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书展文化讲坛上,莫言告诉读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从阅读开始的,读得多了都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回忆说,年轻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上)》2011,(15):160-160
有“日本后现代文学旗手”“日本文坛王子”之称的岛田雅彦目前现身上海书展为读者签售《徒然王子》,并与中国读者分享他的文学理念。岛田雅彦现任日本法政大学教授、芥川奖、三岛由纪夫奖的评委。除了文学成就,岛田雅彦绘画、烹调、  相似文献   

3.
创作语境和读者接受的变化是导致1930年代林语堂创作转型的重要原因.1923年其归国时的北平虽已没有了新文化运动高潮时期的如火如荼,但当时言论尚较自由;而1930年代的上海,一方面革命文学兴起,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文艺政策"推行,使得言论的空间日益逼仄.在读者接受层面,1920年代的北平因各种同人刊物的创办和文人聚会活动的频繁,成为一个思想繁荣的所在.这些刊物的读者群,除了以刊物为阵地抒发己见的知识分子外,主要是愿意接受新思想、有志于国民性改造和民族富强的青年尤其是学生.1930年代的上海读者群主体,则更多是在言论不自由的空气下,呈现出偏离政治倾向的受过一定教育的新市民阶层.林语堂1930年代创作的"转型"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着对文学独立性的坚持,又有着对自身文学观念的完善与发展.他对文学独立性的坚持主要体现在反对文学政治化、工具化倾向上,虽然受到来自左右两个阵营的双重夹击,但他对自己文学理念的坚持始终如一.其创作"转型"从深层次而言,则更是外因与其文学审美自觉追求的深度契合,到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学传播接受的状态取决于该作家及其作品的生存环境.影响唐宋柳宗元文学传播接受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他的政治生涯;对待儒、释、道的态度和他的诗文主张.这也是柳宗元文学在其漫长传播接受历程中,为后世读者所特别注意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5.
汉高祖对西汉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位特殊读者,他的艺术娱乐需求,推动了娱乐性强的楚声艺术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使楚声、《巴渝舞》等俗乐走进宫廷,登上大雅之堂.他的政教艺术需求,推动了汉代宗庙乐的制作和汉初反思文学的涌现.作为一位特殊作者,他的楚歌创作也对西汉文学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性影响.由此可见,在古代等级制度下,帝王凭藉国家权力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6.
姚家明同志是固守在商洛这块沃土上的年轻作家,也是一个实力派、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多年来,虽在公务场中忙碌,但文学的情怀和憧憬文学的梦想却与日俱增,每年都有几十万字的小说、散文见诸报端,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是许多读者喜爱和议论的中心.最近,他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中短篇小说集<古渡>,细细读后感动不已.给我的感觉是,姚家明的创作日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青丹丹 《海外英语》2020,(7):130-131
石黑一雄作为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在小说中如何以"自我"视角叙述中国"他者"形象,作者笔下的中国战时小说对于读者了解战时历史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主要分析石黑一雄的When We Were Orphans的中译本,该译本由陈小慰翻译.该文主要运用蒙娜·贝克的叙事翻译理论,分析陈小慰译者在回译展现中国战时历史文本《上海孤儿》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使用"他者"源语呈现的"自我"形象的翻译叙事,以及如何建构原文中的中国史实性与中国形象,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叙事实践中还原历史事件,以期让读者参与公共叙事中,从而探寻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对英美文学中中国形象探讨的实践操作性与可行性,以期对译者在翻译时还原历史真相、构建中国形象具有参考性.  相似文献   

