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平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洪山区蒲家庄人。因蒲家庄东头有柳树成荫,树下有清泉,所以又号柳泉居士。他生于明思宗崇祯十三年(1640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从他祖父蒲生纳开始衰落,到了他父亲蒲槃,因为生计所迫,早年就弃学经商,但也没有挽回他家境衰落的命运。蒲松龄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里,由于生活地位逐渐下降,他在贫困的生活中渡过了早年.  相似文献   

2.
[人物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参加科举考试,得到时人的赏识,一时文名顿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不但研究经史、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公元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家境十分贫寒。蒲松龄从小就聪明过人,19岁那年,他在县、府、道的应试中,连夺三个第一,因而他很有名气。后来,他仕途不通,每次应省试,每次落第。始终只是一名秀才。  相似文献   

4.
传说有一个县令,姓乌。他年轻时即为官,十分骄傲,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他感到很不服气。有一次,乌县令邀一批乡绅叙饮,同时也请到了蒲松龄。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土上坐"要蒲松龄对下联,蒲松龄当即对了下联: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农历4月16日出生于山东淄博。童年时代,蒲松龄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因为没钱供孩子上学,蒲槃只好自己教孩子读书,三子蒲松龄是其中最聪颖的一个。19岁蒲松龄第一次参加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的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深受当时淄川知县费祎祉和山东学道、大诗人施闰章的赏识。但以后的数10年中,蒲松龄再也没有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过什么功名,直到71岁时才当上了一个安慰性质的“岁进士”。由于屡试不第,生活困窘,蒲松龄不得已离开故乡,到江苏宝应去做知县孙蕙的幕宾(私人顾问)。但是,蒲松龄仍然怀念北方家乡…  相似文献   

6.
读者驿站     
之一:晒书拾趣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同时代的人中有个叫洪家军的人。他当了大官后,家中藏书万卷,平时却很少读书,但又偏爱卖弄,经常吩咐家人把书搬出来在人家门口晾晒。有一次碰上蒲松龄路过此地,看到洪家军又在得意洋洋地指挥着家丁晒书,便想逗一逗他,让其出丑,蒲松龄想了想,就脱下上衣躺在洪家门前的上马石上,闭起眼睛晒起太阳来,洪家军感到奇怪,大热天的蒲松龄不怕晒出病来!于是,他走过去关心似的询问躺在石板上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睁回答说是: “晒书”,洪家军更觉奇怪,问晒的书何处,到底有多少?蒲松龄这才拍着肚皮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有多少我也记不清楚啦,洪家军一听,猛然醒悟到蒲松龄是故意在嘲弄他不读书,只好羞愧地走了,从此不敢在门前晒书。却留下了一段趣事。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一生潦倒,屡试不第,对科举制度的腐朽有深刻体会,但他又是一个幽默有加、嫉恶如仇的人,民间流传着他的许多轶闻趣事。"牛"不出头当朝刑部尚书王渔洋,与蒲松龄是莫逆挚友。王尚书回老家省亲时,蒲松龄便骑上小毛驴,赶至王氏府第求见。门卫禀报:"大门外有一老头儿,骑一小毛驴,自称蒲松龄,要拜见大人!"王渔洋有心与蒲松龄开个玩笑,便吩咐说:  相似文献   

8.
传说蒲松龄在写《聊斋志异》之前,在乡里就因为有才气而出了名。当地有一个姓石的乡绅,很是瞧不起出身贫寒的蒲松龄,扬言要与他在才学上一比高低。这天,石乡绅果然带了一群自命不凡的文友,趾高气扬地来约蒲松龄比试。蒲松龄对这些人一向敬而远之,对这种比试也没兴趣,就推脱了。石乡绅以为蒲松龄胆怯,哪里肯依,  相似文献   

9.
三百四十年前,一位浪漫主义的小说家蒲松龄在淄川蒲家庄诞生了。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自号柳泉居士,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业儒的家庭。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贫困的一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蒲松龄生在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和明、清易代之际,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非常尖锐。他十一岁时,在离他家乡不远的地方又发生了以于七为首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前后达十五年之久,清朝的统治者几次派兵镇压。尽管蒲松岭对农民起义不理解,但北兵  相似文献   

