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问题行为:归因及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所以,我们应该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及表现课堂问题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外在表现,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一般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即攻击型的;一类是内向性问题行为,即退缩型的。外向性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交头接…  相似文献   

2.
侵犯,也叫侵犯行为或攻击(行为).是对人或事物等对象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在中学生中最常见,其负面效应较大。是近年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介干过失行为(发生于儿童的某些不符合道德要求而又未达到品德不良程度的行为.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爱骂人、好打架、撒谎、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等)和青少年犯罪行为(青少年违背法律,给社会造成危害的现象和行为)之间.是过失行为的延续、发展和极端表现.又是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的前奏、起因或初期表现。主要表现为动作侵犯和语言动作侵犯(也叫身体物理侵犯和信息心理侵犯),其发生率要比我们知道和统计的高许多.只有一少部分造成一定严重后果(如构成犯罪)才会被老师知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他人、集体、社会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与其相反的是自我中心行为,侵犯、攻击、破坏行为或反社会行为。牺牲自己的利益,无私地关心、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行为是一种高水平的或日理想模式的亲社会行为,大部分学者将其定义为“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4.
熊雪琴 《南昌教育》2006,(12):22-22
青少年问题行为是指青少年不符合或违反社会公共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准则与有关的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自身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过失行为,如恶作剧、起哄捣蛋、无理取闹、骂人、打架、损坏他人财物或公物、不遵守集体规则等;第二类是不道德行为,如小偷小摸、小赌小博、占小便宜、撒谎等;第三类是自我消极行为,如厌学、逃学、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吸烟、自暴自弃等。教育界已愈来愈重视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行为干预技术在转变问题行为学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扰乱他人或阻碍自己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即那些经常出现、扰乱性较大、对学习影响较严重、需要长期教育才能矫正的行为。它分两类:一类是攻击型,表现为活动过度、行为粗暴、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不与同学合作、破坏公物、欺骗或偷窃等;另一类是退缩型,表现为羞怯胆小、沉默寡言、过度焦虑、自卑、孤僻、对人对事冷漠、回避与他人的接触等。前者由于具有明显的扰乱性、破坏性和对抗性,易引起教师和家长的关注,而后者因行为的相对隐藏往往被忽视。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与需要、气质、情绪和性格等自身素质和心…  相似文献   

6.
在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常遇到这样两种类型的学生:一类是自卑、疑虑心重、自私、嫉妒、行为上比较循规蹈矩,心理压力较大,不爱与人交往;另一类是逆反性较强、任性、行为放荡不羁,不守纪律,常令老师和家长头疼。这两类学生的心理特点虽然表现不同,但是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大致相近,即均为单亲家庭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  相似文献   

7.
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问题。所谓学生问题行为,也就是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在课堂里学生干扰教学正常进行,或弱化教学质量与效率(含安全隐患)的行为。一类是攻击性行为,如干扰他人听讲、看示范和练习等,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另一类是消极性行为,如学生个体不想学。不愿活动,沉默寡言,其行为并不对他人产生主动性影响,但亦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8.
高梅 《考试周刊》2011,(29):228-228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行为,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忽视。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真正关注同情、分享、助人一类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不服从行为主要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儿童对父母的命令表现出不服从;二是儿童在教育情境中拒绝接受父母的建议;三是儿童对父母的建议和要求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四是在儿童早期,儿童拒绝做出符合父母理想的行为,同时又不抑制或停止某个不合乎父母理想的行为。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儿童的不服从行为从策略上看有这样几种:一是直接对抗,它常伴随着生气的情绪,是一种无策略的行为;二是简单拒绝,它不直接伴随消极情绪,是一种中等技能的不服从行为;三是协商,它是儿童企图通过讲条件、折衷或解释来劝父母调整他们的要求,是一种有…  相似文献   

10.
学校领导行为探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领导行为是学校领导在决策、计划、传播、创新等职能活动中的领导与管理行为,对学校管理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领导行为具有示范教育性、灵活多样性、情感性、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表现为系统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行为方式,12种基本领导行为。正确地选拔、考核和培养学校领导人员;在立法或行政监察规章上对学校领导运用职权的失误行为提供认定与处罚依据;形成并完善监督机制;营造道德教化和行政道德氛围,提高学校领导的道德修养,是防止学校领导在运用职权时出现滥用权力、渎职、权力无为等失误行为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所谓“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其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或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让对方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相似文献   