8.
约翰·厄普代克的创作思想和他的“兔子四部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厄普代克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出版了许多小说 ,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在美国小城镇的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找到了自己文学创作的素材 ,通过自己的小说把读者引向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在他的作品中 ,他向读者展示了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的经典之作 ,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难教、难学与鲁迅对其作品预设的读者有关。鲁迅作品的预设读者及实际读者与其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存在脱节。他预设的作品读者及其作品的实际读者是当时的知识精英,而非普通民众,即:他文学启蒙的终极对象。这种悖论主要原因是鲁迅文学启蒙遭遇三重困境,进而做出的权宜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本体论上,郁达夫是一个“唯真唯美”说的倡导者。他的文学观念的最基本内涵是情绪表现论,认为是不可遏制的情感“逼迫”作家写作,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认为,文学具有宣泄情绪、净化情绪,能为读者作者寻觅知音、为读者提供审美享受的作用,但他否认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位公认的美国文学大师,威廉·福克纳在其著名的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中,将意识流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频繁地表现意识流是为了直接向读者提供生活的片断,使作品能更加接近真实,同时也是服从刻画特殊人物的需要,从中可以领会到福克纳运用娴熟意识流写作手法而体现出的独特的个人风格.这一崭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使他走到了时代文学的前列,而且也给他的精神追求以合适的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典论述。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现代阅读理论,揭示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文学研究新思路的接受美学的重要人物姚斯的论述是比较深入的。姚斯认为:读者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作品。也就是说,读者总是从他所受教育水平、所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去阅读作品的。这一阅读理论在新课标中得到重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接受美学在联邦德国兴起,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重视.然而,有一位特殊的"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家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他就是作者.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我们称之为作者的"自我阐释",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文学意义的生成与发展,同时为文学互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王菲 《文教资料》2013,(2):17-18
布赖恩·卡斯特罗是澳大利亚华裔文坛最杰出最有创造力的作家之一,受到评论界和读者们的关注和称赞。他在创作上深受后现代派创作手法的影响,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多元化特征。本文结合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在前人研究创作的基础上对作品《上海舞》所呈现的多元性主题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16.
邵璐  周以 《外国语文》2022,(1):10-19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当下,将民族文学置于世界文学语境中考察促成了文学研究的"世界"转向.通过梳理美国出版余华作品的副文本材料,文章探讨了世界文学背景下美国出版方针对中国文学采取的副文本策略,以及相关策略下目标语读者对翻译作品的接受状况.企鹅兰登书屋主要采用了强调地域他者和诗学共性两种策略以呈现余华英译作品,使其参与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长达40余年文学创作生涯中,菲利普·罗斯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不懈地探索文学表现的新方法.他从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过渡到现代主义再进入后现代主义作家之列,尝试了各种前卫的写作技巧,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他先后发表了28部小说,几乎每一部都有崭新的面目,艺术形式上的新颖独特和标新立异,令读者有目不暇接之感,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小说深邃的主题.这是罗斯拥有大量读者,引导大众想像力的主要原因,是他小说创作最鲜明的特征,也是当代美国文坛上一个不同寻常、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小说 《斯通纳》在长期遭受出版界冷遇之后,于近些年重获读者们的热捧.导致这一奇特文学现象的原因在于小说所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有别于美国文学中的传统英雄.主人公斯通纳在其平凡的一生中鲜有出彩的经历.然而,他对文学和真爱的执着追寻,对学术公正的英勇捍卫,以及面对困顿的人生所表现出的坚忍,均有力地证明了他是一位别具一格的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是西方六、七十年代盛行的文学理论。这一理论以文学的读者接受为研究重点,研究接受的过程,认为读者阅读过程中赋予作品(文本)的意义是作品得以完成的重要环节。接受美学对于以文学作品为研究中心的传说范式是一种突破,而且揭示了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事实。毛泽东没有接触接受美学理论,但作为一个注重文艺社会功能的政治家,他早就注意了文学的读者接受这一现象。他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接受理论,但他重视  相似文献   

20.
文学接受也称接受美学,是20世纪中期以来出现的,广泛影响欧洲文坛的文学批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文学创作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那么在接受阶段,文学主体则转为读者了,没有经过读者接受的作品不是完整的文学活动,只能说是文字符号,是文本.意义是在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中产生的,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