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当下,“以读为本”的理念已深入语文教师的内心。然而,一些教师虽然明白“读”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与文本充分对话。久而久之。朗读在学生眼里便成了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对于朗读。他们缺乏积极性、主动性,朗读水平更难得到提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读得主动,读得深入,读出精彩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词句的准确含义、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篇章布局的逻辑思路、语法修辞的规律特性,以及声调韵律的搭配布置等。那么该怎样优化朗读教学,使朗读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毫无用处的繁琐分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以朗读为主,配以诸如默读、速读、浏览、齐读、演读等一种或几种形式。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复读感悟,而后精读品味,最后熟读背诵。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所讲的对话,蕴涵着深层的教育理念。它指的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多向、深层的交流,绝不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也绝不是以讨论为主导,而忽视读文本。如何使对话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阅读教学应坚持"以读为本"。一、读要有层次性学习每一篇课文,首先要  相似文献   

7.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就能密切读与写的关系,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符合母语学习特点,遵循了思维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陶冶情感"。人教社课程标准版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单元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那么,  相似文献   

9.
卫宁 《广西教育》2007,(9A):33-34
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说,说完感悟说质疑,说完质疑说体会,或老师问学生说,或学生问老师说,或学生问学生说,总之是一说到底,以说为本。让学生说,本来是好事,是学生话语权、主体地位的体现,比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然而,当形式超过了内容,舍弃了“以读为本”,这“说”就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读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具备了独立读书的能力,这将为他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校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的阅读教学中,改变了以往重讲轻读的做法,力求做到新课标的“以读为本”。现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们的认识、做法和实践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以自己朗读的艺术将学生带到某种情境,让学生获得某种体验,使学生受到某种冲击,这是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的。本文提出了“以读为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希望能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2.
“以读为本”如同一缕清新的春风,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语文课堂已经不再一味地偏重机械训练,使被迫接受学习的学生变回了学习的小主人;也不再刻意强化人文熏陶,让迷失的学生逐渐找回了语文学习的方向。但是,如今的课堂却过于追求书声琅琅,过于追求读的形式,过于追求解读的多元,过于追求读的情境创设,“以读为本”操作的误区令人担忧。笔者以为,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权利还给学生,教者选择最富有实效的读书方式,着重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感悟的有效指导。一、过于追求书声琅琅并非是真正的“以读为本”,应把默读思辩的…  相似文献   

13.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认真实施“创境促读、以疑促读、以评促读、以写促读”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情有趣地读,在读中思考、想象,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以读为本,让学生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感染,让每一堂语文课都书声琅琅。学生长期浸染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既悟情又悟法,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选好问题的切入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总要向学生提一些问题,要选择好的切入点,才能使学生受到切切实实的训练。如《小动物过冬》一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当前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悟情”“以读代讲”“以读明义”等理念更是深入人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读”让课堂情思涌动,异彩纷呈,有的“读”却令课堂生涩枯燥,千呼万唤也枉然。下面,我们通过几则案例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返璞归真,让朗朗的书声回到教室。在整个教学过程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通读、细读、品读、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以达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体悟情感,积累语言的目的,完成学生个体阅读的全过程,将“读”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独占鳌头,不可替代。但静思细想,“读”占鳌头的朗读是否有效呢?不难发现,很多课上一遍又一遍地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原因就在于老师的指导缺失,或指导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8.
刘媚英 《成才之路》2010,(12):I0009-I0009
以读为本即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提出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要借助语言文字接受文本,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提升自己。在此期间,教师的价值就是给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情景氛围,提供充分自由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言,扩大信息的储存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亮点,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笔者认为,改革阅读教学关键应以读为本,并可采用“四步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阅读教学”做了如下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