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静 《考试周刊》2008,(10):181-182
明末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在对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一时期河南地区蝗灾有连年性、阶段性、区域性、继起性、积累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明末河南蝗灾危害极大,影响深远,给本已处于多事之秋的明王朝添加了更多动荡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金代是历史上蝗灾频发的朝代之一。蝗灾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从发生的地区看,以山东、河南、陕西、中都、河北等地为主。蝗灾也常常与其他灾害伴生。尽管统治者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以及灾后救助,但金代蝗灾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晋代蝗灾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其发生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气候密切相关.统治者予以一定的关注,但措施不力,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静期呈现周期性,两次蝗灾高发期的间隔大约40年.从在空间上看,河南蝗灾发生呈现区域聚集性.新乡、开封、周口是蝗灾高发区;重灾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和扩大的趋势;平原低洼地是蝗灾多发区,气候对蝗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蝗灾及治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蝗虫作为农业上的一大害虫,与水灾、旱灾并称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几千年来,它肆虐古老的华夏大地,制造了一幕又一幕“飞蝗蔽空日无色,野老田中汨垂血”的人间惨剧.为战胜这一灾害,我们祖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明和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方法,在世界治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为新中国基本控制蝗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通过搜集、整理明清时期山西蝗灾资料,对1368年至1911年山西蝗灾进行等级划分,探索明清时期山西蝗灾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明清时期山西蝗灾以1级灾害为主,蝗灾严重期为明后期与清中前期。该地区蝗灾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受灾县的临水性特征和受灾区域从南到北递减的次数差异性特征。东亚飞蝗在该地为两代生并以夏蝗为主,主要集中于阴历6、7月。根据小波分析得出明清时期山西蝗灾周期长短不一,蝗灾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蝗灾一直是农民的心腹之患。本文通过分析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辉县蝗灾的恐怖场面及其成因,总结出一些教训和启示供人参考。  相似文献   

8.
蝗灾是农业社会仅次于水旱灾害之后的又一大灾害,"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1]。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这一带旱涝异常,因此,了解这一地区的蝗灾,对于理清蝗灾与旱灾的联系,以及还原清代这一地区的蝗灾及治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蝗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代蝗灾发生地战可分为河泛蝗区、沿海蝗区、滨湖蝗区及内涝蝗区。蝗灾发生的年份42个,其中有6次灾情特别严重。蝗灾对农业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政治、军事诸方面。蝗灾的救治与国家兴衰有密切关系,姚崇灭蝗为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末农民起义则是由蝗灾促成的。从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国家政权的救灾状况两个方面,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会更确切一些。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及国家减灾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元代北方蝗灾的时空分布,利用现代天文物理、气候、地理和生物学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分析蝗灾规律,可知蝗灾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黄海区、运河河道区、黄河河道区及河北省的几个河淀流域;在时间上,大蝗灾(受灾路达6路即60县)表现出11年左右周期,特大蝗灾期(连续2~10年左右)表现出60年左右周期;在内推至金朝,外延至清康熙时,60年左右周期仍然存在;运用现代天文学的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和61年周期理论方法,通过太阳活动与气候因素如大气环流、温度、降水的直接相关性,解释太阳活动与蝗灾的间接相关性,探知蝗灾韵律性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11.
可怕de蝗灾     
今夏,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区大面积发生蝗灾,各地采取飞机灭蝗与地面防治相结合、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等有效措施,控制了蝗灾的发生和蔓延。 蝗虫的种类很多(我国有400多种),但能成群结队、高飞远迁、危害成灾的蝗虫,全世界只有7种,飞蝗乃其中之一。飞  相似文献   

