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我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邓小平同志和中国记者合影的照片时,我作为在场的一名普通记者,又一次使我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使我想起了这个令人难忘的时刻。那是1989年11月13日上午,小平同志会见由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长斋藤英四郎为最高顾问、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河合良一为团长的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地点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采访这一次活动的中方文字记者有新华社的朱云龙,人民日报的孙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魏赤娅、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王  相似文献   

2.
作家讲究创作灵感,而新闻记者强调的是新闻敏感,一种发现新闻和衡量新闻价值的能力。一个具有相当新闻敏感的记者才不至于因和那可能会轰动世界的新闻失之交臂而痛苦万分。这样的记者采写的新闻常常会得到独具慧眼、独树一帜的评价。新闻特写《难忘的时刻——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见1989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正是一篇能看出作者的功底与新闻敏感的作品。11月13日,小平同志会见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的日本客人,同时这也是他正式告别他的多年政治生涯的时刻。一个伟人主动地离开政治舞台,同他步入政治舞台一样,具有极大意义,吸引着世界的注意,人们都在关注着小平同志此时的行踪与举动。对能亲临现场、目睹这个历史事件发生的记者来说,看到了什么?准备看到什么?准备写什么?写了什么?采用的什么角度?等等,与其说这是一次采访,不如说这是一场考试。有准备、训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尽快为本报提供一些有分量的又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字稿件和照片。要想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在实践中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多培养一些具有多面手的记者。正如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同志在一次评报栏中所称赞的:继一些同志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双枪将”。我觉得“双枪将”的含义是很深的,它要求记者既要有强烈的新闻事业  相似文献   

4.
三年半前,我从新华社调来人民日报,当天就到总编室各部门去与同志们见面。走到资料室,那里的同志对我说:“我们的‘记者文库’里有你的新闻作品专卷,存了好多年了,你想不想看看?”当时我没在意,又因为事忙,没有查看,不久就忘记了。去年11月,我因事要查阅过去的作品资料,从“记者文库”要来了关于我的卷宗,一查,使我大为惊喜:里面竟有我在50年代写的消息、通讯的剪报,而这些材料连我自己也丢失了,忘记了。感谢人民日报资料室的同志,为我剪贴、装订、保管了几十年。人民日报设立“记者文库”近40年了,几乎为人  相似文献   

5.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  相似文献   

6.
“野战部队”和“人民武装”《人民日报》创办伊始,记者不多。在冀鲁豫前线随军采访的,有齐语、方德、吴象等同志;陈勇进同志为冀鲁豫分社记者,在前线为《人民日报》供稿。在后方采访的,只有杜展潮、任冰如等同志。我作记者,又作编辑,并担负采访部门的组织工作。当时能够完成相当繁重的宣传任务,重要原因之一,是继承“全党办报”的传统,组成了一支包括“野战部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2月21日读者来信版刊登了四川省委副书记顾金池同志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大意是,你报《省委副书记的日常生活——记顾金池同志》一稿,事实有些出入。记者原稿写了我家中彩电、洗衣机是几次出国回来时买的,电冰箱是国产单开门的。但你报刊出的稿子却变成我家唯一的电器是电冰箱,是国产单开门的,删掉了彩电、洗衣机是进口的一句。由于没有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会使一部分读者产生疑问。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的编者为顾金池同志信加注:这是编辑工作疏漏造成的,特向顾金池同志和读者致歉。既然是疏忽遗漏,非有意识,因而不应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尽快为本报提供一些有分量的又是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字稿件和照片。要想同时达到这一目的,在实践中也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关键在于提高新闻队伍的素质,多培养一些具有多面手的记者。正如人民日报总编辑谭文瑞同志在一次评报栏中所称赞的:继一些同志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双枪将’。我觉得“双枪将”的含义是很深的,它要求记者既要有强烈的新闻事业心,还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熟练的业务技能。当然,强健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对于“双枪将”  相似文献   

9.
《中国记者》杂志编辑几次约我们人民日报理论部写写关于在理论版上举办《“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笔谈》专栏的体会。我想,这件事本身可能就说明了这个专栏已得到新华社系统的注目。这对我们无疑是个鼓舞。最近,我看到艾知生同志在广播界一次研讨会上的讲话,其中谈道:“人民日报第五版经常发表一些重要的文章,我觉得我们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早  相似文献   

