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  相似文献   

2.
对于出身低微的穷人来说,穷不是原罪,仅仅是机会的匮乏。如果获得改进的手段,何乐而不为呢?穷人的出身不是耻辱,相反,对于那些从穷人变为成功人士的人,相对于资源多的富人与官员,能够赢得更多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向洁 《文教资料》2020,(1):84-85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正式确立了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由此起步,日本政府效仿唐朝,设置专门培养官吏的教育机构,并制定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本文考察日本教育机构中学生的构成和考试两个方面,就中日古代律令体制下官吏培养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初创期的官吏培养,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众所周知,尽管高考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到目前为止,它仍是最公平有效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 那么,古人在这方面又是如何做的呢?  相似文献   

5.
人类对月球的探测迄今为止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无人月球探测也经历了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蒋态 《考试周刊》2011,(57):43-44
任何社会都存在使用敬语的现象.只是表示敬意的方式因文化不同而呈现差别。在日本社会中.敬语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敬语也反映了日本社会和日本人的独有特点。本文从敬语的发展史、种类及特点等方面对El本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交际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易琦 《时代教育》2013,(16):17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成为课程改革下新的生长点,因此如何改变以知识传授和问题取向的教育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思想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中国古代画论的生成主要有五种基本方式,即哲学衍生式、个人体悟式、理论派生式、现实激发式、借题发挥与不断深化式.这五种生成方式相互补充、融为一体,不断推动着绘画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历代文化经典在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学生缺乏相关背景和知识,解读颇感困难。为了解决这种困局,教学中要紧扣教材进行视频观看、课堂讨论、精彩辩论、文章写作等方式去实现有效研读。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实效性依然不高,指导思想和方式亟待更新。从指导思想来看,高校德育应着眼于诱导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生命力创生管理、教学活动,并为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德性生成提供良好环境支持。从方式来看,高校德育应寓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中、教师与管理者关系的协调中、师生员工与其他相关人员关系的调适中。  相似文献   

11.
刘海峰 《学科教育》2009,(6):114-123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2.
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工业时代变化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美国社会福利责任观念的转变以及争取老年养老金的汤森德运动和欧洲示范作用的影响。其确立使美国人第一次认可了大多数人有权利接受公共福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考试改革的相关议论颇多。以清初科举制的实施及其功效为例,从社会政策和社会功能的视角对之加以新的分析与思考。清初科举的实施,在转移关内社会矛盾、促进官民阶层的流动和阶层平衡与社会整合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的改革,应该对其所依托的社会生态系统、其所发挥的社会效应方面倾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前,社会舆论摇旗呐喊,从而为科举制度的废除营造声势。科举制度废除后,社会舆论又众说纷纭,促使人们重新反思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5.
自科举制度创立以来,对科举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此局面从科举制度实施的科举时代一直延续到科举制度废止后的后科举时代。从社会归因偏差理论视角,存在于科举评价中的刻板效应、错觉关联、晕轮效应是导致将科举制度"妖魔化"的深层原因。分析三个效应在科举评价中的表现及影响,从文化自觉、加强科举研究及增强科举信息传播角度切入是矫正科举评价中归因偏差的根本举措。  相似文献   

16.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4,(2):103-106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相似文献   

17.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官的科举制度确立后,一直延续了1300年。它与唐代进行社会教育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是它却对唐代社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影响,如科举制度内容的社会性、科举制度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对社会各阶层参与读书具有启动效应等。也有消极影响,如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教育活动片面追求政治功能的取向,从而造成社会教育功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领导权的最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政策的萌芽时期。这些社会政策是应急式的和区域性的,带有一定的试验性,其内容主要集中于城乡分别管理、土地改革和阶级划分、调和性劳资关系和城乡工资差异、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但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