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2.
奉华做新闻工作多年,最近十年才当记者。这一行,早先俗称跑外勤。她勤于跑,勤于写。跑的当中接触的面宽,她写作的领域也宽起来。她进入这一行,可谓如鱼得水,我很为她欢喜。这本《涓流集》,收了几篇篇幅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些几百千把字的新闻报道,还有散文和诗歌。她要我写一篇序。正好我有几句话想说,借这个机会说说吧。朋友们中有人认为我不喜欢报告文学,还有说得更玄的,似乎我看不起这种文字。这是大大地误会  相似文献   

3.
两年前,晓峰同志根据组织安排调离自治区档案局时,我在高兴之余也曾不免有些遗憾,因为自治区档案界少了一位专心从事档案事业的热心人、有心人。然而,两年来,晓峰同志在内心深处始终珍存着一份浓浓的割舍不断的档案情结,这又使我感到欣慰,因为档案人毕竟又多了一位知音。  相似文献   

4.
刘庆鹰 《新闻窗》2010,(5):10-11
2006年12月的一天上午.天气出奇的冷,袁俊推开办公室的门进来了,她笑盈盈的脸上春意盎然,举止言谈沉着大方:“老师,我是黔西南日报的袁俊.你们请提问吧!”好潇洒!好自信!我和另两位评委对视一笑,给她出了道题:“新闻策划和策划新闻有区别吗?”她略为沉思,粲然一笑:“有,有区别,当然有区别。新闻策划是新闻事件发生后怎么样把它报道好。  相似文献   

5.
木东 《今传媒》2006,(7):51-52
媒界是活跃的,媒界人是辛劳的,媒界人生却是多彩的。很多媒界从业者深刻感言:“新闻人的人生因为新闻而多姿多彩。”确实,新闻人生活在资讯的最前沿,时刻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其足迹也踏遍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新闻职业是一个光鲜的职业,可新闻光环背后的酸甜苦辣谁能体会?为了记录新闻的艰辛历程,为了品味新闻人的喜怒哀乐,为了感悟新闻人的职业人生,本刊自本期起将陆续推出“媒界人生之记者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系列专题,以与广大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6.
本书作者(《解放日报》编委、文艺部主任吴芝麟——编者)也算一位老记者了。我和他相熟已久。他希望我能为本书写篇序,但也未要求细评书稿,“随便说点自己想说的话头就成”。我感谢他给我这种自由。确实,序无定格,如果书的内容是系统而深致的,序言自然以评介、阐释为好,如果书稿是一种涉足宽散的自由文体,那么序言也不妨自我放松一下,找个话题参加闲谈,凑个热闹。本书的书名《记者眼中的世界》就是一个挺好的话题。它使我想起记者文学在现代文化结构中的特殊职能。我听说的“记者文学”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体裁样式,而是指一  相似文献   

7.
秋季,是收获的季节。马年的秋季,对他来说,真是硕果累累。9、10、11三个月,首都13家报刊相继采用了他40多篇各类体裁的新闻作品。《市场报》开辟两个专版刊登他采写的稿件和拍摄的新闻照片.这期间,他还有两篇新闻稿件获奖呢。然而,他并非大报记者,所在的单位是一家地区小报。他爱看报纸、学报纸。也许,他的新闻生涯就是从这里起步的。1976年,他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甘肃正宁县农村。这里是陇东老区,是一块贫瘠的土地。这里的人们战天斗地的动人事迹,使他萌发了写稿的念头。但这“新闻”怎么个写法?于是,报纸对他产生了巨大的“魔力”,从生产队借来报纸仔细阅  相似文献   

8.
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一字半峰,晚号独漉子。广东顺德人,明末遗民。以诗著称于世,与屈大钧、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其诗文集,以近人郭培忠整理的《独漉堂集》最为完备(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8月),然亦有疏漏。笔者近日翻阅赵执信《饴山堂  相似文献   

9.
关于刘次庄《乐府集》,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增田清秀在《乐府历史的研究》中就已进行了讨论,并有该书的辑佚稿。最近《文献》2003年第1期所刊《刘次庄〈乐府集〉考辨》(杨晓霭撰)一文,对该书作了进一步探讨。今笔者从另一角度,对刘次庄《乐府集》、《乐府集序解》的内容概况、编纂思想以及资料来源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求有新发见。一、刘次庄及其《乐府集》、《乐府集序解》的概况刘次庄,字中叟,长沙人。熙宁七年(1074)赐同进士出身(《宋诗纪事》卷二六作熙宁六年),累官至殿中侍御史。《续资治通鉴长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光贤送来了他的《创造集》书稿,并邀我为该书作序,作为同行和老朋友.我感到盛情难却.便欣然接受。利用工作之余翻阅了书稿,其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光贤作为《劳动周报》的主编,是一位才思敏捷,文风扎实.有一定成就和威信的老新闻工作者。该报作为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劳动政策、劳动制度改革、引导劳动就业为主的一张专业性报纸.在我省报刊园地中以其独有的办报风格而展现特色。光贤同志对“劳动”情有独钟.一贯牢记自己的职责.以办好报纸为己任.用一位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把…  相似文献   

