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段话非常准确地概括出了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动机。在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长期统治下,中国民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极度困乏,而且在精神上也陷入了危机,愚昧、麻木的国民灵魂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面对国民的劣根性,鲁迅决心要加以疗治。他弃医从文,目的是要改变愚弱国民的精神状态;他写小说,是“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一涉笔成趣、幽默诙谐是鲁迅作品的艺术特色之一。埃德加·斯诺在《鲁迅——白话大师》(见《鲁迅研究资料》第4辑)中说:“在鲁迅几乎所有作品中都突出地表现了他那‘笑’的天才”,他善于“把讥消、讽刺和微妙的幽默结合起来。”斯诺的感受是符合实际的。这个特色在鲁迅的散文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大约由于鲁迅曾经激烈地批评过林语堂所提倡的幽默的缘故,有人就以为鲁迅是不赞成幽默的。这是一种误解。林语堂办《论语》杂志提倡“幽默”之初,鲁迅曾亲自为其撰稿,以示支持,他那篇连标题也颇有滑稽感的《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便是发表在《论语》半月刊第十三期上的。这篇纵意  相似文献   

4.
从来都知道鲁迅是仇猫的 ,今天突然转念一想 ,莫非他也仇女人 ?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道 :“中国的男人 ,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 ,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商是妲己闹亡的 ;周是褒姒弄坏的 ;秦……虽然史无明文 ,我们也假定他因为女人 ,大约未必不会错 ;而董卓可的确是给貂婵害死了。”还有 ,他笔下的阿Q的学说是 :“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 ;一个女人在外面走 ,一定想引诱野男人 ;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 ,一定要有勾当了。”由此看来 ,我们的“迅哥儿”真的是仇女人的了。也许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吧。我没有资格来评论他的是非 ,我只能说 ,他笔下的…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的笔下可以看出,孔乙己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孔乙己可有可无,唯一的价值就是成为当时无聊人们生活的笑料(被笑),并消解在当时人的愚昧麻木、无知无聊的“笑嘲”的过程中。鲁迅先生也曾说:“我的取材多乐于向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把当时人的愚昧麻木、冷漠不仁和孔乙己悲惨命运作为揭示当时“国民劣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综观《孔乙己》一文的“笑”,总共出现了十多次,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类人的不同的“笑”.现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文化原质的审视,对国民灵魂的深掘,可以说是鲁迅整个创作中文化重构的心理定势。由“未庄”和“鲁镇”两个最典型的人文环境所折射出的“宋庆文化”和“鲁镇文化”,反映了鲁迅对传统文化蕴含的“内在超越性”的理性把握。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一切可用于再现和表现生活的意象符号都被诠释为“吃人”的文化代码。鲁迅探寻阿Q、祥林嫂等人死因的“内在结构”就在于:前者被毙于世俗势利的“未在社会”,而后者则自毙于神秘迷信的“鲁镇社会”。故从《呐喊》到《访篷》所显示的思想的深度和表现的力度也就体现为鲁迅的创作由激进的呐喊变…  相似文献   

7.
<正> 鲁迅的一生,贯穿着对于“国民性”问题的研究。“国民性”问题,既反映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家的深邃目光,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思想特色,还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革命家的韧性战斗精神。 那么,鲁迅所说的“国民性”,指的是什么呢?从字面上说,“国民性”就是国民的性质。从精神实质而言,指的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又由于鲁迅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他所看到的这种心理结构和精神面貌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鲁迅所揭露的“国民性”,指的是“国民的弱点”,即国民的“劣根性”。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国民性”是在“满是血痕”的条件下形成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阅读鲁迅的文章,喜欢阅读鲁迅小说中诸多的女性形象。记得谢冰心说过:“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那么在鲁迅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确立了“国民性”的基本主题.他的小说创作,大都致力于国民心态的探索与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努力寻求中华民族崭新人格的建构点和支撑点,从而达到“立人”与“立国”的目的.早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对国民性提出了着重探讨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1)后来,在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尽管较多的是揭示国民灵魂里的精神痼疾,但鲁迅的根本的美学目标仍是  相似文献   

10.
历史进入80年代中期,《女人》(1984)、《黑色沙漠》(1985)、《独身女人的卧室》(1987)等一批诗作问世,极大地震动了诗坛.随之一群“穿黑裙的女人”翟永明、唐亚平、陆忆敏、小君、海男、张真、筱敏、林珂、林雪、伊蕾等“(?)夜而来”,走向前景公开声称“在我们的名字下面,拥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女性独有的黑夜世界.于是,这股黑色旋风掀起了女性主义诗潮.女性主义诗歌浮出历史地表涌动,正是80年代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合乎历史逻辑发展的自然生成.在中国当代诗史上曾有过的女性诗人的歌唱,大多化解于男性话语的一片嘈杂声中,消泯了女性的意识,即使像林子的纯情诗也渗透了外在性爱的社会情感,如“我不会再把眼泪轻抛,因为/在我的生活里,除了爱情/还有众多的工作和欢乐/像海绵一样,吸取了更多的思念和愁苦.”(《给他》)与以往的女性诗人不同,这批“黑女人”翟永明、唐亚平、海男、伊蕾等是出生在文革前后,受过高等教育的新生代,得改革开放之先,与世界女  相似文献   

