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提高很快,已有多名选手成绩达到17米以上。去年年初,辽宁选手马永丰将全国纪录提高到18.30米。9月初,北京运动员龚义田在北京国际田径邀请赛上三次突破亚洲纪录,取得了18.87米的好成绩,使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冲出了亚洲,向世界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过渡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问、近景动态立体摄像测量、三维运动学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我国8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过渡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过渡阶段,我国8名运动员的铅球速度减小值较大;过渡时间较长,平均值为(0.1±0.04)s;我国运动员上体控制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现阶段我国最优秀的8名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普遍存在最后用力的时间过长、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偏大、用力时膝关节蹬伸不充分的、提前对右肩加速、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合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现阶段我国4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刘×滑步过程中重心抬起幅度较大,上体过早上抬,减小超越器械的效果,过渡阶段刘×右侧下肢伸展幅度大,上体抬起过高,减小用力的距离,姚××过渡阶段上体抬起幅度大,增量大,右膝关节处压紧效果差,最后用力阶段王××右侧下肢髋、膝关节用力时机一致,协调性好,姚××踝关节伸展幅度小,蹬伸不积极,刘×膝关节处伸展幅度大,冯×右髋关节伸展速度慢,用力阶段主要以蹬伸下肢为主,协调用力差.  相似文献   

5.
瞿昂 《浙江体育科学》2008,30(3):123-128
主要采用美国艾里尔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系统(Ariel Performance Analysis System,APAS)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男子乙组前6名铅球运动员的背向滑步推铅球完整技术录像进行解析,重新确定左侧技术在推铅球的完整技术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最佳成绩的取得是靠身体各部位协调用力取得的,在今后的教学与训练中,使左侧技术得到充分重视,为运动员完成正确合理的完整技术动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前言为提高我国男子推铅球的技术水平,对我国优秀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相比,无论身体条件还是速度力量等方面都存有差距,自身的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成绩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分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运动员技术解析所提供的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生物力学参数,对运动员的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了滑步和旋转推铅球技术之间以及不同旋转技术类型之间所存在的差异。重点研究了铅球本身和运动员身体的加速问题,从而得出了运动员和铅球这一系统的加速到出手阶段铅球最后加速动作序列过程变化特征,为高水平铅球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维运动学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现役的优秀8名铅球运动员的滑步技术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选手普遍存在滑步时间长,右腿蹬伸不积极、蹬地角偏大、滑步过程中右腿收拉不积极,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等缺点,应在以后的训练中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蔡德诚  严海风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6):660-662,666
分析与诊断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阶段技术参数,对提高我国男子铅球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定2004年"菲普莱杯"全国田径大奖系列赛(南京站)男子铅球比赛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台JVC9800高速摄像机以50?fps的速度同步拍摄,运用德国SIMI-motion录像解析系统进行图像解析.研究结果显示:最后用力阶段铅球出手速度、出手高度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铅球出手角度与世界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滑步阶段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三维运动学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黑龙江省3名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推铅球滑步阶段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滑步阶段运动员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偏小,垂直速度偏大,右脚蹬地角偏大,滑步时间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投掷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名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的整个滑步和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巩立姣滑步距离过小、用时过多,但整个加速节奏较好;李玲过渡时间过短,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好,最后用力的幅度小、距离短,整个用力节奏不好;李梅菊滑步阶段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程度小,加速节奏比较好,不足的是最后用力的时间偏长.  相似文献   

12.
摔竿跳高运动员的损伤多以大腿和腰部损伤最多,其中又以腰部损伤原因最为复杂。采用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研究发现:撑竿跳高技术动作的要求使得运动员腰部负担较重而引起损伤,身体训练不当亦可引起腰部损伤。本文建议:摔竿跳高项目应通过正确的技术动作,完善的腰部力量训练和正确的力量训练动作达到预防腰部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九运会女子铅球的前8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研、数理统计、影像分 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在滑步阶段,左腿有效摆动不足, 右腿蹬伸力量、速度不佳。脱离身体重心运动速度而片面要求滑步阶段的运动速度越快越好是 不合理的。在过渡阶段,右髋向投掷方向的前移不够,不利于身体重心速度的回升。最后用力阶 段,技术还不稳定,出手角度与出手速度之间的组合应该因人而宜,而不宜采用固定的理论模 式。  相似文献   

14.
用影像分析等方法对2名男子铅球优秀运动员背向滑步推铅球最后用力过程中躯干转动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阶段,运动员右髋合速度总体趋势上升,达到峰值速度后迅速下降,肩、髋轴的转动幅度在此阶段要远远大于过渡阶段,同时.肩、髋轴的转动速度都迅速增加,肩轴转动速度明显大于髋轴的转动速度,但髋轴先于肩轴达到峰值速度;躯干动作是一种在前振同时进行有序转动的复合运动,右肩的合速度在t1~t2阶段呈下降趋势;人体重心速度的变化在过渡阶段受OY方向的速度影响较大,而受OZ方向的速度影响不大;至最后用力阶段,OY方向身体重心速度迅速下降,OZ方向的身体重心速度急剧上升,而OX方向的人体重心速度对人体重心合速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摘要:高校优秀铅球运动员存在着不同的体型特征,运动成绩越好,男子中胚叶成份分值越高,女子内胚叶成份分值为最高。中胚叶成份与内胚叶成份分值越接近者运动成绩越好。  相似文献   

16.
优秀铅球运动员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篇对美国几位优秀铅球运动员在比赛时技术的研究报告,本研究考察了几个关键性的投掷技术参数,同时发现了几个有趣的关于优秀铅球运动员技术的结论。前言以前,有关铅球投掷技术的研究表明,出手的速度、角度及高度是获得好成绩的几个最重要的参数。然而,这些数据大都有局限性,因为它们多是少数男运动的一次试投的结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影响成绩的运动学参数及用四名优秀男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优秀男子排球运动员跳发球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录像解析的方法 ,对我国卢卫中等 6名运动员的跳发球技术进行了测定统计与分析 ,得出了影响跳发球的各因素与发球效果间的关系 ,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技术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动力测试与摄像解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国家男子举重队占旭刚、石智勇等 9人的技术动作进行诊断和评价 ,为改进技术、提高成绩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抓举测试中一些运动员引膝角度不合理 ,展髋抬体幅度偏大 ;挺举测试中张国政引膝时间较长 ,压力调整不合理。跳步动作是维持接铃支撑平衡的补偿性动作 ,运动员杠铃上送距离较大 ,造成过大的回落距离和速度。占旭刚在挺举 180 kg接铃时杠铃回落的距离和速度过大 ,再加上其退让性缓冲不足 ,下砸力过大而导致动作失败。发力后接铃支撑时 ,人、杠铃压力中心移动过大和 Fz对 X轴出现大的单向力矩是失败的技术原因  相似文献   

19.
对参加第10届全运会的8个省市48名男子蹦床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分布在膝关节、踝部、腰部和颈部。损伤的类型主要为筋膜韧带损伤,占26.2%:肌肉损伤,占19%;骨软骨损伤,占14.9%。发生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身体机能不适、技术因素、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于军  曹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2):101-102,126
采用参数均值的差异分析及显著性检验方法,研究了中外优秀跳远运动员的相关技术参数。找出影响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跳远成绩的主要因素,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分析认为绝对速度较慢、起跳角较小、起跳能力较差是制约我国运动员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