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时下,许多记者的工作程序,几乎都是这样安排的,上班后倒上茶水,拿起报纸,然后等着电话邀请。似乎这种“邀请式”采访成了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付费采访”之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很长一段时间内,部分新闻记凭借“无冕之王”的头衔,大搞“有偿新闻”,结果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抨击。时至今日,另一种形式的“有偿新闻”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付费的主体变成了媒体和记:记要想采访,必须先付费,采访金鸡百花电影节交费、采访金鹰电视节交费、采访皇马交费,甚至连采访古墓发掘也得交上钱才成。毫无例外,向新闻来源  相似文献   

4.
5.
广播新闻较之于其它载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活”。比之报纸,现场感强,音响的运用使听众感到真实、可信;比之电视,制作程序简单,传输迅速。所以,重大的现场报道最能体现广播新闻的优势,这也就给从事广播新闻采写的记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有对新闻更强的敏感和“临战”的镇定,倚马可待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7.
8.
枚玫 《军事记者》2002,(1):40-40
读高艾苏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印象:可读性强,现场感强。在高艾苏的作品中,无论是消息,还是特写、通讯,都能感觉到他“亲历式”的风格扑面而来。每读一篇,犹如同他到现场走了一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现场亲历,才使其作品独具亮色,独具细腻的情感和沉甸甸的份量。身临其境,感知新鲜翻开高艾苏的作品,几乎每篇都有一些给人打下烙印的东西:新千年走漠河,漫天皆白。我刚把照相机对准哨所,鼻子竟冻在了机壳上。被雪线覆盖的山脊,像一个个低矮的土丘匍匐在我们脚下,天出奇的蓝。突然几声炸响,几个官兵身上的气体打火机爆了,外界气…  相似文献   

9.
风景秀美的重庆市辖有一个巫山县。巫山县城虽然不大,恶性大案却出了不少。1998年,县公安局一个巡警队员枪杀县长,惊动了国家公安部。事隔一年,县公安局两名警察在执行押解犯罪嫌疑人的任务时,竟邀请当地有名的“痞子”,也是被押解嫌犯的“仇敌”李某同行,任由李某安排食宿。结果造成了嫌犯落江、生死不明的严重后果,再一次地惊动了国家公安部。在这两个警察受审时,《重庆商报》主任记者方春光和另一名记者前去采访。采访期间,他们不断接到群众投诉,反映巫山县治安不好和县公安系统问题严重。怎样才能辨别这些投诉的真伪?问…  相似文献   

10.
汉语里有一个“临阵磨枪”的成语,本意带有一定的贬义,形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事到临头才作准备。但后来人们为了给自己临时才着忙找借口,在此成语后加上“不快也光”,词义发生变化,带有了一定的褒义。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对我们新闻采访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徐泉 《新闻界》2003,(4):61-62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唉,情况不准,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和通讯员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这也很正常。因为线…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是记者采集新闻事实的社会调查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编辑提供新闻线索、采访对象和报道思路的既定式采访,另一类是记者在没有任何新闻线索的情况下独立进行的自主式采访。既定式采访只要有熟练的访谈技巧就可以轻易地完成并被编辑采用,而自主式采访不仅需要熟练的访谈技巧,更需要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新闻敏感。在对受众眼球的争夺战中,新闻竞争愈来愈激烈。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能仅仅盯着编辑安排好的新闻事实去完成采访任务,而是必须主动地沉浸在生活之中独立地发现、判断新闻事实。这是对记者综合业务能力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探析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现象 艾丰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一书中写到:“电视的形象性常常给人比文字报道更真实的感觉,但是也不要忽略,‘招摇过市’的摄像机常常没有‘不露声色’的文字记者更能看到事物的原本面目,因为电视摄像机前的人们当意识到镜头正对准他们时,有可能夸大或隐瞒些什么”。  相似文献   

14.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为了儿子的高考》获浙江省广播电视好新闻二等奖,消息传来,使我惊喜交集。回想起这则稿件采写时的一个的细节,至今仍记忆犹新。这是我在采访和写作中,比较成功地调动情感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向客观事物做调查研究,而客观事物往往是通过采访对象来反映的。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采访过程中,有时会生发兴奋点。这就给记者提高采访效率提供一个契机,同时也为新闻创优提供了条件。记者在采访中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并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就会抓到真实、深刻、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因此,善于发现并紧紧抓住采访对象的兴奋点,应当成为记者新闻采访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17.
从事新闻工作十几年,采访被拒绝的情况出现概率越来越高,甚至渐渐成了家常便饭.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通过思考和实践检验,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应对"拒绝采访"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和报道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没有扎实、细致和成功的采访,就不会有精彩的新闻写作和报道,这是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必然因果关系,但如何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却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用心琢磨一番的。本文对行业媒体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采用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尽管已经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2003年4月30日对时任北京市代市长王岐山的采访,对我来说仍然是一次最难忘的采访经历。有些新闻工作者认为新闻采访仅仅意味着采访,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而进行的职业行为,但在我看来,一次成功的采访不仅仅停留在采访的层面,还可以上升到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交流。[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李凯 《新闻世界》2011,(6):173-174
隐性采访是进行批评报道的有力武器,堪称投向社会丑恶现象的"投枪"、"匕首"。然而,近年来随着隐性采访的增加,新闻侵权诉讼也随之增多,有的记者因此而被告上法庭。不少隐性采访更饱受"钓鱼采访"的质疑,引发争议。应着力提高记者法律意识和采访技巧,有效规避侵权"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