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是人们熟悉的诗句.但是,如果问:将军经历百战都死了吗?回答这个问题,要了解“互文”修辞的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诗里的“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意思是说: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上下句意思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内涵十分丰富,行文极其精炼.  相似文献   

2.
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思想内容,探讨“数奇”笔法:一是选材典型,剪裁得当;二是对比手法,突出烘托;三是融入情感,寓论于史。在“数奇”笔法运用的同时,其难能可贵的是“实录”精神,可堪写作信史之典范。  相似文献   

3.
一、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律诗和绝句,在平仄方面,格律要求相同;但在对仗方面,格律要求却不一样。在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在律诗中,对仗却非有不可,否则便不入律。律诗共有四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在这四联中,“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首联”和“尾联”可用可不用对仗。例如: 观猎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对仗)  相似文献   

4.
本以一副长联起篇,详细列举分析了楹联作品中的“互对”与“自对”手法,重点阐释了“自对”手法在古今楹联作品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5.
摩诘的五言律诗《观猎》,一作《猎骑》,通过对一次猎程的描叙,把一个镇戍边塞、雄健豪放、威武善射的将军形象,刻画得神采奕奕,煞是丰满。揣摩全诗,觉得两点技法尤为突出。一、章法新巧整密首联:“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交代了时令、人物、事件、地点。此联,前人交口称誉。沈德潜谓起手“突兀”,似“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说诗晬语》)施朴华说起处“缯绫”,系“倒戟而入,笔势轩昂。”(《岘佣说诗》)各种评说,皆夸发端新巧。按寻常作法,出句  相似文献   

6.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这首诗是毛泽东于1943年1月1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上发表的。戴安澜(1904-1942),安徽无为人,抗日名将,1942年率师远征缅甸,于次年5月26日壮烈牺牲。悼诗首联写戴将军率正义之师出征时的豪情,戴将军作的《赋采薇》中便有“澄清宇宙安黎庶,力挽长弓射夕阳”之句。毛诗颔联、颈联写他在国内和出国后的抗日战绩。尾联称赞戴将军英勇殉国,并未违背其壮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延安写的。当时发表有极其深刻的政治…  相似文献   

7.
快乐大本营     
什么是胆量三个将军围在一起,比赛谁的部下胆子最大。将军A:“卫兵,爬上那个旗杆,把旗子取下来!”将军A的部下完成了任务。将军B的部下也成功了。将军C:“卫兵,全副武装爬上旗杆跳一支舞!”卫兵看看旗杆,朝C将军大声吼道:“将军,你疯了吗?”将军C说:“这才叫胆量!”  相似文献   

8.
对偶小解     
对偶就是用一对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来表达相同、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如: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南北朝民歌《木兰辞》)这里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词、词性和结构是完全相同的。上一句,“朔气”对“寒光”,名词对名词;“传”对“照”,动词对动词“;金柝”对“铁衣”,名词对名词。下一句中,也是“将军”对“壮士”“;百战死”对“十年归”。两句不但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也相同。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之分。严式的对偶还要求平仄协调。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第一联…  相似文献   

9.
王维的《观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有限的文字里,把一次出猎活动写得有声有色,逸兴飞扬,为我们勾勒出了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被深深触动,豪情满怀,流露出希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的格调苍劲有力而又浑穆平和,从诗中流露的情绪看,当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对比手法运用高妙,是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本文试就此作粗浅分析。一是节奏的急与缓、情态的动与静形成对比。将军出猎,先声夺人,“风劲”既暗示了自然风速度之快,连角弓也飒飒鸣响,更暗示出将军骑乘骏马奔驰之速,给人以强烈的速度美感。在“草枯”、“…  相似文献   

