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迪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发文《教学经验当“不立文字”》(以下简称“李文”)认为:“禅宗以心传心弘菩提之道,其经文的文句只是帮你到达悟境的舟车而已,只在文句上打转,便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教学经验也当像佛教禅宗一样,不立文字,万不可迷信文字,应用心思索。”对  相似文献   

2.
李迪老师在《班主任之友》2005年第10期发《教学经验当“不立字”》(以下简称“李”)认为:“禅宗以心传心弘菩提之道,其经的句只是帮你到达悟境的舟车而已,只在句上打转,便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教学经验也当像佛教禅宗一样,不立字,万不可迷信字,应用心思索。”对此,我却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不立文字”是禅宗的标志性的思想 ,但是人们常常将“不立文字”误解为“不要语言文字”和“不要逻辑思维” ,实际上 ,“不立文字”的真正含义乃是不执著于佛教经论 ,其实质则是对待佛教经论的一种般若空观。“不立文字”思想在印度佛经中早就有了 ,禅宗只是强化了它并将其立为本宗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而已。不过 ,“不立文字”这个词乃是“中国造”的 ,直到晚唐才在禅籍中出现 ,也就是说 ,此前虽有“不立文字”的思想 ,但却还不曾有“不立文字”这个词。只有通过考察“不立文字”的源起、含义和实质 ,才能对禅宗的“不立文字”思想作出正本清源的厘正。  相似文献   

4.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脉,在教义、教理、修炼论悟及传授方法方面主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认为要证得佛的境界“求人不如求已”,应当不假外求,深入自己的内心去体悟。  相似文献   

5.
引言禅宗是中国佛学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宗派。宣扬“不立文字,教别外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排宗自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神韵和想力成为中国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禅宗源于宗教,却又超越宗教。因为禅宗大师们并不烧香拜佛,念不念经也无所谓,而是提倡自己救自己,反对个人对佛祖、教义的盲目崇拜。因而禅宗大师德山直鉴才会说:“我这里没有佛。没有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边牟尼是干屎极,……”。而另一位禅师进门就向佛像吐痰,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反问道:‘你说何处不是佛?”世界上再没有哪一门宗教其门徒会狂悻如此,教…  相似文献   

6.
禅宗语言观在中国古代哲学言意之辩、社会历史演变、禅宗自身内部变革、参禅人员构成转化、外部世俗文化等综合影响下,经历了由“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再返归“不立文字”的思想转变。本文即从从禅宗语言观的文化背景及其语言日常化、俗语化、非理性、自证性等实践与艺术表征入手,分析其“不立文字”的思想根源即禅宗“般若”语言观,最终指出“不立文字”应与“不离文字”形成辨证圆融。  相似文献   

7.
禅宗文化追求“物之精也”的直觉与意念性言说,蕴含“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静思和悟化“无知之知”、“无言之言”的精神皈依。为此,禅宗哲学崇尚诗禅兼具的“悟”的思维范式、诗境营造和欣赏体征以及由此所带来的生命情韵。  相似文献   

8.
禅宗有“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说。他们认为,真谛是无限的,圆融不可分割的,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也无法用语言表达。“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终非活路。”著名的佛陀拍花,迎叶微笑”的公案,便说明了这个道理——唯会心者知之——重在体验——心灵与心灵的契合。这就是禅宗所谓的“悟”。我国古代诗论家严羽亦用及“悟”。“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乃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沧浪诗话》)严羽之所以谈“悟”是为得诗道,得诗之“兴趣”。正如他所言…  相似文献   

9.
【解释】比喻自己和别人有同样缺点,只是程度轻微些,却去讥笑别人。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造句:抢劫的讥笑盗窃的,同为罪犯,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相似文献   

10.
沈火种 《江西教育》2006,(12):30-31
禅宗是最彻底的中国化佛教,其真正的创立者乃六世祖惠能。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道出了禅宗的精髓。惠能提出的“顿悟”学说以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主张,取得了禅宗正统的地位,一时蔚为显学,并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诗禅合一,相互作用,更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恰如元遗山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为诗家切玉刀。”诗与禅之间有着许多相同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意趣:“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道出了诗道与禅道的会通之处,“悟”字也点出了充满东方智慧的奇妙…  相似文献   