11.
读完徐行同志这本集子的作品 ,引起我许多思索。我读这些文章 ,不仅是领略他的思想和文采 ,而主要是在寻找他人生征途的足迹和身影。五十年代初 ,徐行和我同在《劳动报》共事 ,他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被捕过 ,解放前夕参加了共产党。解放后不久 ,就分配到《劳动报》做记者。20多岁的青年人 ,浑身充满朝气和活力 ,徐行在一班青年中 ,更显得有个性 ,还带有几分傲气。那时他成天下基层 ,找工人和基层工会干部谈心 ,回到报社就大声发议论。遇到一些违反党的原则的事 ,尽管观察可能有偏颇之处 ,他心怀坦然 ,显出嫉恶如仇的决心…  相似文献   

12.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第一批“红色记者”迈出国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今天,中国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驻了文字与摄影记者。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风云变幻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国驻外记者文丛》就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记录汇编。 翻开这一页页《文丛》,人们可以透过历史的烟云看到,中国驻外记者既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传播者,又是我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在标志着第三  相似文献   

14.
编辑出版《中国红色记者》,不仅是对已逝去的老一辈新闻记者的缅怀和纪念,也是为了引导当代年轻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红色记者的精神品格,激励今天的年轻新闻记者踏着前人的足迹,更加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继续为人民立言纪事,不断书写中国新闻事业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5.
1983年夏天,我应《经济参考》之邀,到芜湖参加他们一个会。新华社安徽分社的同志尽地主之谊,帮助张罗会务,其中之一是田学祥同志。他跟宾馆的上上下下,包括服务员和厨房大师傅,都很熟,老张小李,叫得出姓名来,有话说。会后我们一同上黄山,一路上他熟门熟路,我也沾了光。记者被称为跑腿的人,应当勤于跑腿,应当交游广阔。上下左右,三教九流,都能见面熟,谈得来,交上朋友。于是消息灵通,活动便利。我曾经长期当记者,这一点很不如他。闲谈中还知道,他没有上过多少学。1960年开始  相似文献   

16.
如果要问:是大报好办?还是小报好办?对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刘姥姥在王熙凤跟前哭穷,说自己是小家小户,而王熙凤却说“大有大的难处”。家政如此,办报大概也如此。办大报有大报的难处,办小报有小报的难处。反过来说,大报有大报的优势,小报有小报的优势。克服劣势,发挥优势,事在人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有的学校规模很大,一所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如一座小城镇。于是校办小报应运而生。但一所校报毕竟是小报中的小报,怎样把这个小小的新闻媒介办得引人入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首先就是这个大小问题。校报面对几千人,最多几万人,可谓小矣,因而它不能象大报那样面面俱到,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绝不是说它可以关起门来只谈校内琐事,而与国内外大局无关。相反,要吸引学生们  相似文献   

17.
我爱新闻工作-它使我多读书,勤思考,热爱生活,并且受到了锻炼,逐渐掌握运用笔墨的能力。程万里的这本书所阐述的内容,我是颇有体会的。五一卜年代初,我在  相似文献   

18.
戴林 《新闻窗》2006,(3):66-66
与王胜旺共事近五年,知道他来自芙蓉国。读了他的《贵州缘》.原来他是湖南人。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有词赞扬王勃的《腾王阁序》,他在所写的《贺新郎》中说:健笔夸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写下的佳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连大诗人辛弃疾也称其为翘楚,可见分量之重了。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也有一批记者群中之翘  相似文献   

20.
高信 《出版史料》2003,(4):46-47
1946年的西安,文艺期刊市场一片萧条。此前三年,女作家谢冰莹主编的《黄河》停刊;本年,彭古丁主编的《高原》关门;两种文艺丛书《大地诗丛》、《骆驼文丛》也相继与读者作别。一时之间,文艺期刊由萧条而绝响。到年底,一本名为《雍华》的图文杂志悄然面世,真有点薪尽火传的意味,自然引起读者的注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