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科学。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的问题,不仅是哲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理论界仍在研究和探讨中的重要课题。 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与绝对问题,理论界和教科书中,大多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我认为这种理解尚有不尽全面之处。因为这种理解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面,而斗争性只有绝对的一面,则没有相对的成份,这种观点本身就把相对与绝对都讲到了绝对化的程度。是违背辩证法的。 本文就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自身的属性以及同一性和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作用来谈一点对相对和绝对的理解,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存在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故同一性和斗争性也既有相对的一面又有绝对的一面。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具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自身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中的差别,差别  相似文献   

2.
一、绝对和相对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景象,事物之间既是千差万别的,有形色方面的大小、高低、青黄皂白,有性质方面的人妖、生死,有时空方面的今昔、方园、曲直等等,但它们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要认识这个世界的各种事物很不容易,需要我们整个人类世世代代的努力。可是,无论认识什么事物,都存在着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绝对和相对作为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不仅在于它的普遍性,广泛地起作用,还在于它对我们正确解决一系列哲学理论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如看不到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就不能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但是,如  相似文献   

3.
平衡论(均衡论)平衡、均衡就是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的统一.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不平衡是经常的、绝对的,而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新与旧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新生的力量时时刻刻在向旧事物冲击,这就使新事物和旧事物、先进与落后发生激烈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旧的平衡破坏,于是事物就前进一步.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均衡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它把相对的静止和暂时的平衡加以绝对化,以此来否定矛盾的斗争,否定革命的飞跃,为改良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制造“理论”根据.相对静止 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但是辩证唯物论并不否认静止.静止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4.
许多模糊概念是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事物的比较中产生的,因此,运用模糊概念编制开放题,通常有以下几种比较的思路:   1.比较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的相同或者不同。   当我们去考察几个事物 (数或者形 )时,常常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人们在问某两个 (两个以上 )事物的异同时,会用一些问句: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哪一个事物具有自己的个性 ?哪一个事物与众不同 ?在这些问句中都用了一些模糊性的词语,运用这些问题能够编制出一些开放题。   例 1、在 2, 4, 6, 7, 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是奇数 ?这个题目…  相似文献   

5.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但对外因的作用问题却存在绝对化和固定化的倾向,笔者认为,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作用包含了两重性,即通常条件下的非决定作用和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对外因作用的具体分析,有助于更加科学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6.
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挈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读者易于接受的方法。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三、论述的辨证感 人们常常反对做事和说话的绝对化,其实写文章也最忌讳绝对化。毛泽东同志曾经有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那就是“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运用辩证法,只有学会辩证地全面分析问题。我们才能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也才能给阅卷老师以思维缜密的印象。请看下文:  相似文献   

8.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事物、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制一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要把握好舆论导向的“度”,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  相似文献   

9.
语文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同时具有活动课程的性质。作为学科课程,语文教学自然要传授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活动课程,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这样,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就成为语文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课程因素。围绕这两个课程因素的认识,语文教学界曾有过一些探讨和争论,如近年来对以往语文教学过分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所谓“知识中心论”的批判;如以“新课标”为导向的有意无意淡化语文知识、强化语文活动的倾向。对于这些批判和倾向,我们要认真分析、理性对待。根据以上语文课程的特性,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显然构成了一对矛盾,既然是矛盾,就不能将二者分割开来孤立地认识,不能简单化地厚此薄彼,必须考察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是构成事物的动力因素,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定型。也许,语文教学的规律就包含在语文知识和语文活动这一对最基本课程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之中,找到了它们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一级词n根樵其“相厅”和“相对”的情况,反义词可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两大类型。“绝对反义词”如:生一死、有一无。“相对反义词”如:白一黑、大一刊。。本文将就反义词的特征进行六个方面的探讨。一、反义词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问题主观性,是指有些反义词所反映的事物或事物的属性,如果孤立地看,它们并不存在矛盾对立关系,但人们在社会交际中,常常把它们当成同一范畴中矛盾对立的双方来看待,久而久之,它们就构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反义词。如:手一脚、冬一夏。正是鉴于“社会习惯”这个人…  相似文献   

11.
本从两点在实际运用中的偏差出发,提出了两点论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两点论中量的把握;二是复杂事物中两点论的把握,要注意其综合性,联系性和灵活性,三是两点斗争是为了事物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写作说明文时,我们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和注意些什么问题,对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发展变化的事物如何阐述,以及怎样运用说明方法,这些都是在说明文写作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本文以石工先生的科普类说明文《珊瑚岛》为例,进行探讨分析。在动手写作之前,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如果作者对说明对象了解不够,或把握不准,写出的说明文就会丧失它应有的实用价值,石工先  相似文献   

13.
对比趣话     
对比,又叫“对照”。指的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显事物特征。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也可以使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一般来说,运用对比手法,能够使作的思想感情更加明确地表达出来,从而也让读有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整体或系统看待的事物都是可以解析和重新融构的 ,都具有析构性。析构性是事物基本的属性之一 ,把握事物的析构性有助于对事物整体形成科学的认识。通过对事物析构度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析构性。而析构观的运用将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对事物形成科学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对事物实现优化控制与调节  相似文献   

15.
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线索。理解矛盾概念必须区分两个方面和两方面之间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区分同一性和斗争性产生的条件。既要从斗争性中理解和把握同一性 ,也要从同一性中理解和把握斗争性 ,不能把它们作为各自独立存在的两个属性来理解 ,而应该把它们作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属性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
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关键。越是相似的知识点,我们越要认识各自的特殊性,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准确地运用政治学科术语,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下面,我们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社会热点,把经济常识中一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奥苏伯尔接受学习与布鲁纳发现学习是学习理论中两种重要的理论,对现代教学理论发展影响很大。本通过对两种学习的本质内涵、过程、方式、目标、效果进行比较,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两种学习理论,更科学地运用它们于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对与绝对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教学和研究中,一直没有解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首先应从列宁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思路着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包括列宁在内。都没有在客观真理的意义上承认绝对真理,任何客观真理都只能是相对真理,而不能既是相对真理又是绝对真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命题,是列宁在比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以后提出的,是为了划清两种发展观的界限,而不能把同一性和斗争性与有条件和无条件或静止与运动简单对照起来理解。  相似文献   

19.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发展变化中,是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同样,数学问题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矛盾,我们应该用辩证的数学思维分析研究数学问题中的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寻找问题的突破口.1动与静的对立统一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有在运动的事物中寻求相对的静止,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只有用运动的观点看待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在解析几何中,静态的曲线、曲面可以看成满足几何条件的动点的轨迹.而数学中的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探索变量的动态…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管理中,“法”可以具体为各种管理制度,而“德”可以理懈为人文内涵,在“依法”还是“以德”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两种典型的倾向:一种是借鉴企业量化管理机制,相信制度高于一切并能解决一切,追求绝对量化的制度管理;另一种是泛化理解人文管理,事事讲情面、处处讲和睦,追求一团和气的人情管理。显然,它们都存在片面性,那么该如何把握校园管理中的“法”与“德”,正确理解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法”与“德”不是一对矛盾,而是学校管理中的两个不同侧面,我们需要“法治”,但不能唯“法治”;提倡“人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