10.
刘婷婷 《文教资料》2009,(10):32-33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著名浪漫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品,作者以“A”为线索,描写了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遭遇。作品通篇使用象征手法,起到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本文以“A”的多种象征意义、主要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入手研究象征手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业突击队     
2006年6月2日星期五晴唉!今天可真是个名副其实的倒霉日!在课上,老师拼命地布置作业;吃饭前,我又忘了去做。现在好,作业已成堆,像一座坚固无比的“作业堡”,在等待我去攻克。没办法,我只得成立一支“作业突击队”来实施突击任务。任突击队队长的是“大脑先生”,任主将的是“手臂将军”。6:20,时机成熟了,“大脑先生”命令“手臂将军”向敌军主力“抄词语”发起总攻。“手臂将军”扛起战斗武器——笔,单枪匹马冲入敌营,将敌军冲得头昏眼花。“手臂将军”英勇无比,杀死“敌人数百”,击溃了“抄词语”。“手臂将军”又深入敌军,一举将副主力“…  相似文献   

12.
地球末日     
<正> 罗斯总统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可视电话的屏幕亮了,显出一张脸来。“戴将军,可等到你了!”罗斯总统双手撑在办公桌上,“有没有抓住巴拉克?”屏幕上的戴将军摇了摇头:“真抱歉,总统先生。”  相似文献   

13.
幽默     
请交过路费将军的太太生了个儿子,将军想知道儿子长得像谁,急忙派他的副官到产科医院去看看。副官回来对将军说:“完全像您!”“那就对了。好吧,再说说详细情况。”“我仔细看了一下,您的儿子头上光光,肚子大大,会吃会喝;整天不是睡觉就是大哭大闹,有一帮人围在他身边转。”将军的儿子幽默@邓羽  相似文献   

14.
学界大多认为“简直”表夸张语气,也有学者认为“简直”并不表夸张语气,而是表确认语气。其实“简直”不仅仅是表示夸张语气,可以说所有的“简直”句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与比喻、拟人、双关、仿词等结合使用的“简直”句,夸张手法的运用较为明显,是高度夸张;不与其它修辞手法配合使用的“简直”句表达的是心理的真实感受,其用法已经凝固化,因此夸张手法没有得到凸显,`这样的“简直”句也使用了轻度夸张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5.
陈《文则》称:“博喻,取以为喻,不一而足。书日:‘若金,用汝作励;若济巨川D,用汝作舟挥;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苟子曰:’犹以指测河也,犹以戈啬黍,犹以雄始壶也’,此类是也”。为了加强语言的形象性,为了将事物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时作者连续使用成串的比喻。这种文学手法,在修辞学上被称作“联珠譬喻”,也叫博确。博喻在我国古代语言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在(诗经)和庄周散文中多用这种手法,并且显得驾轻就熟,左右逢源,特别是至唐宋,博喻已成为许多名家惯用的修辞手段,如韩愈、苏武的文章,使用譬喻重…  相似文献   

16.
大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称为“重号将军”,其他称号的将军称为“杂号将军”或“列将军”。关于杂号将军,《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中有详细的列举。但是,从汉代出土资料中又发现大量为文献所遗的杂号将军称号,如居延将军、汉阳将军、禽适将军等。这些杂号将军的称号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补汉代职官之阙。  相似文献   

17.
入话手法是古今中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叙事策略。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入话”,在外国古典小说中是“故事套故事”。中国现代文学中,从精英文学到通俗文学都使用了入话的手法,催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革新。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元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传统小说的入话手法。  相似文献   

18.
将军官名。春秋时晋、鲁、郑、齐、吴等国已设。晋文公时建上、中、下三军,各设将佐二人,以卿充任之;其地位最尊者为中军将,统率三军,乃称元帅或将军。战国时楚、赵、魏、秦诸国皆置,为高级武官通称。自汉代始,多前置称号。如“票骑将军”,“车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度辽将军”,“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三国、二晋、南北朝以后名号更繁。唐时十六卫各设将军二人,其前期皆率军出征,后期乃为闲职,以安置勋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20.
汪蓉 《学语文》2021,(2):52-53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掌握概述文言故事的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领悟他们的精神品质及现实启示意义。3.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妙用。【教学重难点】1.文言字词积累,文意疏通。2.通过对比、衬托手法赏析并领悟“真将军”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