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湘香 《成才之路》2013,(36):22-22
新课程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科学知识、科学的价值和本质、科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关于初中化学教学,只进行片面的化学知识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师要不断创新,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化学科学学习方法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德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本文从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小学科学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题海战"现象,本文提出了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方面阐述了作者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学习为核心".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的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语言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科学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和一系列核心环节,倡导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在培养科学语言能力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营造良好的交流环境、提供丰富的认知工具,优化语言...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系到提高我国劳动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通过学习生命科学史,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养成教育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张梅荣 《学子》2014,(6):41-42
正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更好地落实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单元前置探究课、探究发现课、单元生活探究课三段式课堂教学流程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张文权 《考试周刊》2014,(9):166-166
<正>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科学启蒙任务。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学学习兴趣,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从发展变化视角理解科学成果,是摆在每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小学生科学教学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这种方式,一是全面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而了解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需求,从而改进教师的课堂内外教学,最终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发现和发展他们在各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习,提高科学素养;三是发挥评价的激励性,全面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的功能,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状况.笔者结合科学教学实践,就如何对每一位学生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明确。我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最  相似文献   

12.
王莉 《中学生物学》2012,28(2):34-35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06年3月20日由国务院印发并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开始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历史新时期.其中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养是《纲要》中的重点内容.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始,《生物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中学生科学素养包括了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可见,培养和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进入课堂。针对农村小学的科学教学,缺少城市学校相对现成的优质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的这一特点,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时代和民族发展、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步学会探究科学问题的策略,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科学素养是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综合体,是个体与社会文化融合的结果,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对科学活动的感受、体验并内化的复杂产物.因此,教师应将亲身体验作为小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尝试和全面发展.探究性学习中的亲身体验有利于学生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概念的建构以及科学人格的培养.在日常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表达、合作等途径,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的存在之美、发现之美、理性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保证.科学学科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阶段核心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责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真正体验科学探  相似文献   

17.
初中《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新课标指出,初中《科学》课程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必要的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后继学习打下基础;将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实验既是学生必须基本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8.
李涛 《考试周刊》2013,(17):135
<正>化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知识、方法和态度,从而以形成科学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为目标,这是基础理科教育的共性之一。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观、科学品德。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同时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化学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经历教育改革不断洗礼与反思之后,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化学新课程,将科学素养作为突破口,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0.
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的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