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乐娟 《新闻知识》2003,(12):37-38
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决定读者在众多媒体信息中是否会注意和阅读这篇报道,甚至影响到读者对报道的态度。①可以说,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媒体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拟好新闻标题已成为展示媒体卖点和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  相似文献   

2.
俞春江 《视听纵横》2005,(2):110-111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新闻媒体正在给予越来越多的篇幅和时段。这种关注体现着人精神,回应着大众对媒体的期待。然而由于对人关怀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常常会出现不和谐因素,甚至还造成了另一种形式上的伤害。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舆论监督实践中,记者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形:报道刊发后,被批评单位既不通过媒体说明情况、研究解决问题方案,又不肯主动改正错误,甚至当记者找上门做进一步深入采访时,以种种理由推托,避而不见,使报道陷入僵局。  相似文献   

4.
早产新闻析     
时下,随着媒体的竞争,一些媒体以快速抢发报道吸引读者眼球。新闻,贵在新,快发、抢发报道,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错的是一些媒体在"快""新"的过程中,发布了大量的早产新闻。甚至是虚假新闻。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山东一家媒体曾刊登的一则题目叫  相似文献   

5.
徐强 《记者摇篮》2004,(12):41-41
早晨起来,打开报纸,读者时常会发现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不仅内容上有差异,而且渗透的观点也不一致。特别是对于重大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报道,往往不同的记者有不同的报道视角。  相似文献   

6.
成就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地贯穿于媒体日常报道中。多少年来,媒体虽对如何做好成就报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报道程式化,落入俗套;工作性强,面孔生硬;就事论事,缺乏深度等文章仍时常见于报端,导致读者不爱看、不认可的现象多有发生。如何进一步破解这一难题,目前仍是各类媒体,尤其是各级党报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1981年9月,我国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人造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就在国外千方百计向我方摸底时,一名记者在报道中暴露了我未允许公开的空间技术水平状况,造成严重泄密。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一些报刊仍存在军事泄密的隐忧。近年来,媒体加大了军事新闻的报道力度,甚至一些地方报刊也为军警部队开辟了专栏、专版。但令人忧虑的是,媒体,尤其是地方的一些新闻人员对部队的保密规定知之不多,出于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需要,再  相似文献   

8.
浅阅读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不但取决于读者数量,而且与读者的阅读时间和接收信息的多少有关。媒介研究人员曾做过比较,得出结论,如果两种报纸的读者数量相近,平均阅读时间长的媒体肯定更具竞争力和号召力,也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和认同,信息传播效益就会好一些,媒体的地位就会高一些。党报作为平面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随着新媒体的不  相似文献   

9.
广播投诉类节目中录音报道不但可以增加节目的可听性。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还有利于促进问题的尽早解决。在广播投诉类节目中使用录音也是记者免于纠纷.实施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在一些批评性报道中,会出现被访者在采访过后“翻脸不认账”的情况.甚至要与记者和媒体“对簿公堂”。在这种情况下.当时采访过程的录音是记者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孙梅 《记者摇篮》2004,(8):43-43
在经济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碰到一些专业性的语言,例如,财政报道中的“财政支出制度”等,这样的语言往往难以引起多数非专业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把“支出”变为大家都熟悉的“花钱”,兴趣就大不一样了。政府怎样花钱?花钱方式怎样改革?老百姓也非常感兴趣。如此说来。让经济专业语言通俗化,是大众的需要,也是媒体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国内频频发生一些产生重大影响的火灾,火灾事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火灾是突发新闻,是读者身边的新闻,客观的火灾新闻能起到敲响警钟、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哗众取宠的信息不仅会影响有关部门的火灾调查,甚至会给读者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阻力。把握好火灾新闻的采写技巧,才能采写出一篇好的火灾报道,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姚娟 《新闻实践》2011,(7):42-44
食品安全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近几年媒体报道的热点。近段时间,“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事件再次把食品安全报道推进公众视野。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模式的不完善,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处于尴尬地位,社会公众和专家既肯定媒体的积极性、建设性作用,也批评媒体的“炒作”、报道不科学甚至失实等不规范行为。媒体该如何正确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本专栏的几篇文章作了分析与探讨,其中一个共识是:成为让公众信服的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载体,应是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钟起的 《新闻爱好者》2011,(18):100-101
近两年来,国内频频发生一些产生重大影响的火灾,火灾事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火灾是突发新闻,是读者身边的新闻,客观的火灾新闻能起到敲响警钟、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作用;而哗众取宠的信息不仅会影响有关部门的火灾调查,甚至会给读者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给创建和谐社会带来阻力。把握好火灾新闻的采写技巧,才能采写出一篇好的火灾报道,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4.
浅阅读环境下,信息传播效果不但取决于读者数量,而且与读者的阅读时间和接收信息的多少有关。媒介研究人员曾做过比较,得出结论,如果两种报纸的读者数量相近,平均阅读时间长的媒体肯定更具竞争力和号召力,也更容易赢得受众的好感和认同,信息传播效益就会好一些,媒体的地位就会高一些。党报作为平面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不可谓不高...  相似文献   

15.
郑力 《新闻实践》2012,(12):72-73
重大主题报道是一座"新闻富矿",也是都市类媒体提升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其"重"其"大",一些重大主题报道往往喜欢拉开架势做"大文章",给人一种"硬宣传"的感觉。结果事与愿违,读者不爱看,甚至看了不相信,严重影响了在受众中的传播效果。在去年建党90周年前夕,中组部和浙江省委组织部派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新闻媒体如果有失真报道,不仅会在社会上赞成不良影响,更会伤害广大读者,失信于读者,使媒体威信扫地,报道失真问题往往也在记者身上,那么记者如何避免采写失真稿件呢?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一些财经新闻报道,在引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杜撰消息来源、曲解消息来源的本意和滥用引语等现象,不仅给采访对象带来麻烦,也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有时甚至会给投资者带来重大损失.财经新闻报道中的引语规范与求实问题需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如何避免法律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韬 《新闻窗》2011,(1):62-63
不少新记者人行时最先接触的是政法类报道。这类报道条理清楚、故事性强,相对比较好写,也比较受读者欢迎。但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出现法律错误。一篇新闻报道,如果事实不清楚,法律定性、用词不正确,轻则贻笑方家,重则以讹传讹、误导读者,甚至引发诉讼。陷自己与媒体于被动。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26日,一条“江苏有4万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消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但在随后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经查此消息是失实报道。其实,“在近4万名毕业生中有3万多为中专、技校毕业生”。而像上述这类失实新闻,在今天的新闻报道中,甚至在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时有出现。基于此,笔者提出有关耻感与媒体品格的一点看法,愿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20.
目前,媒体的经济报道非常受读者欢迎,特别是一些财经信息类的报道,还能给读者带来实在的利益。地市媒体做好经济报道,可以提高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