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境”是指人的控制约束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是主体精神达到的领域,体现在文学中是主体的认识空间。“有我”“无我”是主体情感在文学世界里的不同的存在状态,都具有超越直接的功利关系的审美性,表现了王国维对文学的审美情感的重视和充分理解。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以来,关于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研究由于研究者各自出发点不一样,对于“有我”“无我”的解释多达19种观点。  相似文献   

3.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10):286-287
所谓的“无我”之境,并非说没有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里面,而是指这种情感和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作者本人在创作过程也未能完全自觉地意识到。这个心理经验,就是将“无我之境”变得“无中有我”,“无我相谐”,达到巧妙的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4.
围绕王国维“无我之境”诗论的提出、阐释与理论批评实践,系统考察其国学渊源。  相似文献   

5.
郑大转 《文教资料》2007,(17):70-71
该文从什么是境界谈起,再谈到《人间词话》中境界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展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美学境界的比较辨析。  相似文献   

6.
7.
没有中国传统哲学三教合流的融通,没有西学思潮和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无我之境”一说就不可能产生。王国维视“以物观物”为“无我之境”的最大特征,通向“无我之境”的必由之路,那么“无我之境”就必然是充满丰富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以"无我之境"为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但这一境界并不意味着主观之我的缺席,相反,物我之间总是存在着诸如超越、圆融或对立的特定关系。通过解读张若虚、晏殊、辛弃疾三人的名句,可以作出说明。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境界说”在中国的词学理论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间的差别。在于“我相”的泯灭与否,而“我相”的泯灭不是“我”的肉身或自然属性是否消亡,而是“我”的本质的自然消隐。  相似文献   

11.
唐娜·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解构了西方身体思想的基础,即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身体论和笛卡尔的实体论主体论,从本体论的角度质疑了传统的身体观,提出了一种联结性、伴生性的身体观念,建构了一种"无我"的身体思想。这样,哈拉维在梅洛-庞蒂的价值论身体观、福柯的认识论身体观之外又提出了一种本体论的身体思想,其意义在于为身体研究开启了第三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由“外来户”经历形成的孤独体验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影响,包括对创作题材的影响,对作者创作观的影响和对作家安排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经验入手讨论生态伦理,把解释作为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实践活动,用解释学的经验来解释生态伦理,具有实践哲学的意义。通过解释学经验,他逐一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可取之处,主张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伙伴般开放的关系,在互相听取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交往经验中,保持对传统的开放性,避免一方沦为另一方的奴隶或工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验对我们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考查了180名10—12岁儿童羞愧感理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10—12岁儿童能够理解羞愧感,在理解程度上有年龄差异;(2)“公开化与私人化”与羞愧感的产生密切相关,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与羞愧感的产生无关,却与内疚感的产生密切相关;(3)10—12岁儿童认为产生羞愧感主要是由于不适的行为和害怕被公开。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大学生中因人格障碍造成的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刻不容缓,以学生道德心理为主,加强道德认识,丰富情感体验,是实施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德育的实效性,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在伦理学的视野里创新从德性(美德)伦理到制度伦理,再到两者的互动。其次,在社会擘的视野里,德育从内容到方法的创新。再次,在文化学的视野里,解读人类历史文化深处的德育路径,文化的传递,特别是作为文化之积淀物的伦理道德,是在多条路径或多个角度上历史地演进的。  相似文献   

16.
指示语的认知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示在语言中普遍存在,几乎任何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所使用的句子都包含指示成分(Green,1989).指示是人们进行正常交际的必然手段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特殊的语言现象。Marmaridou(2000)在认知语言学经验观的框架内研究指示现象,指出指示作为一种语用范畴,与人类认知模式相对应.本文拟简单回顾指示语的研究,尝试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归并各种指示语.  相似文献   

17.
初任教师的教学问题常常根源于初任教师的教学理解,尤其是他们在教学中对知识、学生和教师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其中,体验是教学理解的本质要求和本性所在。初任教师主要通过对知识理解的建构性体验、对学生理解的责任感体验、对自我理解的探究性体验三条基本途径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博》2009年第5期,梁小平撰文《王猛煤精组印鉴析》,文章称,在华山王猛台附近发现一件煤精组印,“极有可能为东晋十六国时前秦丞相王猛之印.”并将印文释作:“臣猛、王猛、王猛白笺、王猛言事、王猛白事”等.然而,“梁文”所释的“王”字,在该印中出现过四次,篆法如出一辙,其篆文显然不是“王”字,而是“玉”之古文篆法.“玉”字作姓氏时,楷书作“玊”,读sù,在东汉时已有此姓.  相似文献   

19.
长时期以来,权威辞书均以为:“望”指农历十五日,“既望”指农历十六日。但古代文献资料表明,“望”与“既望”实际可指同一天,均可以指农历十四、十五、十六日甚至十七日。  相似文献   

20.
王星拱是活跃于20世纪初的著名学者,他的实证主义思想曾对中国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对他的实证主义与马赫主义作了较深入的对比,并认为:王星拱对马赫思想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在融合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创新;相比马赫主义,王星拱的实证主义采用了较为灵活而明智的策略。这使得王星拱在原子论和相对论问题上采取了与马赫截然不同的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