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敏 《传媒》2007,(9):45-46
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图景,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中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个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股"文化热浪";也有虽不"热"但形成特定受众群的,如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再加上其他各台陆续涌现出的各类"电视讲坛",建构起了一幅全新的电视学术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2.
<正>学术与电视媒介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图景,会有怎样的传播效果?看看时下的"电视讲坛"热就可管窥其中一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从"品三国"到"读论语",从易中天到于丹,每一个专题、每一位主讲学者都会掀起一  相似文献   

3.
吴世文 《声屏世界》2008,(10):59-60
随着电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日渐壮大并走入人们的视野,电视知识分子逐渐成为学界探讨的热门话题。从两年一度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生产的“余秋雨现象”到《百家讲坛》栏目制造的“易中天热”、“于丹热”,从厦门DX事件、“华南虎”照片事件到年初南方发生的特大雪灾等,其中不乏电视知识分子的身影与声音,尤其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汶川8.0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4.
拓展电视法制节目创新空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较为完整的节目形态.中国法制电视节目已经跨越了十多个年头.如同一个人一样.正面临着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嬗变.升华和考验。而在社会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倾向下,中国法制电视如何摆脱“幼稚”的桎梏和模式化的束缚.面对未来,正确抉择.承担起应尽的历史责任.这是每一位电视理论工作者和实际操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刘国彬  李佳 《新闻前哨》2010,(12):46-46
活动营销.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对电视行业影响最大、对电视产业贡献最大的词语。电视台从“卖内容”、“卖广告”到“卖活动”,从过去靠资源到如今靠活动,活动营销已成为进一步提升电视媒体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6.
电视报告文学这一新品种的产生,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随着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变化,文学领域里报告文学的兴起,激励着电视工作者去用电视的方法更及时、更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声音,寻找到的比较合适的方法就有电视报告文学这种表现形式。苏联文学家狄尼雅诺夫说过:“正常诗学的每一个‘畸形’,每个‘错误’,每个‘出格’都是一种(或潜在的)新的结构原理”。电视报告文学正是电视纪录片的一个“畸形”,是文学领域中报告文学的一次“出格”。电视工作者首先从报告文学作品中改编出了一批电视  相似文献   

7.
试论“电视知识分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视知识分子”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批评电视固有的弊端时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出场语境既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霸权盛行的一个表征,又是知识分子如何在坚守学术理想和学术操守中与时俱进的一个深刻命题。提高电视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力度的关键之一,恰恰在于应该给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在电视上出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这一影响最大的公共空间,将学术话语变为电视话语。研究“电视知识分子”问题,应当坚持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找出其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原因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徐晖 《视听纵横》2000,(6):62-65
纷繁世界,多姿多彩,俏丽荧屏,异彩纷呈。在经历了综艺晚会热、纪录片热和纪实电视剧热之后,又出现了电视“谈话热”。中央电视台以综艺类的谈话节目《十二演播室》为发端.经过访谈型的谈话节目《焦点访谈》,而后又推出了论辩型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现今谈话类节目已伸展到各个领域。从实录性的到理论性的,从生活服务性的到科学知识性的,可以说无处没有“谈话”。荧屏兴起了“谈话热”!  相似文献   

9.
中国电视媒体的营销宣传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千年前,传统的人声吆喝就已经成为了人们使用最广泛的宣传方式。几十年前,电视这种具有巨大信息传播功能的电子媒体诞生。当“吆喝”遇见电视,两者便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遮遮掩掩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大大方方的“自卖自夸”,中国电视人“吆喝电视”意识的成长,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从“从不吆喝”到“无意识吆喝”,从“无意识吆喝”到“有意识吆喝”,从“有意识吆喝”到“科学系统的吆喝”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电视吆喝到吆喝电视的两者互动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电视媒体从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程,更是其逐步走向…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初,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掀起了一股民生电视新闻热潮。纵观我国电视界的几次热潮,都是“各领风骚三两年”:80年代末的“电视文化热”、90年代初的“电视纪实热”、90年代中期的“电视谈话热”、90年代末期的“电视综艺热”、新世纪初期的“电视真人秀热”……那么,民生新闻热到底还能热多久?能否打破传统电视热的周期规律?  相似文献   