12.
学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的起源在发展心理学中,讨论儿童社会行为时有几个概念是混用的:社会退缩(socialwithdrawal)、行为抑制(inhi-bition)、害羞(shyness)、社会性孤独(Socialisolalion),其共同的部分为行为的孤独或单独性(Solitude),但四者又不完全相同。行为抑制是指儿童在陌生情景(社会的和非社会的)下表现出的害怕、谨慎的气质特征,多指年龄较小的婴儿表现;害羞是指儿童在陌生社会环境下的抑制,即害羞是行为抑制的子类;社会性孤独是指被同伴拒绝而表现出的独处行为;而社会退缩泛指跨时间、情景,在陌生与熟悉环境…  相似文献   

13.
过错行为指的是学生不经常产生的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学生的过错行为通常表现为恶作剧、故意违反纪律、无礼貌、骂人、打架、撒谎、考试作弊、小偷小摸、损害公物等。过错行为产生后,会对集体或他人产生不良影响,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过错行为不断发展,甚至会导致违法犯罪。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过错行为,及时加以矫正。那么,怎样进行矫正呢?一、要摸清过错原因,教育做到有的放矢。每个学生都是不成熟的个体,犯有过错有其自身原因,如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等;也有其外在原因,如父母离异,…  相似文献   

14.
离异家庭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家庭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问题行为(ProblemBehavior),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国内也将其翻译为行为困扰或不良行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儿童由于个人行为表现无法顺利适应多变的环境,致使他们感到适应困难,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生理上的或者精神上的困扰。问题行为多是违背社会规范、家庭约束、道德甚至法律的,其严重程度可以是普通的不良行为,也可以发展为反社会行为,甚至过失、犯罪行为。在国外的相关研究中,探讨得比较多的还有儿童的药物成瘾行为,即吸毒行为。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是危害行为的本质属性,其中反映了一定的社会价值,认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考虑其社会价值是不可能的。行为的社会性结构表现为举止的社会关联性、意识和意志的支配可能性、主体的社会角色性。行为的社会性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行为的社会性有危害性评价、危害性量定和对刑法不足的补充等诸项机能。  相似文献   

16.
认定虚假宣传行为有以下要件:行为的主体是实施产品或服务宣传的经营者;行为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或过失;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经营者对商品或服务进行了违背事实真相的宣传;行为客观方面的结果表现为所作的宣传引人误解。其法律责任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从不同的角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上,方法以“过程——结果法”尤为盛行,但也表现出对象理解的片面、方法使用的不恰当等问题。与此相应,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必然走向:对课堂教学行为认识的澄清,现实基础上的课堂教学行为改造、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  相似文献   

18.
左彩云  汪淼 《教师》2014,(11):23-23
当前,我国很多幼儿存在依赖行为,表现为不能独处、依赖成人或某物体等,在生活、交往等方面缺乏独立特性,是一种和同龄人年龄特征不相匹配的不良行为。笔者通过对鞍山两所幼儿园有依赖行为的幼儿的研究,了解到依赖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改善依赖行为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成人教育》1996,(8):45-45
老人心理与行为模式一、前言要了解老年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因老年人是一个异质性非常大的群体.其心理状况与行为表现并不一致。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就是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其表现亦不一致。故很难以一种模式或套用一种公式来预测其行为表现。个体之间...  相似文献   

20.
当前,经济合同中的欺诈行为和诈骗犯罪问题日渐突出。合同欺诈行为与合同诈骗犯罪本质上不同,合同欺诈行为的法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主观故意,客观表现是虚假介绍或隐瞒关键事实,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等;合同诈骗罪的主要法律特征为当事人主观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故意,客观表现是行为人签订合同所采用的手段自始至终都是欺骗性的,行为人要负担刑事责任,同时还要承担民事责任等。同时,二者之间也具有许多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