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药》和叶圣陶的《夜》两篇小说的线索特点是相同的,都是一明一暗,明暗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药》的暗线是写夏瑜的革命斗争和被害的经过:《夜》的暗线是写映川夫妇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经历。那么这两条暗线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2.
王合兴 《语文知识》2006,(11):41-41
这是法国作家哈巴特·霍利的超短篇小说。作者在构思时运用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相似文献   

3.
《药》不是“双线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认为小说《药》有明、暗两条线索,即所谓“双线结构”。如:“由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可以安排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这在小说中出现得比较多,例如《药》、《智取生辰纲》等都是这样。”(高中语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小说《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构成该文写作上一大特色。但在教学上,这又是一个难点。尽管教师在堂上讲述中花上九牛二虎之力,但往往收效甚微。从堂上提问和课后了解中,总发觉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不深,记忆不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前年起,笔者运用图解  相似文献   

5.
徐耀武同志在《要在少讲多练上下功夫》(见《江苏教育》)1980年第4期)一文中,谈到“扼要板书,讲究艺术”这一问题时,举了鲁迅小说《药》做例子,在画出小说情节线索的板书简图以后,说:“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特点是:两条线索交叉进行。……在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第三部分,两条线索自然地交叉起来,第四部分,两条线索复叠为一。”这个板书设计,和所作的说明,值得商榷。徐文认为“小说一、二部分,明、暗线同时并行”,这是与原文意思相悖的。我认为在小说第一部分刑场买药的场面中,当华老栓用多年积攒的洋钱,换得饱蘸着烈士鲜血的人血馒头时,这两条线索就巧妙地通过人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药》(高中语文第一册)。二、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学习文章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和刻画人物的写法;懂得文中一些生字难词的含意和用法。在读讲过程中,使学生对小说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反动本质,批判辛亥革命软弱性的深刻主题有所体会,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三、教学安排:三节课,具体步骤如下:  相似文献   

7.
带灯和元天亮是《带灯》小说两个主人公,作为小说叙事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出现。作家给主人公命名匠心独具。带灯对元天亮的痴迷和崇拜,实际上是已经有了自我觉醒意识的"带灯"对光明、温暖、公正的行政(社会)秩序的渴望,也是作家面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现实焦灼心理的形象折光。  相似文献   

8.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部分小说在教学上难度较大,《药》就是其中的一例。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我采取了从情节入手,掌握明暗两条线索,分析人物形象,归纳主题思想的教学方法。 讲课前,我按课文提示给学生布置了几个问题:1.小说写了几个场面,2.写了几个主要人物,3.小说采用明暗双线安排情节,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连接这两条线索的纽带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小说家中,白先勇备受读者的喜爱。他之所以众星捧月,与他的语言成就难分难解。关于白先勇小说的语言特色,如:明白晓畅、色彩斑斓、冷静客观等等,已有不少研究者在宏观把握的基础上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读。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对话的功能和符码两个维度入手,分析家宴和意识流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中所涉及的对话,窥探白先勇小说中人物对话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不仅能使教学中的难点迎刃而解,而且也使教学显得灵活多变,充分展现教学艺术的魅力。下面我结合教学体会,谈谈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一、扣题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明线索,有的暗点主题,有的展示环境。题目有时就是文章的极好的切入点。如教授《药》一文,我以“为什么用药做题目,题目能否换成《华老栓买药》《夏瑜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深入讨论。据此顺利地理出了本文的双线结构,领悟了本文深刻的主题。《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是主线…  相似文献   

11.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两条线索,即对藤野先生的回忆(明线)和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暗线).围绕这两条线索的探讨一直没有停过,不过对这两条线索的研讨或者说是争论,历来都集中在这两条线索哪一条是主线哪一条是辅线这一问题上,而对这两条线索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探索却显得不够.  相似文献   

13.
<正>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请说说这一段话(或这一句话,或在某方面)的作用"等等。如全国卷一《马兰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上海卷《雪天》:"对第4、5段描写大雪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山东卷《四堡雕版》:"请概括第二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湖北卷《头  相似文献   

14.
《灰雀》是一篇讲读课文。纵观全文,共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以列宁喜爱灰雀→不见灰雀→重见灰雀这一线索为明,以小男孩捉灰雀(回家)→矛盾的思想斗争→放灰雀(回公园)这一线索为暗。课文重点写了列宁不见灰雀后与小男孩的对话和小男孩放灰雀回公园这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5.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着重塑造了塞丝和宠儿两个人物形象.作品的情节和涉及的其他人物形象大都是围绕这两个人物间的关系展开的.塞丝和宠儿互为主体,共同建构并结构着对方的主体性.因此,二者的主体间性是贯穿小说<宠儿>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6.
让阅读教学回归自然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列问题摘自某优秀教案中<祝福>一课的教学设计: ▲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相似文献   

17.
李兴华 《学语文》2005,(6):13-13
依照教材提示和《教参》说明。鲁迅的小说《药》是以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叉发展。构成一组矛盾,形成基本情节。长期以来。大家也都是这样来讲。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作品。就会发现这一定论有诸多纰漏。所谓“明”和“暗”或者说“实”和“虚”两条线,都很难说得通。“明线”写到华小栓的死变成了“暗线”(侧面虚写):“暗线”夏琦的血被吃又变成了“明线”(正面写实)。除此之外。作品的中心内容之一的“茶客谈药”,似乎仅仅是作为交待情节发展、同接描写暗线的“道具”:至于坟场的气氛渲染更使人坠入扑朔迷离的云雾中。其实。教材提示中的所谓“明线”和“暗线”在概念上是含混不清的.用以标示、  相似文献   

18.
这篇小说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情节,内容不过是要去服役的大学毕业生和祖父的一段对话。但是,就是这场孙子和祖父的对话,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孙子的提问咄咄逼人,一直想把祖父逼入墙角。但是祖父的回答轻松睿智,总能巧妙地把步步紧逼的孙子引入开阔地。这场对话仿佛是一次人生智慧的较量,读起来让我们不忍释卷。这篇小说吸引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还是在情节。如果说这篇小说没有情节,也是不确切的。仔细品味,你会发现,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两个情节。浮在明  相似文献   

19.
孙上 《现代语文》2005,(5):31-31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堪称暗示艺术的精品.不仅在标题、线索、环境、景物上有暗示,而且在人名上也有暗示,下面谈谈小说中独具匠心的人物的名字.  相似文献   

20.
于漪课堂 <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变色龙>,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从20岁开始就进行创作,为什么称他是短篇小说大师呢?我请大家看两本书,(出示书)这是<契诃夫小说>,都是短篇的,上册和下册.这两册书选了37篇短篇小说,他一辈子创作了多少小说呢?700多篇,像这样的书20本以上.其中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如今天我们学的<变色龙>,将来我们要学的<套中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