11.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Jane”。 从1982年的1月开始,每到晚6:20,北京、上海,许多城市中的院落里就响彻着这地道伦敦口音的英语对话。那是人们跟着电视里播放的英语教学片《跟我学》(Follow Me),在学英语。这一档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英语教学节目,让长期学习“语法英语”、说“口号英语”的中国人体会到了一种颠覆性的英语学习方式,也为刚刚打开大门的中国大陆掀起的学英语热添了一把火。  相似文献   

12.
裴晓蕾 《记者摇篮》2005,(8):45-45,33
电视,几乎成了大部分人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我们在电视上看新闻.看电视剧,看娱乐节目,看所有能看的一切。但在今天,已经有1690万人有了一个新的代号.他们叫“网民”。电脑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入家庭,到现在.电脑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从八十老翁到三岁小孩都能“移鼠击键”,乐在其中。  相似文献   

13.
饶轶男 《军事记者》2013,(12):43-44
由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防务新观察》栏目组主创的《防务精英》第二季即将首播。回顾这个真人秀节目从去年第一季开始走到现在.从创意阶段的“灵光乍现”到策划阶段的“头脑风暴”.从录制阶段的“干头万绪”到后期阶段的“挑灯夜战”.栏目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用辛勤的汗水和电视人特有的执着成就着一个梦。  相似文献   

14.
于虹 《新闻实践》2011,(8):56-56
从现阶段收视群体的调查来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电视前的观众们从“看”转向了“需”,节目内容从“欣赏性”拓展到了“实用性”。因此,帮助、指导百姓生活为定位的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近年受到大家热捧。全国的电视生活服务类栏目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备受观众欢迎的栏目。例如河北电视台打造的《家政女皇》,  相似文献   

15.
只有让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电视问政”的总后台,才能让各级官员有所忌惮. 我国中部一个城市由于长期坚持“电视问政”而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每到“电视问政”节目播出时,市民围坐在电视机前,对参加“电视问政”的官员评头论足,这个节目不仅是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同时也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节目.  相似文献   

16.
在电视问政的“热”现象中,也存在着部门和官员冷淡等苗头。本文从部门和官员“热”起来、行政日常工作“马上办”、在监督中帮助和问政机制常态化等方面。对电视问政“热”进行“冷”思考。这对于电视问政的健康推进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电视传播艺术”这一学术命题作了系统的梳理与整合。作者从传播内容和研究思路 ,即电视实践与电视理论中的对立统一的现实切入 ,提出了“电视传播艺术”的命题 ,并对“电视传播艺术”作了内涵与外延的理论界定。同时 ,作者对电视传播艺术研究进行了分类 ,并对这一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作了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彭玲 《青年记者》2007,(24):107
自从2004年湖南卫视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创造收视奇迹之后,“电视选秀”迅速在各省市电视媒体蔓延开来。从“超级女声”到“快乐男声”,从“舞林大会”到“名声大震”,这些Hq得响亮的名字,无不成为时下的流行语。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相似文献   

19.
致力于“精英文化”传播的电视讲坛类节目,因一直未能找到与普通大众的契合点而遭到冷遇。在多种文化形态飞速发展的今天,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学者们与时俱进,他们走出象牙塔.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以“高雅品位,大众口味”的学术风格打破了持续已久的坚冰.顺利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普通大众的融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电视文化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0.
徐宏睿 《新闻传播》2009,(7):75-75,77
日前,一篇“痛批”国内电视谈话类节目已走入发展瓶颈的文章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其中不无调侃地将现今知名的谈话节目进行了“联姻”——“嘉宾说的无非还是那些重复过八百遍的话。假如把这些话录下来,配上钢琴伴奏就是《艺术人生》,加点VCR和画外音就是《鲁豫有约》,而撒上点油盐酱醋再配上一个话痨主持人,就成了《咏乐会》”。网友评论虽然尖刻,话语中却尽显出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关注与期待。其实.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节目形态.在中国的发展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从昔日强劲的“谈话风”抢滩登陆到如今内容雷同颇有“炒冷饭”之嫌.现实的发展问题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必须沉寂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