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命的伦常》的作者现任湖南宙教育厅教师工作与师范教育处处长,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其勤于学,营于思。苦于行。先后出版了《我在何方:一分为三论》、《生命的伦常——我的“一分为三”认识观》、《偶拾集》等7部著作.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其中关于“一分为三”之专题研究已发表论文60余篇.如“论一分为三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关系”、“论一分为三相关联的辩证范畴”、“一分为三之模式探析”、“如何正确认识、运用‘一分为三'”、黑格尔哲学“一分为三”思想研究、“一分为三”理论形态研究、和谐哲学研究等均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影响。现将作者最近出版的《生命的伦常》的自序刊发。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我和德义相处已久,能经常听到他关于文章的谈话。《生命的伦常》在尚未面世时,其中的许多篇章我已先睹为快了。近来抽空系统阅读,读到的不只是一部充满哲理光辉的专著,还仿佛欣赏到了一曲关于生命的颂歌,不得不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敬畏生命》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写的一篇至情至性的美文 ,其情之淳 ,其理之新 ,其趣之雅 ,有如春风拂面 ,读后令人掩卷难忘。“好几个小时过去了 ,那些树 ,浑然不觉地 ,在飘送那些小型云朵 ,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面对“飞絮飘种” ,作者感到全然的“诧异和震撼” ,是为生命的那种“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震撼。想想人世间 ,其它投资 ,无不计成本的 ,甚至有时为蝇头小利斤斤计较 ,作者能不为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而诧异吗 ?面对飞絮 ,他没有《诗经》中“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的哀怨 ;也没有杨万里…  相似文献   

5.
由于冯至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三部重要文学作品:《十四行集》、《伍子胥》、《山水》也就具有浓厚的生命体验;所不同的是,冯至挣脱了存在主义非理性的孤独、绝望等现代“陷阱”,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对人生命运的勇敢承担之中,这就使他作品里的生命意识显得温情而又安详,在新文学发展时期关于“意义探询”的主题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熊倩 《考试周刊》2012,(55):39-40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而须对中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当下新课标的推行更使得生命教育成为必然。袁卫星老师致力于唤醒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研究,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作者以他的《一碗阳春面》、《就是那一支蟋蟀》、“亲近诗歌”、“善待生命”的课堂实录为例来分析其生命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生命     
什么是生命? 在这金秋的十月,我独自踏上了这条百叶飘零的小路上,厚厚的落叶被我踩在脚下,特别松软,感觉就像在毯子上。忽然,从林间跑出一个7岁的小男孩,他愤怒地朝我大叫“嗨,不许踩着小生命!”似乎,我被他吓着了,停住了脚步。我望着前面准备去“踩”的树叶,我有点惶恐,又有点惊讶,又有点不知所措。“小生命?踩?”我呆住了,又看了看小男孩,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愤怒的火焰。我下意识地走到了空地上,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捧起了两片叶子,脑海里不断地闪现出小男孩说的话,尽管他已经走了,忽然我想起了一句话——“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带着一种抱歉的心情,我低下了头。“这是一种生命,这就是生命。”我高兴地说,我庆  相似文献   

8.
生命的礼赞     
《生命》的作者是台湾诗坛极具才华的诗人。这首诗以宏阔的视角 ,大气磅薄地抒写了人的生命的壮美历程。第一节写生命的孕育 ,生命准备诞生 ,生命既为父母所孕育 ,同时更重要的是接受父母的教导与指引 ,“母亲 ,将他描描绘绘为一张详细的地图 /去吧 ,不要迷路” ,喻人生的曲折、复杂 ,告诫“他”不要在征途中迷失、徘徊 ;“父亲 ,将他削削剪剪为一只锐利的剑 /去吧 ,寻找目标” ,喻人生应当树立远大的目标 ,培养“他”勇往直前 ,百折不挠。开头一节就气势不凡 ,生命的孕育不仅是为了繁衍后代 ,更重要的是传递薪火 ,让人类崇高的精神、美好的…  相似文献   