10.
1981年元月的一天,我赶往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煤矿。一进信访者何俊杰的家门,就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墙上贴满了各报平反冤假错案的新闻报道。我为《人民日报》写的“也谈记者的苦恼”和“再谈记者的苦恼”专稿,以及在《陕西日报》发表的“鸭口煤矿党委不理民事群众强烈不满”等报道,也剪贴在《呼唤青天》的墙报栏里。一下子臆测到何俊杰同志可能冤情深重。何俊杰同志确实冤情深重,但案情简单。原来,  相似文献   

11.
1960年3月,我被调到新华社北京分社(同时是人民日报北京记者站)当记者。调我们这些人当记者,是社长莫艾的主意。他在一次会议上说,从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选调干部,是充实记者力量、加强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初识莫艾 我认识莫艾是在1958年,那年7月,少奇同志到石景山钢铁公司蹲点调查,住了四天。我作为公司党办负责人,担任记录和做一些联络工作。莫艾同志采访了少奇同志到公司后头两天的活动,应公司党委的要求,第一天晚上,他帮助我核对记录。他面带微笑,态度谦逊,待人友善,一点也没有大记者的架子,给我留…  相似文献   

12.
1988年6月15日,是人民日报40岁生日。应报社邀请,我荣幸地参加了庆祝集会。会上,我看到了那些饱经风霜的报社老领导,看到了那些才华出众的编辑和记者,也看到了那些勤恳质朴的职工同志,一副副熟悉的面孔,一句句激动的话语,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禁回想起12年前——在粉碎四人帮最初岁月,受中央委派到人民日报主持领导工作的那段经历……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记者祝晓虎报道 当春的讯息翩跹而至,常年奔波在采访第一线的人民日报70多名地方记者欣然来到北京,参加2月19日-20日举行的2001年人民日报地方记者工作会议。会议传达了江泽民同志和丁关根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社社长白克明,总编辑许中田,副总编辑李仁臣、梁衡等编委会成员和各部局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白克明、许中田同志在讲话中,对人民日报记者部2000年的工作、尤其是改革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一年的工作任务和改革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中,人民日报记者部的整个工作…  相似文献   

14.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记者艾丰同志,最近到南通市为新闻函授学员讲课,我抓住空隙在南公园饭店访问了他。“艾老师,在您给函授学员讲课之前先给我们上一课吧。”  相似文献   

16.
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勇敢+技术敏感+速度文字+摄影这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粮对我谈当一名好记者的标准时列出的公式。其实,高粮同志本人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记者。高粮1921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易县。1936年在河  相似文献   

17.
3月16日凌晨,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同志不幸去世。3月17日上午,当人们翻开报纸时,一篇描写王任重同志最后几天生活的通讯《最后的时刻》已赫然刊登在人民日报上。这篇通讯出手之快,使许多新闻界同行为新华社记者抢新闻的意识折服。 3月16日下午,参加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采访的记者到全国政协机关取会议文件时,得知王任重同志已于当日凌晨去世,于是首先通过电话向新华社发回了一条简短的消息。在回驻地送文件的途中,又议论起正在主持政协工作的王任重同志在政  相似文献   

18.
与陕西农民报记者阎志林、长安报记者张宝贵合作的通讯《人粪尿忧思录》,被评为1989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老实说,这篇报道的线索,并非我先得知。1989年12月中旬一次偶然机会,听同行谝起此事,如获至宝. 第二天,我和阎志林同志便一同骑车采访,只两天时间,就几乎跑遍了整个省城,走访了市环卫局、省土肥站、市环卫科研所、省生资公司、市城肥  相似文献   

19.
记者三题     
这次得了第三届范长江新闻奖,《新闻战线》的同志一定要我写点什么。推辞之后想了想,觉得不能不写。写,是对范长江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表达崇敬之情,也是对新闻界的同志、领导的关心信任表达感谢之情。记者:意味着一种责任获奖,特别要感谢人民日报,是人民日报这20...  相似文献   

20.
我是人民日报的一个老读者,每天都要看人民日报。但是到人民日报社来,同报社的这么多同志见面还是第一次。首先,我向人民日报社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慰问!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是全国第一大报,在国际国内影响很大。几十年来,人民日报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办报思想和办报方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报社的许多老同志为办好人民日报献出了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