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恩美作为最成功的华裔美国作家之一,其作品主要是关注华人女性,华人男性只是其中无足轻重的点缀性的角色,但是这些少之又少的男性几乎都为负面角色,他们或者歹毒邪恶、自私自利,或者平庸无能、幼稚可笑,或者体弱多病、英年早逝,或者碌碌无为、不求上进.本文主要依据谭恩美最畅销的小说《喜福会》和《接骨师之女》来归纳整理分析其笔下的华人男性形象,以便更好理解作品及其相关的历史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族群角度而言,移民群体相较本土居民,属于天然的社会弱势地位;而从形象学角度而言,"形象"是依照形象塑造者的自身需求、表达塑造者的欲望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为历史的缘故,华人移民及其后裔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弱者感受"。本文选取了一些华人移民文学作品,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对文本里所塑造的移民"弱者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这些移民弱者形象的形成原因及背后隐藏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美国主流文学中的华裔是被作为他者进行再现的,其形象具有定型化的特点。美国华裔文学出现后,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华裔文学中华裔形象的再现经历了从自我东方化到对主流社会的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渗透、解构和重建的历程。后殖民理论视角下的华裔文学中的华人形象再现,揭示了再现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再现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华裔文学中自我再现的变化是美国社会各种权力竞争、变动的结果,重建自我是对主流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抵抗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19世纪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大量涌现并不是19世纪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选择性建构,是黄祸论、他者迫害妄想狂、宣泄情绪和政治运作的综合结果。所以,从形象学的角度来看,John Chinaman,My Jo这首诗歌的出现是对华人文化或者社会的想象和幻象,是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的复制品,是把华人做差异性描述和他者化后的,采用象征性套语定型化的产物,因而19世纪下半叶美国文学中华人负面形象的出现主要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具有被注视性和提供主体反思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狄更斯笔下的孤儿形象,令人难忘。狄更斯其作品中展示了各种类型孤儿的不同命运,目的是为了唤起社会对孤儿的同情、关心、爱护和帮助。狄更斯疾恶如亿,对社会恶势力冷潮热讽,暴露了社会的丑恶面。他描述了儿童的处境和遭遇,从多方面剖析了他们的迫切要求,向社会稆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这正是狄列斯小说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周雅娴 《考试周刊》2011,(49):33-34
纵观百年来的西方电影,作者发现西方电影中对华人的形象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或者凶狠狡诈,或者谦卑恭顺,总是在肯定和否定的两极之间摇摆。其实,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无论是邪恶还是善良,正面或是反面,在文化的功能上都表现为西方文化的"他者"。本文探讨西方电影中中国人形象生成背后的原因,以及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广泛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认知-知识体系"之一的电影在影像的表意过程中反映意识形态。好莱坞影片中的华人形象某种程度上记录了美国社会对其认识的思想轨迹,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融合。近几年美国电影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呈现出多样的性格特征,但主流意识形态的审视视角依旧脱离不了固有的框架。全文应用相关电影理论,解读好莱坞电影对华人的阐释视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喧赫一时的东西,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无声无息了。而有些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激励着人们,教育着人们,或促使人们去思考。读曹禹的作品,就有这种感觉。1934年话剧剧本《雷雨》的问世,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最“雷雨的”人物形象——蔡满,她不仅吸引了评论者的注意,也成为观众注意的焦点。此后的几十年间,曹禹又陆续塑造了十余位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陈白露、金子、丁大夫、曾思效、瑞贞、钱梅芬、瑞班、像方、王昭君……,其中几位突出的女性更是成为曹吕剧作中的灵魂,吸引…  相似文献   

11.
《千金》是华裔美国作家林露德的第一部传记体小说,塑造了一位早期进入美国西部的华人女性开拓者。女主人公腊露自尊自爱、坚毅刚强,她的一生坎坷曲折,她的精神贵逾千金。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林露德在创作过程中的阶段性差异,从中探讨女主人公形象的转变及其创新;同时,通过追寻林露德对华人女性形象的表述,不仅可以照见林露德幼年时的经历,也言说了她对华裔文化身份建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论庄子笔下畸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众多人物中,畸人尤为庄子所偏爱。这些形体残缺不全,精神却居于常人之上的形象承载着庄子逍遥任性和愤世孤寂的矛盾心情,寄寓着庄子的人性理想与对现实的无可奈何。畸人以其特立独行的存在,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拥刘反曹既是作者的基本立场。也是全书的结构主线。在三国鼎立之势中,东吴一方陷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既不是作者极力歌颂的汉家后裔,也不是鞭挞批判的篡权贼子,而主帅周瑜这一形象在夹缝中不断地徘徊,一会儿是神勇无比、屡建奇功的英雄,一会儿是心胸狭窄、愚蠢无比的小丑,不同的性格奇怪地缠绕在一起,塑造成了一个扭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4.
女性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特殊的成长经历和情感阅历,刻画出一系列个性坚强独立、性情容忍聪慧、志向远大的女性形象。与之相映照的男主人公形象更是由于女性作家独特的自身经历、写作风格和写作倾向,具有明显的女性作家的写作色彩。因而分析女性作家笔下的男性形象,可以进一步了解女性文学的传统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华人中产阶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华人中产阶层,主要由二战后移居到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和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技术人员组成。该阶层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他们有其独特的特征,他们的劳动力价格及年均收入低于其他加拿大人。近年来,华人中产阶层在加拿大社会中的形象及地位大大改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华南地区为主体的中国人向泰国迁移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并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中期达到高潮。以在泰国、中国华南地区搜集到的一手资料及外文资料为主,对中国人外迁泰国的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对泰国华人的数量和构成及移民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小说《缅甸岁月》体现了乔治.奥威尔的反殖民主义思想,表达了其对英国帝国主义行径的质疑和抨击,然而,在小说中,作者对于东方人负面形象的刻画,却表明其仍无法摆脱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优越论的影响,从而导致其反殖民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主要的东方人形象来验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伴随全球信息媒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电影技术的创新,好莱坞电影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继续占据着全球电影的霸主地位。在意识形态、文化和电影产业变化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在“他者”形象的塑造上呈现出一种“渐变”的发展方式。因此本文将梳理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形象”,以时间为跨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华人形象”。希望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好莱坞电影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军团"作为华人移民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海外军团"的历史和现状、移民特点、移民动机进行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这一移民现象。  相似文献   

20.
泰国的华人社会主要以“五缘”作为群体连系的基础,长期建立起互补互助的共利结构,由于时代的演变与教育因素,泰国新生代华人有逐渐泰化的趋势。在泰国广大乡村聚集的华人,主要是靠宗教信仰活动来强化其对原乡文化的认同感情。由此可见宗教有助于华人社会的薪火相传,重新整合华人社会的财力、人力与物力,在共同的神圣使命下,展现出集体的理想实践。在泰国的华人宗教团体热衷于华文教育的推动,可以减缓华人泰化的速度,有助于华人与泰人之间更多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