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故事新编》以其经典型和独特性长期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研究、诗学研究、文体研究和创作过程研究四个方面。其中,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中的文化批判、反思启蒙神话和现代性思考等主题的阐释上;诗学研究则体现在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的论述上,其间对文本中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值得注意;文体研究上,除了原有的历史小说概念外,还引进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寓言,传奇小说,故事新编体小说等概念阐明其文本特征;创作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新编》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鲁迅创作生命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对文本生成的影响。《故事新编》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理论与文本契合性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鲁迅历时十三年而创作的小说集《故事新编》以鲜明的反文化、反传统、反理性的激进方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深刻质疑和大胆反叛。反讽与戏仿是后现代主义文本常用的艺术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故事新编》中大量运用的反讽与戏仿艺术,揭示其与后现代主义文本策略的惊人暗合,体现了文本的开放、多元、不确定性特征。进而阐释《故事新编》文本超越时代、跨越时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故事新编》实乃一种互文体,它采用引用、重复、参考和戏仿的互文手法,从而呈现出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的戏剧效果。文本通过对《故事新编》互文手法的解析来准确识别其文本中互异的成分,分析文本深藏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是鲁迅争议最大的一部作品,很多人对《故事新编》的解读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故事新编》是鲁迅在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的一大显著成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选取《铸剑》这一文本进行细读,对它的创作进行深入的探析,主要分析了《铸剑》的创作过程与艺术影响,以求对《故事新编》整体艺术特色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素材与题材的性质区别、创作方法的具体表现手段与"油滑"的关系、文本单义与复义阐释方法的差异等多个视角,对《故事新编》的文类性质、创作方法和意义阐释提出了新的看法,并以《奔月》为案例,提出了《新编》回归文学本体阐释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故事新编》文本构成的独特性质:“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和“博考文献,言必有据”分别与郭沫若前期历史小说和茅盾历史小说的性质相对比,认为此文本为后二者两重性质的有机融合,体现了《故事新编》对“彼岸”理想世界的超越性追寻和对“此岸”世俗性现实世界的批判性审视。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小说文本中流淌着鲁迅的血脉,骨子里仍有《故事新编》的遗传基因,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可见新历史小说里流淌着鲁迅的历史小说观基因。  相似文献   

9.
《故事新编》在书写方式上呈现出别具特色的形式关学特征,特别是《补天》、《理水》和《铸剑》三个文本对于黑、白等色彩词的运用达到了极致,它们所建构的五彩斑斓的“语象”世界充满了现代神话的意味。文章考察了《故事新编》中色彩词运用的符号学意义,以期对鲁迅的“新寓言文体”进行形式美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我以为,困扰着《故事新编》研究的一个根本性的困难,就是我们一直未能找到一种与作品文本相契合的解说方式。已有的研究,一直是摇摆、徘徊于“历史文本”和“写实性文本”的解读方式之间,在我看来,这两种解读方式都有“盲人摸象”之失。我以为,构成《故事新编》最独特的审美方式就是想象力。所以,我们只有以与文本相契合的想象性的方式来解读它,才可能发现出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艺术价值。 一旦我们用想象性的方式去解读《故事新编》时,也许就能发现许多相当有意思的现象:(一)《故事新编》的想象方式与《庄子》和上古神话极其神似,我把这种内在的关系称为“返祖现象”。这是基于我对中国小说发生学的一个基本认识,我以为,虽然小说在最初的发生学形态是处于一种自在状态,它对经、史、文集中的文体有过千丝万缕的依附’渗透和交叉,但是,就与小说文体发生最接近的渊源看,小说与子书,小说与神话,小说与史书的关系最为接近。我以为,前二者,对小说的影响最主要的是在于想象力方面。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叙事方式上。想象力对小说思维方式深刻的影响,在子书中最值得注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而《故事新编》中的后五篇是他后期的仅有的小说创作.但在过去评论研究中,人们对《故事新编》的重视远不及《呐喊》和《彷徨》,好像此书真如某些人所说不是鲁迅的"重要作品",这显然是不当的.近几年对《故事新编》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此书争论最多的是对它的形式的看法,又因形式而又触及到它的内容的理解的分歧,其根源就在于作品的"油滑之处".因此,对于"油滑之处"如何理解,不仅关系着《故事新编》的思想意义,也关系着它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被反复改为连环画。在对《故事新编·理水》的连环画创作中,赵延年与裘沙、王伟君在对作品的充分分析并且结合自身的画风,他们在艺术风格上迥异,各有千秋。赵延年用平刀铲刻,用写实的手法在黑与白的对比中,版画与文本形成一种张力;裘沙、王伟君不局限于线条和色彩,而是在主观表现的艺术时空里,传递文本的思想性。虽然他们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同,却丰富了《故事新编·理水》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古老文化思想的深刻反思──《故事新编》本体意义新探倪玉联《故事新编》展示的是一个特殊的艺术世界。它以主要描写古人的生活,并在此中穿插描写现代人的生活细节来体现自己的艺术本体。过去,我们把这对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描写,看作是作品的主旨,从而把《故事新...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7,(1):77-83
《故事新编》以"油滑"的笔调游离于历史与现实之间,鲁迅杂糅进的现代意识使小说文本呈现出主题上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小说建构了英雄人物/普通民众以及古代先贤/传统文化立场两种话语表达模式,其营造的历史向度和空间维度纠结于鲁迅发掘的人的思想意识存在的历时困境。《故事新编》依旧承载着鲁迅惯有的话语启蒙,并且也映射出作者自身思想上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本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題材的短篇小说集。它不同于取材于中国现代生活的《吶喊》和《彷徨》,所以有独立研究的必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爭服务的。《故事新编》虽然取材于历史、神话或传说,但只是从中“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鋪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其目的完全是为了眼前的战斗。大概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将它題为《故事新编》吧!也正因为如此,它在艺术上是富有特色,別开生面的。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是在鲁迅研究中争议较大的一部短片小说集,多侧重于从社会价值评判的角度去研究和理解。基于此,以《理水》、《非攻》为例,分析《故事新编》的整体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期进一步拓展《故事新编》的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5,(4):91-97
鲁迅《铸剑》、曹禺《原野》、冯至《伍子胥》、汪曾祺《复仇》以及余华《鲜血梅花》五篇作品通过对"子报父仇"的历史题材的新编形成了复杂的文本"对话"关系:五个文本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子报父仇"模式进行解构和重构;并在深层内涵上赋予历史故事时代性意义,即《铸剑》中所表现的五四文学对"人"主体性的张扬、《原野》之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阐释、在西方生命哲学影响下的《复仇》和《伍子胥》对中国现代人存在与虚无的思考以及《鲜血梅花》独具先锋文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师专学报》2016,(3):45-49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历史小说《铸剑》有着相同的主题——复仇。从对两部著作的复仇情节的对比、复仇主题的深层透视、复仇意义的终极追寻等方面的分析,有利于我们认识两位文学巨匠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演绎的深层原因,进而挖掘复仇主题本身在两个文本中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青蛇》作为李碧华改写传统题材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改写特色将"故事新编"这一传统创作模式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本文以《青蛇》的创作为切入点,揭示作品对旧有文本的大胆颠覆与解构,重点论述了作品所具有的鲜明的嘲讽基调,并总结出其改写模式对现代小说写作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