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和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了解分析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即语文教学的内容、目标与时代要求存在的偏差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实施;现实社会与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存在的偏差弱化德育的说服力,从这些现状进而研究出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对策:即教师要确立以体验审美教育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要运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提高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进而将道德情感“渗透”至学生的心灵深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徐剑青 《湖南教育》2004,(12):30-30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而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诗词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更有利于进行情感教育。 一、要“通理明情”。通理,即通教材之“理”;明情,即明诗人之“情”。只有“通理明情”,才能以诗歌中的“情”去拨动、震撼学生的感情之弦。教师在刻苦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是完全可以做到“通理明情”的。 诗词当中的“理”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小中见大,言近旨远,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说明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强调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而且强调了语文课程在育人方面的特殊功能,表明了语文课程目标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目标是语文文化,而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状况,在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中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文教育的价值,提高表达、交往、沟通的能力,彰显人文内涵。要达到这一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借助四个方面的研读:  相似文献   

5.
谈中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育要实现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性质进行理论思考。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必须关注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李瓯潮 《教育现代化》2005,(11):100-100
新课标对语文教改提出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一要求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角度界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意味着“人文精神”将会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提升到重要位置。也给我们的语文教学一个信号:要充分体现语文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张扬失落的“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练,要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探寻人类人文精神的亮点,沐浴人性的光辉,使学生受到这种熏染,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7.
歌德曾有句名言:“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健康人格的培养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亮点。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更应突出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一人文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干扰影响下,不顾学生的感受,多年一贯制教师讲学生听,虽然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文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应该肯定的,然而由于忽视了情感教育,导致语文教学缺乏美感,使大多数学生感觉学语文乏味,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语文教学质量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应在语文教学中增加补充情感教育的因素。著名教育家于漪曾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味盎然,获得艺术享受。”于老师的真知灼见启迪了我,在教学实践中,我在抓“双基”的同时,重视并加强了情感教育,颇有收获。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学教师要和学生拉近关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通常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教学,但是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也要培养学生的素质。比如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有巨大优势的。纵观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感教育素材,课本里蕴藏着大量的情感事件。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将会达到显著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笔者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方向,也奠定了审美教育的基础.曾经因为应试教育,而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是应该肯定的,然而由于忽视情感教育,语文教学中缺乏美感,使学生学语文如同嚼蜡,兴味索然,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曾经过度重视“双基”教育,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以载道这一教学本质的认识和探究。其实,在对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章体裁的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够充分重视“道”的教育,并能结合教材的内容随时调整教法、随机生成教法,就不仅能达到现在语文教学改革设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智、能、情”的统一,而且还能有效实现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等“文与道”统一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养、弘扬发展民族文化的责任,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性,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于漪老师说过:“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书育人。”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个性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以情激情。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活力的教师,首先自己要有情感,这样才会发现美、欣赏美、才能用心去创造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情、感悟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勇于创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自己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此外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导入、激情朗读、悬念设置、感情渲染、联想引发等方法,拨动学生心弦。例如,在教《与朱元思书》这篇课文时,我一边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富春江秀美自然风光的图片,一边播放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整个教室都弥漫着舒缓明快的旋律,音乐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富春江,大自然将其迷人的艳丽图画一幅幅,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情景,激起了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之很快进入到课文情境中。接着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语调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这样,整节课师生都沉浸在令人动容的“人文”情景之中,课堂教学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渗透了人文精神。二、关注教材。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情感教育,并注意方式方法,以达成教改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计娜 《成才之路》2014,(20):91-91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应由课堂教学的“主宰”变为“主导”,学生应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自主探究的主人。为使“主人”这一角色得以真正确立,语文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的主观能动性,陶冶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情,使其愿学、爱学、乐学、会学,这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坚持不懈的追求。而要让学生进入“愿学、爱学、乐学、会学”的境界,就需要发挥情感的激励与调控作用。一、发挥情感对语文学习的动力作用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学活动亦然,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情感相伴相生、和谐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与发展。语文教学应把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需求,作为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内驱力,而这正是《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倡导的教育思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乃语文教学之灵魂,积极的情感有助于推进学生的认知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学习动力的激发,有助于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思想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情感是语文学习活动得以顺利和有效开展的动力,如果学生的语文学习染上了积极的情感色彩,那么学习活动就会走向有效与高效;倘若语文教学过程中缺失了情感因素,尽管学生也能学到一些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技巧,但却不能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也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这一目标的实施。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中,提出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过分注重“知识与能力”的作法,要体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在三维目标的落实当中,搞好“情感”引导教学尤为重要。那么,语文教学要如何才能恰当地体现和落实“情感”因素呢?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忽视情感教育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越来越认识到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作品欣赏、情境体验、故事联想、思维拓展等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大人文性的教育,情感生活宣泄,心理上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情动而辞发”,这是对课堂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凸显人文性和工具性。“三维目标”明确规定,既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确,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有机的统一,可这种有机的统一却被不少语文教师误解为——每篇课文都得落实“三维目标”,甚至误认为每一篇课文思想教育的熏陶重于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这些教师牺牲了文本的“庐山真面目”,人为地给许多课文都贴上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标签。于是,就有人感叹:“语文课堂教学肥了政治科的地,荒了语文科的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