想艺术上又有哪些异同?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新证高恒文《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韧之作,发表至今,评说不辍。关于这篇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的“资源”,也是历来论者所关注的问题。周作人认为这篇小说受到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①,这一点已为鲁迅的自述证实。②但问题实非如此简单,比如...  相似文献   

3.
果戈理《狂人日记》的主人公波普里希钦是俄国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小人物"形象。鲁迅笔下的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揭露了沙俄等级制度的不公,表明了作家鲜明的人道主义。鲁迅的《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关系,表达了作家的立人思想。从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小说主题的深度以及小说情感的表达力度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更深广忧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果戈理是鲁迅很早接触、并对鲁迅影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在回忆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活动时,鲁迅曾经说过,他从外国作家那里汲取了不少艺术营养,其中果戈理便是他“最爱看的作者”之一.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就是受果戈理小说的启示而创作出来的.晚年,鲁迅耗费了不少心力,翻译了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篇小说《鼻子》,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同名小说有许多相同之处 ,从小说的题目、体裁到狂人形象的艺术构思 ,都可以看出鲁迅对前人艺术珍品的学习和借鉴。从鲁迅和果戈理的经历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果戈理所处的时代 ,正是俄国封建制度垂死挣扎的时代。鲁迅生活的时代 ,与十九世纪封建俄国有许多相似之处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 ,建立了中华民国 ,实际“内骨子是依旧的”。除了时代的原因外 ,两作家思想上的合拍还与他们相似的身世、经历有关。果戈理和鲁迅都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 ,果戈理梦想在司法界大干一番 ,但列…  相似文献   

6.
《狂人日记》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早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般被认为是直接受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而创作的。确实,鲁迅是吸收了果戈理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企图借狂人之口揭示真理;另外在形式与情调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相比起来,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缺乏系统的象征性,只是闹剧似地显示了一个狂人本身的荒诞性。即使就形式而言,果戈理的小说标有日期,试图表述一则有条理的故事,尽管逐渐在狂人日益的迷乱中失去了意义;不同的是,鲁迅笔下的“狂人”在文化意义上却是一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醒的“狂人”。(超常的智慧,当它被别人理解时,便成为天才者的门脸;当它不为人理解时,便成为疯子的证明。)日记虽无日期,他其中条理却是清晰分明的——超现实的清醒。  相似文献   

7.
许多人都知道,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羽化而来;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模仿果戈理的一篇同名小说;而《三国演义》《水浒传》则是依据历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与话本而作……当我们沉醉于其中神采飞扬的文字时,很难想象这些都是模仿而来的成功之作.那么,模仿对于中小学生写作有什么作用,它与创新又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模仿是写作的必由之路,是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的雏形为章太炎,迫害狂患的模特儿为阮久荪。小说“吃人”主题的现实基础是徐锡麟、秋瑾遇难被吃,历史基础是《通鉴》中记载的大量事例,分直接吃人和礼教吃人两种。小说形式上借鉴了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小说的直接促成为钱玄同。  相似文献   

9.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他本人最满意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篇幅不到3000字,却极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世态。孙伏园在《关于鲁迅先生》中评价《孔乙已》“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孔乙己》体现了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的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创作意图,同时塑造了“孔乙己”这一影响深远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鲁迅于1918年冬天创作,后收入《呐喊》的短篇小说,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反封建的小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鲁迅创作的小说,最早的一篇不是《狂人日记》,而是一九一一年冬天写的文言小说《怀旧》,发表在一九一三年四月《小说月报》第四卷第一号,署名周逴,后来收在鲁迅的《集外集拾遗》中.这篇文言小说比《狂人日记》早写了七年.《怀旧》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表面来看,是对于儿童生活的一段回忆,但它却并不是《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说的“回忆文”,尽管其中的个别细节,鲁迅还写在他后来的回忆文章中,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所说的阿长对他讲“长毛”的事情.可是这篇《怀旧》却有着许多虚构的人和事,应该说是一篇创作小说.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受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启发和影响,创作出具有中国社会和历史特色的同名小说,体现了文学创造和借鉴的辩证关系.但是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体现了他的独创性与远瞻性,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色.果戈理借狂人之口发出"号哭和叫喊",以他的"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而鲁迅也借狂人之口向寂寞的旧世界发出了第一声"呐喊",但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两篇作品俱为现实主义优秀之作,但是鲁迅先生把封建社会的"吃人"现象和现实生活中疯人的病态糅舍在一起,把狂人的"狂态"与"清醒"这矛盾的两个方面巧妙的统一起来,使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样的现实主义,却有不同的层次.同样采用日记体,却是不同的风格,鲁迅的<狂人日记>用数码排列,情节结构有头有尾,有起伏,有高潮.同时在日记前加了个文言写的"识"(小序),显得十分别致,耐人寻味.同样的心理描写.不同的民族特色,鲁迅吸收了果戈理心理描写的长处,把它和民族传统熔为一炉,并加以创造,使心理描写不像果戈理作品中那样冗长单调,对狂人每一行动的最隐秘的动机,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和直接的描写,而且更加丰富多样,符合中国人的特点和欣赏习惯.同样的行文,不同的笔调.果戈理刻画狂人时,笔调是幽默的,语含风趣略带调侃的意味,又有轻微的戏谑.而鲁迅则用深沉忧愤的笔调揭露、控诉,用狂人的疑惧和反抗来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总之鲁迅先生从时代要求出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世界文化中的好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溶化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一种富有民族色彩的独特的风格,为我们借鉴外国文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3.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14.
对两篇《狂人日记》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文学真实性的角度,对两篇《狂人日记》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特定时代唤醒人们向吃人的封建制度宣战、向奉为至尊的礼教宣战的战斗檄文,在当时起到了极大的启蒙作用,有其积极意义,但作为文学作品,其艺术性显然不如内容也许较之浅薄,但却能“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的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因为在后者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时代真实可信的生活画面,而不是果戈理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5.
陈翠岚 《广西教育》2012,(18):58-59
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四卷第5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白话创作小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从《呐喊》到《彷徨》,鲁迅的小说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块奠基石。小说题材“多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人们”,目的是“要将旧社会的病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同时也留下他在追求探索中孤独、苦闷、彷徨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6.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祖和奠基人。《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杰出的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之作。正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所说的:《狂人日记》的发表,“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这里“表现的深切”是指小说思想内容而言,是说《狂人日记》所表现出来的反对封建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小说《长明灯》,是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揭露封建思想道德吃人本质的篇章。“疯子“是当时黑暗社会中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受到了来自封建势力和庸众群体的围剿与扼杀。小说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出精神界之战士对庸众宣战的彻底而坚决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茅盾曾盛赞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数量不多的鲁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而且在有的短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竟几次重复。如《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这两句重复,旨在揭示封建礼教这个病毒已蔓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机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两句可算是反封建宣言,是“文眼”,重复是起强化、渲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鲁迅、果戈理《狂人日记》在体裁、形式和表现方法上,虽有某些相同或近似,但鲁迅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借鉴。两个狂人貌似神殊。就思想内容的深度而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果戈理所难以企及的。二者都采用"以狗喻人",都呼喊"救救孩子",但形同质异,在思想和创作上有着某些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谈祥林嫂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吃人”二字深刻地概括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放的本质;他的另一篇著名小说《祝福》,则用具体的形象反映了在封建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吃”掉的活生生的现实。《狂人日记》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口号;《祝福》发出了救救祥林嫂的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完全是一个被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摧残致死的妇女形象,她在遭受封建社会各种势力的迫害时,表现得十分愚昧和麻木。读了《狂人日记》,再去读《祝福》,就会发现这两篇小说的创作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