12.
蝗虫是典型的植食性昆虫。由于其食性广,活动繁殖能力强,又能作长距离迁徙,并且对温度、湿度有较大的适应范围等特点而成为农业上的大害虫。蝗灾是农业生产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蝗虫曾多次造成:“赤地千里,寸草不留,饿殍载道”的凄惨景象。笔者收集了一些有关蝗灾的典型事例如下,借以说明综合防治在消灭蝗虫中的重要意义,供同行们在教学工作中参考。在我国,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的2600多年间,有记载的大蝗灾共发生796次,平均每3年发生一次。1927年山东发生一次蝗  相似文献   

13.
搜集并整理了"地方志"中关于清代甘肃陇东蝗灾记录的史料;从辩证与联系的观点出发,分析蝗灾与水旱灾害、饥荒的关系;从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蝗灾害的社会影响与成因进行探析;呈现清代甘肃陇东蝗灾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和蝗灾发生的特点,并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猛将军是中国民间最有名的驱蝗正神.明清时期各地普遍立庙供奉.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认为;民间以为刘猛将军“赋有神力.可以驱除蝗虫.便在一些比较现实的地方建立刘猛将军庙,想用武力来镇压蝗虫.”(1)这就说明了刘猛将军庙的基本功用.本文仅就江西地区刘猛将军庙的一些问题作些探索.一、江西刘猛将军庙的分布关于全国蝗神庙分布的一般情况,陈正祥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一书中明确说到:“(1)中国蝗灾的分布.以黄河下游为最多.尤其是河北、山东、、河南三省.(2)华北以南.蝗灾渐少,到了东南沿海、几乎完全没有.故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省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蝗灾述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较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蝗灾虽然稍弱,但仍是此期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由于总体气候偏凉,尤其是冬季偏冷,连续性蝗灾发生率较低。但蝗灾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扩大。幽、冀及江南的蝗灾发生年显著增加。因《春秋》灾异观的影响,此期对蝗灾的治理仍依靠人力捕杀。但也出现了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新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乱世,战争与包括蝗灾在内的灾害链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日,新疆伊犁地区发生大面积意大利蝗虫虫灾. 蝗群所过之处一片焦土,草原上的蝗灾被形象地称为:无烟的火灾.  相似文献   

17.
“灾异说”认为,灾异乃是社会政治问题所致,当局应以改革社会政治应对。主流社会长期以此应对灾异,故对蝗灾也不采取捕杀措施。在唐代姚崇以下以捕杀应对蝗灾的基础上,宋人以全面捕杀为主要手段应对蝗灾,在实践上突破了“灾异说”。与此相应,对“灾异说”,宋代的思想精英们从前人的笃信发展为质疑,乃至彻底抛弃,客观、理性地应对蝗灾等灾异。  相似文献   

18.
法国治蝗专家胡飞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中国的蝗虫绝大多数还没长出翅膀,形成可怕的飞蝗.再过半个多月,蝗虫你不治它也完蛋,但明年怎么办?它的卵都藏在了田野中. 他研究蝗虫20年,经历了马达加斯加的蝗灾,经历了被称为"当代最可怕的蝗灾"的1994年非洲大蝗灾.他说,蝗虫把最后一点绿色吃了后,大地是一片可怕的灰黄,远处一片片的是人和牲畜的尸骨.外国的救援食品迟迟运不过来,很多灾民濒临死亡,瘦弱的孩子睁着大眼睛躺在热带的树荫下……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一直表现为对主流、精英文化的颠覆,这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中的狂欢节文化有相似的表现特征。文章分析"迷惘一代"作家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蝗灾之日》中的造梦工厂好莱坞的大众狂欢化世界,解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中美国梦的大众幻灭。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我国蝗灾防治工作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国以来,我国平均每间隔3—5年就爆发一次严重的蝗灾,危害面积广泛而严重,对于农业生产的安全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构成严重威胁,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治蝗工作十分重视.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治蝗救灾体系,围绕化学防治和改造蝗虫发生地这两条主线开展了系统的治蝗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后,由“控制阶段”到“改治并举”,再到基本根除,蝗灾防治工作逐渐成熟,出现了注意生态效益的可喜变化,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