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现实差距与创新驱动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径转变问题,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创新价值链的产出视角出发构建C-D生产效率函数,对中国各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然后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出现逐渐上升的态势,但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显著的集群趋势;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且固定资产投资对省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明显的杠杆效应,但市场竞争和政府支持对省域创新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31个省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省域创新差异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1997—2013年间,我国省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空间邻近效应在不断增强,总体空间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区域创新的核心地区较为稳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核心区域在东部沿海有所收缩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有扩张趋势。通过构建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省域单元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 R&D 人员全时当量、R&D 经费支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对创新提高的正向效应显著;而相邻空间单元的 GDP 对该省域单元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技术市场成交额对本省域的创新具有正向效应,但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提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创新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省级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DSA),对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个体经济的全局和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揭示出各省域个体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关联模式及其空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我国个体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相关性,集聚效应显著,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域有明显的扩散-涓落效应,湖南、广东则存在明显的极化-回波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2012~2013年统计数据建立两阶段网络DEA模型,首先对中国30个省级微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然后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中观层次的生态效率进行比较,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生态效率自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呈阶梯型递减趋势,区域内部省域之间的差异程度也具有此特点,东部高生态效率区域省级之间的差距较大,中西部低生态效率区域各省之间的差距较小;最后在全国宏观层次上对生态效率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局部自相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02—2014年科技创新能力空间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科技创新能力及其各组成要素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各省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低层次水平逐渐向高层次水平演变,东部沿海和长江沿线部分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西北和西南两大片及中部少数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较为薄弱;(3)大多省域科技创新能力在空间关联演变上呈现路径依赖与锁定特征;(4)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提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跨越了从失调衰退到优质协调的七个阶段类型,各省区都形成了关系类型的阶段提升,空间梯度格局明显。  相似文献   

6.
基于199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入境旅游的统计数据,引入全局K-Means谱聚类法,分别对1993-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2年4个时间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和空间地域格局,进而划定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典型区域。通过典型区划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入境旅游的地域集中性特征鲜明;入境旅游典型区域具有梯级性;"典型区域"的内涵存在地域差异性;入境旅游的空间梯级结构已然形成。本研究以省域业绩指标的全局K-Means谱聚类法探索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地域格局及其动态演进规律,旨在为从时空二元视角探索中国入境旅游"东入西渐"式演进的潜在机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李创新  马耀峰  王永明 《资源科学》2015,37(11):2100-2110
基于199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入境旅游的统计数据,引入全局K-Means谱聚类法,分别对1993- 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2年4个时间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和空间地域格局,进而划定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典型区域。通过典型区划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入境旅游的地域集中性特征鲜明;入境旅游典型区域具有梯级性;“典型区域”的内涵存在地域差异性;入境旅游的空间梯级结构已然形成。本研究以省域业绩指标的全局K-Means谱聚类法探索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地域格局及其动态演进规律,旨在为从时空二元视角探索中国入境旅游“东入西渐”式演进的潜在机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6年—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碳排放相关数据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此探究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考虑了空间尺度差异性,使模型更加合理.从空间上看,城镇化程度是影响各省碳排放的正向全局变量;产业结构与交通强度是影响各省碳排放的...  相似文献   

9.
工业企业作为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实施者,其绿色技术创新备受关注.基于中国26个省域工业2014-2018的面板数据,运用DEA-BCC模型测算了各省域工业行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通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分解对各省域工业绿色技术创新活动进行静态分析,使用自然断裂法将各省域划分以探究其格局演变,利用莫兰指数刻画其空间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是指在社会进步中各省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程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其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中国各省域的GDP、三次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年末总人口等指标重心入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重要指标重心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探寻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地从各重要指标改进和缩小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耀峰  王冠孝  张佑印 《资源科学》2008,30(11):1747-1753
借用空间场理论的场能、位势、空间场的地域结构等分析方法,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7年~2001年和2002年~2006年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的集聚场能和辐射场能以及相对位势和绝对位势,分别构建了两个时间断面入境旅游流空间场的地域结构,在此基础上对两个时期内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省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场效应有增强的趋势,且其集聚效应明显强于辐射效应;多省市典型区域内都有一个高等级场能中心,广东、北京、上海、云南、陕西、江苏五省市是四川省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地域,加强与环渤海区域的旅游通道建设,是四川省实现旅游流空间流向合理调整与流量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宁志中  杨蕾蕾  钟林生 《资源科学》2014,36(6):1125-1132
