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本文探讨 1 40多年前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成败得失 ,并对“由上而下”的改革模式提出新解。  相似文献   

2.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反而更加恶劣。农民问题直接威胁到沙俄专制统治的根基,为解决农民问题,从统治集团到社会团体乃至个人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但先后走向失败。农民问题是产生于沙俄封建社会晚期的综合病症,要真正解决,须从其根本——沙皇专制政体入手,进而解放农奴,废除村社,使农民获得独立、自由和土地。但直至沙皇政权走向覆亡,农民问题始终未得妥善解决,进而遗留给了此后的苏俄政府。  相似文献   

3.
在形成俄罗斯文化深层特征的过程中,农村公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俄国的农村公社的存在有上千年的历史,19世纪达到发展的顶峰。农村公社经历了基辅罗斯时期的维尔福、莫斯科公国的黑乡、17世纪的重分型公社,1861年改革后村社发生了较大变化,直到苏联农业集体化,村社的历史才宣告终结。村社既是农民自己的民主组织,又是官方统治农民的基层组织,在社会性质上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村社孕育了俄国农民崇拜皇权、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4.
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由17个文件构成的《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法令》,宣布废除俄国的农奴制,给农奴以人身自由。对俄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1956~2000年的我国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多称之为“1861年改革”.仅偶尔用“废除农奴制”来概括和反映。  相似文献   

5.
农奴制的村社基础——以中世纪英格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种解释农奴制兴衰的思路,一种认为,尽管农奴制存在管理成本高昂的固有缺陷,但其具有的某些优势足以弥补这一缺陷;另一种则认为,农奴乃是自愿为奴,因此并不存在监督管理困难的问题。从中世纪英格兰的情况来看,领主通过强化村社组织和农民相互监督,确实降低了管理成本。其他地区亦有类似现象。这些事实表明,将村社视为农奴制的重要基础,的确是解释其兴衰原因的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两国通过发展经济而实现由落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国家跨越的重大事件。尽管改革初期俄国实现现代化的条件明显优越于日本,但由于改革领导者坚持沙皇专制统治,反对君主立宪制度,不仅损害了本来就非常脆弱的改革机制,同时也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经济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政治体制长期保持稳定,是大限度地激发了改革所带来的活力。从而导致日本后来者居上,在诸多方面赶上甚至超过了俄国。  相似文献   

7.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俄日两国从此步入现代化进程,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俄日两国现代化的途径:即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实施经济和社会大规模改造,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并逐步适应现代化世界发展环境的特殊经验,以及改革后半个多世纪各自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柳絮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4):112-116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发展地方高校逐渐成为实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而现实的途径。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依次经历了封建时期、民主革命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四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能力,应该优化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完善其社会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9.
1807年普鲁士政府颁布《十月敕令》,宣布废除国内的农奴制度。50多年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的法令。这两次农奴制改革前后相距半个多世纪,却有许多惊人的相同点。它们都是在对外战争失败的危机催生的,由封建国家侵略扩张的本性所决定;他们都是由旧统治阶级领导下进行的改革,因为两国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对比不存在自下而上的革命方式解决的可行性;改革的过程都是曲折反复,带有很大的保守性,保存了许多封建农奴制残余,对两国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革消除了贵族与资产阶级经济上的等级界限,为两国由封建贵族专制的国家演变成贵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俄国,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期通常被称为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就像1861年大改革从解放农民开始一样,斯托雷平于1906年实行的新的农业政策不可避免地引起了随后的一系列改革。斯托雷平充满活力的改革比在他之前所进行的改革走得远得多,深刻得多,是俄国进行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这次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国沙皇政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教育督导制度经历了从政府的“信息供应源”到教育标准与质量的“检测器”,再到使用者与受益者的“代言人”的职能演变过程。当前其职能的新特征为:注重服务职能,为社会和家长提供信息;加强问责职能,以督学为重心;凸显优化职能,强化学校自评。其职能嬗变的轨迹和当下的新特征对完善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德育课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德育课嬗变的特点进行梳理,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小学德育课改革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基本形成、调整、瘫痪、恢复、改革和发展等阶段。未来一段时期,应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统筹资源为重点,以推动职业教育实现科学发展为主线,突出政府统筹和各部门分工合作,注重依靠制度创新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学校职能的发展和学校的改革密切联系。高等学校的职能促使了高校的不断改革,而高校的改革也必须立足于高校的职能之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高等学校的职能,对于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能够起到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的行政权嬗变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权某些特征依然存在,现代的行政权特征又大量出现,构成传统的行政权与现代的行政权整合与交融态势。它从一个层面透视了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历程,同时也是对其改革向度的折射,为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发展及行为选择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变革,都是直接或间接围绕苏联模式展开的。以对大学课程体系苏联模式的移植与形成、反思与调整、改造与突破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实践演进历程划分六个阶段进行系统剖析:1949—1956年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课程体系的形成;1957—1965年以偏离和再次回归苏联模式为特征的修正;1966—1976年"文革"时期的"彻底改造";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全景式变革探索;20世纪90年代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性改革;新世纪超越苏联模式的提升性改造。梳理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变革轨迹及其成效,总结其有益的经验,为新时期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雷小生 《教师》2008,(10):70-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仅就高等教育的育人理念方面在6个方面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在教育的价值取向方面。实现了从社会中心价值观论向社会中心论和个人中心论的有机统一;在师生关系上实现了从命令服务关系向平等合作关系的转变;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从知识继承向知识创新上的转变;在教育的时空上,实现了从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在教育内容上.实现了以科学教育为主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教育视野上,实现了从本土化向全球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这次改革成为俄国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但是,对这次改革我有许多疑惑和想法.下面提出来与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9.
《考试周刊》2016,(58):17-18
美国大学和中小学开展正式合作已有百余年历史,从U-S合作形式的角度看,主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三种合作类型——实验学校、入门学校和专业发展学校。梳理美国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发展历程及具体改革实践为我国当前的U-S合作形式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婚姻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婚姻自由、择偶观、晚婚、离婚、再婚和军婚等方面.其中,婚姻自由作为这一时期婚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婚姻的家长决定权,弘扬了自我意识和追求自由的勇气,成为新中国婚姻观念的主流.这一时期人们择偶更注重政治思想一致,追求互相爱慕与情投意合,逐步改变了以金钱、相貌取人和门当户对的择偶观念;同时,倡导晚婚、尊重和保护军婚等观念逐渐形成,离婚、再婚成为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