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中,大家讨论到“文”与“道”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重“道”,着重加强致治思想教育。有人主张语文数学要重“文”,着重加强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有人主张语文教学要“文”“道”并重。主张“文”“道”并重又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以道带文”,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加强语文的教育,实际上是倾向于重“道”;一种是说“因文见道”,通过语文教育来达到政治思想教育,实际上则倾  相似文献   

2.
“文”“道”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上的一对概念,在引入语文教学以后,涵义发生了变化。“文”“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对主要矛盾,对其涵义及两者关系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从“文”“道”的涵义入手,探讨语文教学中“文”“道”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正确处理文道关系,发挥教材优势,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教学要坚持“文道统一原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文道统一原则”。元朝人郝经说过:“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话精辟地阐述了“文”与“道”的对立统一关系,即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形式。课文就是一定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语言形式的统一体。这是从教材本身看。再从教学方面看,语文教学包括读和写两个方面的内容。学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年来,语文课程“文道”关系失衡,重视文本思想内容、忽视文本语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古代课程文史哲不分,在“文”与“道”的关系中,重“道”是必然的.现代课程文史哲三分,“道”的功能由相应的学科承担,语文理应重“文”.语文教学该由“文”入“道”,披文入情,重在“道”的表达,而不在“道”本身,否则会偏离语...  相似文献   

5.
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文”与“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替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进行渗透。这“渗透”是要讲究找准结合点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贯彻文道统一,找准“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呢?  相似文献   

6.
“以文悟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单宾“师其道而求于文”.“以文悟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是语文课的一个特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我们进行了探索,有下面几点体会。一、深入研究教材是基础要使文与道结合得好,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德育...  相似文献   

7.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但关于语文教学的纷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所谓“文”、“道”之争,依然是焦点所在。有的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于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的那场语文“大讨论”中.受应试教学的株连,“工具性”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甚至有人认为“人文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而今,语文“新课标”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对那场讨论的总结。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怎样结合就成了摆在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文道相加”“道以载文”“文以载道”是其中颇有代表性的三种意见。  相似文献   

10.
肖爱招 《文教资料》2010,(26):71-73
《庖丁解牛》中关于“技”与“道”关系的思想内核使我们得到启发:语文教师应努力练就高超的教学技巧,遵循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使语文教学由“技”而“道”,从“有法”到“无法”,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文教学原则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原则是对语文教学固有规律的认训和概括,它揭示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对语文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学语文教学究竟有哪些基本原则,鞭名称和数目还没统一意见。为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语文教学的规律,下面拟从素质教育的要义出发,对其中四条语文教学原则作进一步的审视,以期加强贯彻这些原则时的针对性。一、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条原则习惯上称为文道统一。“文”与“道”是借用古人的说法,“文”指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与思人容的关系而言的,批发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上来,即是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这条原则…  相似文献   

12.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教师担负着知识的灌输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并不是干巴空洞的知识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从而做到“文”与“道”的有机结合。 文道统一于情。语文课文大多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做人的道理蕴含其中。我们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道关系,是历来语文教研争论的问题之一。过去曾有“文道结合”、“文道统一”、“文道并重”、“文以载道”等等多种提法,我们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文道的正确关系,体现文与道正确关系的提法应该是:文以明道。我们说“文以明道”是从主观认识出发,根据语文的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提出:“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工具功能,完全体现在“文”上,而“文”的工具性又体现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怎样使“文”与“道”统一霍邱城关教办室王奎秀“文”与“道”是传统的说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要贯彻“文”与“道”的统一原则。怎样才能寓“道”于“文”,实现“文道统一”呢?教师必须充分提高认识.在工作中体现有意性、同步性、随机性、持久性。一、有意性应...  相似文献   

15.
两种“语文”的混淆及对语文与人文关系的遮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概念上来讲,“人文”的内涵要大于“语文”;也就是说,有许多“人文”的内容是在“语文”之外的。因此,在语文课程这个范畴内,有一些人文内容其实与语文教学是没有关系的。现在似乎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这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理论上都是错误的。其直接的后果,就是语文教学的“泛语文化”倾向。“语文”与“人文”肯定有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那么,它们二者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我们觉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对此作了简明而中肯的论述,应该可以给大家以启发。欢迎大家参加热点栏目的讨论。第3期的话题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体教学”不需要了吗?第4期的话题是:作文教学有没有一个体系,应该是一个什么体系?第5期的话题是:该不该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立一个边界?  相似文献   

16.
读了程顺之同志《我对“教有法,无定法”的看法》一文(载《语文教学与研究》八五年第四期》,有些不同的意见,提出来讨论.程在文章里提出:“教有法,无定法”这一提法,“反映不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更表述不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性。”理由是:其一,这种提法“否定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其二,“它反映了教学的随意性”.从而得出结论:“看出了‘无定法’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交际 工具,“文以载道”,本身就负载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大纲》强调:“各个学科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语文学科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重视。”如何利用语文教学落实《大纲》所提出的这一任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叶圣陶先生说过:“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认为‘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文本载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走向“心中有人”是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这门学科对于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可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留下“景非独为景场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定明了文与道、境与情、潜心会文与入境悟神、语言文字训练与情感意志陶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我们语文教材中实施情境教育的依据。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呢?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理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但语文教学的现状却远未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仍然只重“传道、授业、解惑”,传“圣化”之道,授知识之业,解考试之惑。学生的任务只在于接受所传之道和所授之业。教师和学生之间成为“授”与“受”的单通道关系;教科书成了课堂的“圣经”,知识成了教与学的目的。“人”的主体地位被忽略,语文教学沦为“心中无人”的教学。这样,学生的个性被压抑,当然也就谈不上创造潜力的激发和促进“人”的发展了。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千万不能见文不见人,千万不能‘文’是实的,‘人’是空的,只重视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