10.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1.
清朝文学家蒲松龄非常重视向群众学习。有一次,蒲松龄与一位老大爷谈心,向他征求写作方面的意见。老大爷说:“要让我们老百姓喜欢看,那就要做到‘酸、甜、苦、  相似文献   

12.
蒲松龄是清代文言小说的巨匠,他孤傲正直、清贫自守,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有一次,知州毕际有邀请一个尚书和蒲松龄到他家做客。宴席上,那个尚书提议饮酒作诗,但必须“三字同头,三字同旁”。毕际有是东道主,他见蒲松龄和尚书分坐在他的左右,便首先吟了一首:“三字同头左右友,三字同旁沽清酒;今日幸会左右友,聊表寸心沽清酒。”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曾读过几遍《聊斋志异》,但很少看过蒲松龄的其他著作。最近,从路大荒同志整理的《蒲松龄集》中,读了《志异》外的其他作品,对蒲松龄其人其文,对他为什么能写出《志异》这一孤愤之书,有了进一步的体会。现将一些笔记,整理于后。偃蹇的一生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生于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年)。在他的幼年时代,李自成领导  相似文献   

14.
卞哲 《现代家教》2000,(12):58-58
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家乡淄川县,有个王大官养了一个叫金彪的独眼打手异常凶恶。一次,他听说柳泉居士蒲松龄博学多才,诗写得好。便托人上门求赠诗一首,以表示自己“风雅”。蒲松龄微微一笑,取过文房四宝,提笔赋诗一首: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著名作家蒲松龄诞生三百四十周年。在国内(包括台湾省)、国外,都有人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蒲松龄出身于一个破产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也算书香门第,保持耕读家风。但是,严酷的社会现实,窘迫的经济状况,以及在当时赖以进身的科举上的失意等等,使他一生坎坷濩落,似乎默默无闻地被遗弃在社会底层,尝尽人间酸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缶本)。”然而,正由于他一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不但文笔出众,写人写鬼人木三分,而且医道高明,堪称名医。相传,蒲松龄早年流落苏北宝应,身无分文,只好挂牌行医糊口。一次,他为县太爷治好了病,县太爷送了块“药到病除,圣手时医”匾给他表示感谢。谁知一时大意,错把“时”写成“诗”字。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便蜂拥而至发难,如蒲松龄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匾牌,赶出宝应。蒲松龄听见门外吵吵嚷嚷,出门察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不吝赐教”。说罢  相似文献   

17.
关于蒲松龄对农民起义的态度,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蒲松龄对农民起义是肯定的,他神化了白莲教起义,甚至“把反清的政治要求寄托于人民起义。”另一种观点认为,蒲松龄虽然支持某些个人反抗行为,但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反对的,在《聊斋志异》中,他“不仅认为起义的农民是‘左道无济,止取灭亡’,而且积极颂扬离间义军的叛徒逃兵。”这两种观点犹如水火,互不相容。因此,如何准确地评价蒲松龄对农民起义的态度,仍然是蒲松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对此作点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一生重视科举,通过对他身世的分析和对《聊斋志异》中狐形象的梳理,可以看出狐这一文学原型在小说中明显的工具性特征,继而揭示了蒲松龄的缺乏性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9.
百花园     
这是记者在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拍摄的蒲松龄石雕像。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是我国十七世纪的著名文学家。他一生著书颇丰,代表作《聊斋志异》脍炙人口。蒲松龄故居,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社,1980年扩建为蒲松龄纪念馆,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  相似文献   

20.
《连锁》是《聊斋志异》中典型的蒲式爱情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将内心理想的爱情诠释的淋漓尽致。而结合蒲松龄一生中的一段特殊的情感,我们还能够体会到独守寒窗、孤寂苦闷的他对于这份理想爱情的极度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