11.
对化原质的审视,对国民灵魂的深掘,可以说是鲁迅整个创作中化重构的心理定势。由“未庄”和“鲁镇”两个最典型的人环境所折射出的“未庄化”和“鲁镇化”.反映了鲁迅对传统化蕴含的“内在超越性”的理性把握。在鲁迅的小说世界里,一切可用于再现和表现生活的意象符号都被诠释为“吃人”的化代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茅盾曾盛赞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数量不多的鲁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而且在有的短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竟几次重复。如《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这两句重复,旨在揭示封建礼教这个病毒已蔓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机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两句可算是反封建宣言,是“文眼”,重复是起强化、渲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提到仙桃十中校长曾长坤,方圆 一二十里的群众没有不称道的,他廉洁奉公30年如一日,被人们誉为校园里的“梁生宝”。 曾长坤年近半百,还是不抽一支烟,不喝一滴酒,衣着朴素,两件难买一套新装;家什简单,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是他唯一的高档商品。几十年来,曾长坤坚守着一个信念:“俭能养德”。  相似文献   

14.
对《故乡》的阅读,历来偏重于其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较多关注的是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同时又由于鲁迅的博大精深,有许多人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往往会笼上一层神性、圣性的光环,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仰视盲点”,而一旦把鲁迅纳入以人为原点的探索视界,则可发现鲁迅心灵本质上是一个痛苦的矛盾,这矛盾在《故乡》中更有深刻的反映。在创作《故乡》前的一段时间里,鲁迅曾“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如果置身于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而且这种“寂寞又一天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他也曾经作过挣扎:“只是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本文试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曾一再声明:“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以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的人和事。这地方的人民的爱恶哀乐,生活感情的式样,都各有鲜明的特征。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沈从文小说选题记》)沈从文之所以被称为“风格作家”,就在于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人们展现了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湘西乡土生活图景。鲁迅说过:“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  相似文献   

17.
冯雪峰以鲁迅的亲信的战友、鲁迅遗产的研究者自居,在他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行未揭发前,却也迷惑了部分的人。但他早就是歪曲鲁迅、诬蔑鲁迅,并由此进行他反觉反社会主义的文艺思想的宣传,他在二十年前的那篇“鲁迅论”(注1),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篇“鲁迅论”是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刚一周年时写的。通过这篇文章,他狠心地将我们革命民主主义战士、曾被我们领袖誉称为民族英雄的鲁迅的社会思想,说得是那样阴暗和漆  相似文献   

18.
鲁迅深感,中国封建社会有一个奇怪的观念,某朝的统治集团腐朽没落了,往往就一味归咎于女人。但是杜甫却能一反旧说,他以诗为武器,为被压迫的妇女进行抗争。鲁迅在《女人未必说谎》一文里,称述杜诗道: 譬如罢,关于相妃,禄山之乱以后的文人就都撒着大谎,玄宗逍遥事外,倒说是许多坏事都由她,敢说“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的有几个……在鲁迅的心目中,杜甫虽是从小身受儒家教义,老来自称“老儒”、“腐儒”,其实对于中国传统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从一九二六到一九三○年间,《鲁迅日记》里有二十四处提到翟永坤。《鲁迅书信集》里有致翟永坤信七封。其中,特别是鲁迅从厦门、广州、上海致翟永坤的信,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生活与思想变化的部分轨迹,对于研究鲁迅思想具有较重要的价值。鲁迅与翟永坤之间显然有过一段比较密切的关系。正如冯雪峰同志所说:“研究鲁迅先生本人,如果不研究他对别人以及别人对他的关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研究一个对于人民很重要的人物,则政治、社会、人民的生活、时代思潮以及历史和民族文化,等等,固然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同时和他来往的人物以及他生活上最有密切关系的一切事与人,也都是必要的研究对象。”(《欣慰的纪念序》)了解鲁迅与翟永坤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也是必  相似文献   

20.
“国民性”话语其实是一种“描写”或“叙述”,从“国民性”话语诞生的源头上来考量,鲁迅也不可避免地成为“被描写”的客体。鲁迅的独异之处在于,他在对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的拒斥和接受中保持了高度的独立性、主体性和内在功利性。鲁迅同时也充当“描写”的主体,毫无讳饰地“描写”着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孜孜以求“改造国民性”,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立人”目标。因此,鲁迅的“描写”和后殖民性质的“被描写”可以划上一道截然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