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形象学是一门通过分析异国文学作品来研究"异国"形象在文学世界中怎样被描述和被塑造的学科。但是西方译者在对中国的古籍进行翻译时,由于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翻译过程中创造出的中国形象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作为中国道家经典著作之一,《庄子》蕴含着无限的中国形象。对于西方译者翻译的《庄子》,分别从中国特有的成语典故、独特的隐喻方式以及词汇运用方面,以具体实例论证分析在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2.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3.
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它们进行语言翻译的同时,译者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了塑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论语》蕴含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深刻哲理,突出反映了中国形象的本质特点。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土生土长的中国译者由于对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风俗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更容易在翻译中塑造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中国译者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中的几个具体例证为语料,分析形象学视阈下如何在翻译中塑造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传播的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翻译呈现到全世界范围内。《诗经》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元典,是对中国古代形象的一种浓缩呈现。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中国译者深入到《诗经》翻译研究中,尽力呈现真实的中国古代形象。一方面通过对《诗经》弃妇和轻女社会现象的翻译,突出地呈现了中国古代女性身份卑微、地位轻贱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对男子强娶和一夫多妻社会现象的翻译,呈现出完全与女性形象对立的男性霸权和拥有社会绝对权的尊贵形象。中国译者的翻译在形象学视阈下更深入、更真实地诠释了中国古代形象。  相似文献   

5.
刘萍  胡婵 《考试周刊》2014,(65):13-14
女性主义要求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评价与提升,培养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的女性读者。赛珍珠是首位把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翻译为英文的译者,作为一位接受过西方教育又精通中国文化的女性译者,她在翻译过程中对小说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体现了其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若干人文学科中,比较文学是一个刚兴起的学科,而形象学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重要概念。形象学主要是研究同一形象在不同国家的衍变,即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嬗变过程。对比不同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可以知晓不同国家对中国思想体系的理解。本文将以《论语》的英译为例,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中国形象,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和语言的零度和偏离原则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偏离问题。由于制约译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译文中出现偏离原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文章以翻译汉语古诗词为例,对译者产生形象偏离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缩小偏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语》对汉语几千年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丰富的比喻实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本文及选取其比喻的翻译进行研究,对跨文化交际中,中外译者对《论语》比喻的不同处理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对中国古典的翻译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国形象创造是对一个文化形象的塑造,它体现了个体与群体对异国的认知特点,具有跨文化、跨种族写作的特点。作家对异国形象的创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身份在形象创造过程中起着关链作用。异国形象创造是确立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和重建自我文化认同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创造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认同与颠覆两极的张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分支。主要是指对异国异族形象的分析研究。文章拟通过对《镜花缘》异国形象本土意识的分析,试图探讨有现实模本的异国形象和无现实模本的异国形象之间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鸠摩罗什和严复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翻译大家,其译文各具特点。时代较早的鸠摩罗什译文比较直白,时间靠后的严复译文反倒典雅。本文指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两位翻译家对读者的关照。翻译理论上,两位翻译家都注意到了要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译文;翻译方法上,两位译者都各尽所能,照顾了心目中的读者;译名的厘定上,两位翻译家对译名的态度十分认真,采取多种方法,让读者理解源语的内涵。两位译者对读者如此关照,自有其深刻的原因。他们都有着强烈的翻译目的,原意让读者理解作品内容;他们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群,因此译文文风各异,两位译者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家,因而能自由地操控自己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如何使翻译趋于完美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翻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可谓是见仁见智.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顺应和动 态顺应方面的关系,颇有见地.翻译是一个文本和译者之间的顺应和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从文化学角度出发,比较许渊冲、龚景浩不同译者的唐诗译作,分析译者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和对文化意象理解的差异在唐诗译作中的具体表现,认为译者只有了解原诗的创作背景,体会所涉及的文化意象,对原诗的内容、结构和韵律进行全面审视,才能准确表达出唐代诗歌蕴含深厚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相同原著过程中,中国女翻译家和中国男翻译家有着不同的创作方式.中国女翻译家受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用女性的视角,凭借女性的亲身体验,重塑真实女性形象,在她们的译著中体现女性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5.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同时也映射出不同的历史文化。因而,在英汉互译时往往会造成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文章着重从两个方面论述英汉互译中可译性存在的障碍,建议翻译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清除障碍,变不可译性为可译性,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学者对芥川龙之介在华译介情况的研究还比较少,而且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疏漏错误之处.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对芥川龙之介及其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译介情况进行详实准确的考录,以便让读者对其形成一个较为客观详尽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论语》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西译者对其的翻译也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翻译目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思维方式的宏观角度,以及中西译者对称呼、文化专有项、数字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微观角度探讨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正>This composition makes clear the defini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translator,and two examples about Chinese foreign translators are given to show translators'influences on the readers.Among many identities,national identity has its own features and special status.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the translators are regarded as rewriting or recreating literary works.I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ies,the translators are not regarded as traitors of the authors,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作品因其读者对象的特殊性及其担负的教化和娱乐功能,要求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译文进行适当的操控,从而凸显译者的主体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对译者的各种制约迫使译者"显形";同时,译者的儿童观和个性特征也让译者主动"显形"。处理好这些关系,译作将会更受读者欢迎,也更加具有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