9.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0.
<正>冯至先生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语言清丽、思想深邃,寄托了作者非同凡响的自然山水观与生命观,我将其概括为:面对自然的“去人文化”视角与对生命恒久如新的觉知。首先,冯至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他对人事与自然的独到见解,即自然“去人文化”的思想。许多文人用中国的自然山水作窥镜,追寻千百年前的历史人文,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冯至固然也有如他们一般的人文情怀,但他却抑制住了人事与自然的联结,向更深处挖掘——这是一种精神超越与生命探求。在他的生命视域里,自然与人文是独立发展的,人文可以尽管向前,转动历史的车轮,让人们“在人事里怀念过去”,但自然不为所动,永恒自在,默默地循着自己的时序,不以人事为依凭。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悲哀     
生命是一个奥秘,它的价值在于探索。因而,生命的惟一养料就是冒险。一个孩子到一座废弃的楼房里玩耍,他听见一阵阵悲伤的哭泣声传来。孩子寻声找去,在一个角落里,一个四四方方的铁笼里,囚着一个干枯得皮包骨头的人,哭泣声就是他发出来的。“你是谁?”孩子问。“我是我的生命。”那人说。“谁把你关在这里的?”孩子问。“我的主人。”“谁是你的主人?”“我就是我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很早我就喜欢上了“挥霍”这个词语。“挥”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动作,这动作简直就是洒脱轻盈果断大方的化身,而“霍”,又是这样迅捷,闪电一般。我相信文字于人,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是一种神秘的昭示。我挥霍生命的意念,或许要从四五年前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1900的传奇》说起。故事说的是,1900年,一个男婴被遗弃在一艘往返欧美的大客轮上,船上一位锅炉工收养了他,并用年份为他取名。1900无师自通地成为轮船上的钢琴师。在三十多年的人生里,他从来不肯下船。仅有一次,他在弹奏的时候,视线里出现了一位年轻姑娘,他迷上了她,终于决心在纽约下…  相似文献   

13.
金玟京 《现代语文》2008,(4):123-124
生命教育,顾名思义是关于生命常识及体验生命活动的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其思想,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首次明确提出来的。1968年,他在美国加州创建了“阿南达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他在《生命教育》一书中主张,如果我们想要回归人的本质,生命的学习就是返璞归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佛祖释迦牟尼 ,留下佛骨舍利子 ,信徒奉诸宝瓶 ,供之宝塔 ,尊而拜之也。后世由之代代珍藏 ,而成为顶级圣品。我们都是凡人 ,哪天“走”了 ,一烧了之焉。然而生命就没有“舍利子”么 ?我想应该有的。上海有个叫陆幼青的男子 ,在患癌症已至晚期之时 ,拿出电脑写日记 ,叫作《生命的留言》。在他就要走完 37岁的短暂生命的最后一步时 ,这本也叫《死亡日记》的书“及时”出版。他说 ,这是他“生命的舍利子”。马上就要“走”了 ,还有什么写的呢 ?有。他谈容貌 ,谈择偶 ,谈摄影 ,谈宠物 ,谈蓝天的白云和湖畔的塔影。十几万文字 ,都是在两座撕心裂…  相似文献   

15.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6.
6月12日 晴 读过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我陷入了沉思。我被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渴望所震撼,作者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放弃生命,反而更用心地感受生命,渴望生命!不懂生命的人,有的只是一个躯壳,他不会创造价值;懂得生命的人,拥有的是光彩的人生,他以生命谱写出的赞歌,历久弥新,传唱不衰。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人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17.
王金城 《闽江学院学报》2005,26(6):79-82,97
本文认为从超越时代的永恒性视角来看,史铁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建设意义,他是我们时代的沉思者,是一个写作的思想者,一个“思想”的行者。他的《务虚笔记》是对生命苦难和虚无困境进行的一次精神的自我超越,在信仰的废墟上重建理想,以此获得了生命的意义。由于其传达了精神、理性、神性等形而上的终极因素,因此,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的精神自传,更是关于人性、关于人类永恒的“心魂”沉思录。  相似文献   

18.
著名哲学家李德顺先生在他的著作《生命的价值》里,对人的价值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作了精辟的论述:“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供的价值是满足他自己需要,那么这种价值就是他的‘为我’价值。‘为我’是指自己既是价值客体,又是价值主体的情况。这种类型的价值,叫做‘人的自我价值”’。“如果一个人,或一个人群共同体,他所提供的价值是满足自己以外的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生命生命》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时极力挣扎——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表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我”静听心跳,  相似文献   

20.
珍爱生命     
五月里,曾看了一部关于生命的法国纪录影片,片名叫《迁徙的鸟》。它是法国著名导演雅克·贝汉花了六年时间跟踪拍摄的,记录了成千上万的候鸟在地球赤道和两极之间不断往返迁徙的过程。每到迁徙的季节,候鸟们要飞越广袤的大陆,艰苦跋涉,最终到达它们的目的地,在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候鸟们脆弱的生命和它们对生命的执着,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影片刚开始,就听见“扑哧扑哧”的翅膀拍打声,接着就看见一群候鸟扇动着巨大的白色翅膀,在晴朗的天空里优美地飞翔。那场面令人震撼,我从中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与高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