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审美情感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的以及文化的因素都在影响着审美感的取向,纯粹的感知化的审美在实际生活中是罕见的.在审美活动的三个级次之中,审美领悟和审美超越就注定了在审美愉悦一种审美情感之外还有审美感伤存在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则在人们对自身的存在境遇和各种心理创伤的记忆中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中蕴含了美,有待人们发掘。本试图对公共关系的审美层次作一划分,认为公共关系审美是一个由感知-心理-精神的不断层递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使学生学会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最终提高审美情趣,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发现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物形象美进行阐述,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潜在美,使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展现魅力。  相似文献   

4.
对于审美体验的研究,西方自古希腊就已开始.但对审美主体在感受能力的心理研究上,却是从18世纪开始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审美愉悦观,并与其他学派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相似文献   

5.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他的《前赤壁赋》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散文名篇,它是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审美愉悦的反映。本文将从审美体验的三境层即是悦目、赏心和感悟这三个审美的阶段对《前赤壁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文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文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众化的审美特征立足于我们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在化生产工业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出感性愉悦性化的倾向。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化的运作核心。  相似文献   

8.
正枫泾中学美术拓展型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基础上,体现知识的扩展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是学生终身学习精神、方法、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拓展型课程的实施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迎合学生的学习美术兴趣、适应学生个性进一步发展和适合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的有效辅助途径,同时也为研究型课程打下坚实的绘画造型能力和良好的审美素养基础。  相似文献   

9.
每个孩子都有审美潜能,教学应关注学生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文旨在探讨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审美感。  相似文献   

10.
在政治学习中,妙用审美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愉悦地接受知识,同时建立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视觉思维》不是一个偶然诞生的奇迹,西哲在重视抽象思维的同时,并不忽视感官的作用;重视感知在思维过程中的作用,从不省略直观、实证的求知过程,是西方哲学一以贯之的传统。反观中国古代哲学,总是忽略、轻视甚至排斥感官的作用,而倾向直接以心灵去把握真理;而这种“心灵”,又是经过伦理精心过滤的,无所不能。其结果是,在古代思想家笔下,存在着两组既互为独立又相互渗透的思想现象;一、圣化心灵与圣化王权同步,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同向互动关系;二、圣化心灵与奴化感官同步,二者构成一种逆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研究对婴儿的视觉注意进行了大量研究,得到很多有价值的发现。这些发现围绕婴儿注意功能的4个方面,即警觉、空间定向、对物体特征的注意和内源性注意,描述了婴儿视觉注意的发展过程.婴儿出生时,身上已分化出各种注意功能的初级形式,但是,每种注意功能都有不同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从出生到2个月,婴儿的警觉状态发生并发展;从2或3个月6个月左右,婴儿的空间定向和物体注意功能有很大的变化;从5或6个月以后,婴儿的内源性注意功能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4.
悼论语言的“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王尔德的喜剧流传至今,深受观众喜爱的法宝之一.本文通过细读王尔德的四部喜剧,来分析悖论语言给观众带来的审美愉悦.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它博大精深,美不胜收,而审美带给我们愉悦。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将审美教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利用审美教学激发学生的美感体验,进而使其在审美愉悦中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并最终促进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6.
柳林 《文教资料》2011,(16):6-7
痛感是审美悲剧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悲剧审美痛感与一般痛苦情绪的区别;促使审美痛感转变为审美愉悦的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加工审美对象的流畅性是否对审美反应产生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加工流畅性模型主张流畅性直接引发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是影响审美判断的决定性因素。而审美愉悦与兴趣模型主张加工动机决定加工水平,并导致不同的审美反应。厘清流畅性与不同审美反应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水平的加工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审美加工模型。未来应关注审美需求以及不同审美对象,并结合神经美学的方法,发展和完善审美加工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审美特性: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艺术性、爱美性、全面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是时代赋予我们语文教学之职责所在。语文教学让学生能够获得审美愉悦,其主阵地当在教学课堂。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要人们去思考的话题比较多,需要我们进行比较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驰 《华章》2010,(17)
处于后现代的社会背景下,都市人的精神归属问题成为时下引人关注的话题.都市人以其孤独、冷漠、疏离和理性算计的个性特征为标志,被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加以研究.本文将从都市人与自然、都市人与他者、都市人与自身三方面进行探讨,尝试分析都市心灵状况及其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