11.
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与传统佛教以及一般的所谓宗教有很大的差异,这往往导致人们很难理解甚至误解禅宗。实际上,禅宗的特征可以概括为“生活重于教义,审美高于信仰”这十二个字。一方面,禅宗否定佛教教义,将日常生活本身当做修行;另一方面,禅宗又“呵佛骂祖”,抛弃对佛的信仰,只追求个己“禅悦”的审美境界。尽管禅宗看起来颇为离经叛道,但是禅宗依然认为自已没有违背佛教的基本精神且最能反映佛教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抱怨     
《飞鸟集》很有趣,每一篇几乎只有一句话,每一句话却都意味深长,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40篇的那句话:“不要因为你没有胃口而怪罪食物。”我真的很佩服泰戈尔,他只用了那么一句话,就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的确,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自己不快,而去怪罪别人。记得有一次我考试考砸了,同学们好心地安慰我,我却把那当成一种讥笑。我讨厌他们,那一整天我都绷着脸,甚至没有和他们说一句话。我认为,是他们使我无心学习,因此没有取得好成绩。后来我才明白,成绩不好只是我自己没有努力罢了。面对自己的错,我却去怪别人,这只是一种没有用处的抱怨。一…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去市场买菜,卖菜的那位妇女看看我说:“你是老师吧。”我笑笑,算对她的回答。随后她又说道:“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眼中流露出羡慕和尊敬,并把菜的口袋系好,放到我的手里。她的举动给我触动很大。我不由地想起,以前我去商场买东西或坐车常有人这样问我,可我从没把它在心上,以为他们只是随便说说而已。“你和别人不一样在哪?”我不停地问自己,上上下下打量着自己:是我黑黑头发没有别人带着颜色的时髦?是我端庄、大方得体的衣着没有别人的前卫?还是清雅的淡妆没有别人的耀眼?我问丈夫,他说:你的脸上有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你的身上有着…  相似文献   

14.
口头禅     
禅宗重顿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然而毕竟只有慧根的人才能悟得了,于我辈钝根之人,任是呵佛骂祖,当头棒喝,也还是用处不大。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何况,凡人皆好卖弄,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即其一也。尽管圣人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也只有圣人才做得到的,故禅宗之末流以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以作谈助,也是人之常情,无足深责的。名之曰“口头禅”不免带着些贬义,何苦来哉?后世以口头常说的一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话为“口头禅”。宋人王楙《野客丛书》诗云:“平生不做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庇帧…  相似文献   

15.
禅宗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唐代禅宗对近古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之影响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它因主张以禅定概括佛教全部习修而得名。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掸宗。“禅”是梵文“禅那”(Dhyā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是印度各教派普遍采用的一种习修方式,在佛教中尤具有特殊的意义。禅宗以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相标尚,据说这可以上溯到释加牟尼的“拈花示众”。据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采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此后,从摩诃迦叶起,传释迦牟尼“正法眼藏”,以心传心,传承不断。及至菩提  相似文献   

16.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刊总顾问方立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 0 0 2年第 1期撰文指出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 ,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 ,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但是 ,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 ,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 ,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不离文字”到高唱“不立文字” ,再回到“不离文字”的演变过程。禅家通过制造语言的紧张、矛盾、冲突 ,开掘语言的多重含义 ,迂…  相似文献   

18.
在应用物理知识竞赛辅导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在一些曾相识的作图题面前束手无策,而他们一旦看到别人的解答时便豁然开朗,不觉得那么难,只是自己没有想到而已,有时也能做出来,却回答不了老师的提问“是怎样想出来的?”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思维呢?一般说来,解答应用  相似文献   

19.
失败的缘由     
佚名 《高中生》2008,(1):48-48
失败者最大的毛病,往往就是不会检讨自己,就算自己有错,也会认为都是别人造成的。他们忘记了,当他们的一根手指指着别人时,其他的四根手指却指着自己。  相似文献   

20.
近期曾听到某些老教师向部分新教师传授上公开课的“经验”,说什么“不要紧张,你上你的,不要在意别人的反应”,说白了,就是上课时要“目中无人”,尽可能地表现自我。为此,笔者深有感慨,不敢苟同。我认为:公开课教学应力求做到“目中有人”。这个“人”应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即所有学生传统习惯的教学,讲求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注重熟悉教学内容而忽视授课技巧。基于这种观念,公开课自然应该是授课老师唱主角挑大梁,学生只是跑龙套而已。所以,授课老师自然是“目中无人”,尽情地展现自己各方面的良好素质来博得听课者的赞誉。但我想:这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