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月革命之后,俄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针对俄国落后文化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的状况,列宁明确提出了"文化革命"思想,并把文化建设放在政治的高度进行阐释。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通过围绕"市民社会、阵地战、有机知识分子"等核心内容,全面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取和稳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西方革命战略。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国目标,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温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于更好的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加强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化政策是中国共产党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特别重视文化政策对文化工作的指导作用.从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为政治斗争服务的革命文化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社会现代化服务的社会文化政策;与政党建设相结合,全面提升文化战略地位的创新文化政策;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以人为本为导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政策,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适时地调整文化政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5.
刘慧娟 《文教资料》2011,(15):62-6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累,对人们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又有不利于廉政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因此,我国在反腐败斗争中,应当坚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反腐倡廉的优良文化传统,排除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建设符合我国现实经济政治发展的廉政文化。  相似文献   

6.
"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1940年1月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着力建设的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在"第五时期"的体现和发展。根据毛泽东等人的阐述,这个文化的根本属性是"人民大众的",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它在形式上应该是中国风格的,又是大众化的;它的建设途径必须是到大众中去。在这个思想的指引下,解放区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革命的知识分子投身到大众生活中去,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和劳动生产成为文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人民大众在作品中如同在社会中一样,取得了真正主人公的地位。毛泽东所期望的中国新文化体系终于确立起来。这个文化对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夺取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政策实施后,文化落后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制约。在列宁生命的最后时期,文化成为其思考的核心问题。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是在布尔什维克党刚刚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将要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反映了苏联特殊的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创新和发展。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内容丰富,既包括纯粹的文化方面,也包括物质和政治方面。列宁把文化革命定位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构想中的基础和核心地位,赋予其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建设新型民主国家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正确把握了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经济斗争及文化斗争四者的关系,在开展军事斗争、政治斗争的同时,重视以战争为中心的经济文化建设,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文化思想,主张经济文化民主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革命文化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所创造,并为人民指引着前进方向。新时代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渊源,并彰显政治引领、政治动员和斗争精神特征。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促进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实践教学育人效果,增进革命文化创新传播和发展。本文通过理论探究、参观体验和生产劳动等实践教学方式,促进革命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毛泽东)近现代中国社会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统一的有机体,所以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不仅要研究它的经济史、政治史等,而且要研究它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11.
延安时期中共在局部执政区域内的执政文化建设,是在多元政治与多元文化并存、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的特殊历史环境下进行的,中共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社会化机制,"民本"理念,实事求是命题和"尚贤"思想加以批判、继承和发展创新,使执政文化建设作为政治较量的软实力而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我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始终坚持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继承和发展了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主义"传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进行了土地革命,最终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统治,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很重视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斗争,党内肃清了教条主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后肃清封建遗毒,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会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延安时期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进步的成果体现。它是在同反动文化的斗争中发展壮大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纲领。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并最终成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4.
对任何政党而言,牢记党史,在党史中汲取养分、获取信心,不但能警醒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初心、奋力前进,还能在前行道路上修正方向、提升政治能力,以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党内政治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灵魂所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体现中华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文化.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意蕴进行挖掘弘扬,对制度建设的演化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深化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推动党内政治文化从"文化中轴"向"制度中轴"演变.这对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和文化方面论述桂林抗战文化的几个独特之处: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桂系没有反;当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仍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国统区的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革命和进步文化为主导的、并占领了桂林主要思想文化阵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川南五市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漫漫长夜里,川南人民在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这些红色文化对川南地区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川南五市各个地区高校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川南一体化视野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不容乐观。川南红色文化要通过开展主题教育等活动形式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于大学生成长成材。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文化领导权建设。回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建设历史进程,深刻总结党在文化领导权建设上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严格划清政治生活的文化界限、牢牢坚守人民至上的文化立场、始终坚持一元多样的文化态度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时代精神积淀、生成、演进的土壤。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特点的文化,为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并嬗变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传承了斗争意识、斗争意志、斗争智慧,在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中明确斗争方向、斗争立场、斗争原则,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支撑下又被赋予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在三种文化的相互作用、有机统一中不断延续与升华。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曾说过"要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挖掘、提炼、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并将其科学地融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一、红色文化的科学内涵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优良革命传统及其载体。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它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层面上包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发生的  相似文献   

20.
发挥高校文化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政府主导规划和组织引领方式,建立陕西高校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协同创新架构。立足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彰显陕西地域文化特色,聚焦国家级大项目驱动辐射效应,解决陕西文化发展"追赶超越"力争上游的体制瓶颈和机制障碍。把陕西打造成为中华历史传统文化源流标识地、世界自然地理人文典型生态带,中国红色革命历史文化战略转折地和丝路文化与"一带一路"文化引领区,整体提升陕西文化品质和社会形象,实现新时代陕西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