本文通过对全国三大陆地边境旅游片区(东北、西北和西南)的入境旅游市场时空动态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陆地边境旅游发展战略、产品战略与营销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撑。依据中国边境三大片区(东北、西北、西南)2003-2012年间客源市场的有关数据,尝试采用旅游地理、旅游市场分析原理及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三大片区入境客源市场的年际变化、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三大片区的入境旅游在2003-2012年总体上呈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入境客源量均呈现出一种拉伸型的"N"形曲线,且入境游客普遍停留时间较短;②入境客源市场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呈现地域近邻性特征:东北片区入境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北亚国家;西北片区主要集中在以哈萨克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西南片区则主要集中在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3个片区的国际旅游市场均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3.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李旭  秦耀辰  宁晓菊  张丽君 《资源科学》2014,36(8):1635-1644
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及变化对我国各地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开拓及政策制定有重要影响。利用游客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等方法分析了1996-2010年我国主要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及变动,采用亲景度理论分析了入境游客对各类城市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并阐明了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对各市场竞争态的影响。结果发现:主要入境游客类型对各类城市和区域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及变化差异较大,近程客源市场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偏好程度呈现明显的距离衰减规律,远程客源市场则不明显;日韩为代表等传统客源市场与东南亚、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客源市场游客对城市类型的选择性及变动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主要入境客源市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呈现高度的地理和市场集中性,但集中程度逐步下降;入境游客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偏好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竞争态状况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入境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偏好是影响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的主要原因。最后,根据入境游客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变化及所引发的竞争态势变动提出相应的入境旅游市场开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韩出入境旅游对进出口贸易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重新审视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基础上,选取1990~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从两个断面五组指标的对应关系出发,分析了中韩旅游互动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随着中韩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带动了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出入境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推拉方程;从韩国断面来看,随着出境中国旅游偏好及占中国入境旅游比的升高,导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同步升高;从中国断面来看,随着入境韩国客流量和占韩国入境旅游比的提高,并未导致出境韩国旅游偏好与对韩国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这应是大小不同国家旅游与贸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韩立宁  吴晋峰  王奕祺  任瑞萍 《软科学》2012,26(11):130-134,140
以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桂林、苏州、杭州、成都等地所做的入境外国游客问卷调查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卡方检验法对不同性别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入境外国游客到访的目的地范围基本一致,男性和女性入境旅游流集中分布在北京等少数核心旅游城市,女性入境旅游流空间分布相对均衡;与女性相比,男性入境旅游流在我国的转移和扩散更需借助北京、桂林、西安、上海等少数核心旅游城市来完成;男女入境外国游客在旅游动机、出入境口岸、游伴、旅游线路规划者等方面的行为特征具有显著差异;男女入境外国游客在旅游信息获取方式和旅游障碍因素等方面的行为特征没有显著差异。最后,提出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注意解决的问题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张春晖  马耀峰  白凯 《资源科学》2016,38(6):1013-1027
对旅游流与目的地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整合研究”,有利于构建整体旅游复杂系统的理论框架,可有效推动旅游系统内部要素关系、发展演化规律以及供需平衡预测和调控等问题的解决。本文以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入境旅游为例,构建旅游流与城市目的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3-2012年六大典型城市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互动关联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分析了系统内部要素耦合作用强度分异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入境旅游流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游客流量和流速,目的地系统内的耦合主导要素是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和目的地经济环境;②典型旅游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目的地系统长期处于磨合发展阶段,北京、上海的耦合度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广州、西安、成都和昆明的耦合度则表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③在入境旅游流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主导要素分化明显,而西部三大城市均以旅游客流规模主导,其他要素为辅;④在目的地系统的耦合主导要素上:东部三大城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要素的主导作用更强,而西部三大城市的旅游服务设施与服务人员以及基础设施要素主导作用更强,这表明两系统耦合质量的提升更需要依赖目的地整体环境的支撑,但西部城市由于受到较差的区位条件和较低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目的地系统的核心供给要素和媒介支撑要素的投入仍处于边际报酬递增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经龙  郑淑婧 《资源科学》2006,28(1):174-179
品牌旅游资源是些知名度高、信誉好,在旅游者与潜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已成为一种旅游品牌,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使旅游者向往已久并以拥有该种造访经历为荣的旅游资源,而且这些旅游资源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是大尺度旅游者的唯一选择,中小尺度旅游者的首要选择。人们常说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就是典型的品牌旅游资源。文章在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品牌旅游资源进行具体评价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它们与传统旅游资源评价结果的差异,划分了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的等级,具体研究了它们的空间分布,重申了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要性,并对旅游业的深化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认为努力培植、挖掘品牌旅游资源、积极地营造自己的旅游品牌才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9.
王金莹  吴晋峰  唐澜  杨新菊 《资源科学》2013,35(8):1701-1709
亚洲入境旅游市场是中国最重要的入境旅游市场,研究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在全国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对于巩固和拓展亚洲入境旅游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亚洲各国入境中国的旅游流的空间分布、转移及网络结构特征,并对旅游目的地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特征、网络关系互惠性、子群内外部联系等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①亚洲入境中国的游客中以男性为主,散客居多,青少年比例较高,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学及以上学历,同时具有重访率高、停留时间长、选择相同的城市出入境等特点;②亚洲入境旅游流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密西疏”的格局,存在明显的区域集群现象,集群内目的地城市间旅游流联系更紧密,集群间旅游流对长三角和珠三角集群的依赖性较高;亚洲入境旅游流在中国的转移方向和转移规模均具有不平衡性,全国性的转移与区域性的转移同时存在;③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密度低,结构松散.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网络位置指标值,将网络节点划分为核心、重要、一般3种类型;④亚洲入境旅游流网络关系互惠性较低,旅游流双向流通能力弱.本研究从整体和宏观联系的视角单独对亚洲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流进行定量研究,是对中国入境旅游流研究的精细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