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一种形象的论证方法,但只是一种间接论证,而不能代替直接论证,只能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2.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中一种形象的论证方法,但只是一种间接论证,而不能代替直接论证,只能与其他论证方法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首先通过古、现两部词典中“仿佛”词性的不同引出比喻词“仿佛”的考察,然后通过比喻词“仿佛”在历代出现的数目及其衍生出来的形式的对比,阐释了笔者关于比喻词“仿佛”从古代到现代的词性转变的情况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禁”是汉语中常见词(字),词义抽象。许慎视为“从示,林声”的形声字,先贤与当代学者多从。笔者则从文字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分析认为“禁”应是形声兼会意,“林”既是声符,也是形符。“林”既表明了社祭的场所,叉暗示出“禁”的目的,即保证社祭的神圣、严肃、连贯。  相似文献   

5.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将比喻论证正式列为论证方法之一。这是不够慎重的,因为这种提法缺乏科学根据。真理能靠比喻来证明吗?否。一个正确的论证过程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前提真实,二是符合思维规律。但是,被有人看做前提的比喻,其真实性却是可疑的。  相似文献   

6.
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探讨,历来的虚词词典都以词性为依据,将虚词的各个义项平排并列,而忽视了各义项间的联系。虚词词典编纂实践中的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虚词意义系统的整理问题。只有说明虚词各义项的来源,整理、揭示出虚词词义的系统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虚词词典中义项的排列问题,使虚词词典的质量从整体上得到提高。我们通过整理虚词“於”的意义系统,按照一定的原则排列它的义项,以期以小见大。  相似文献   

7.
“兼词”是古汉语里一种特殊形式的词。所谓“特殊形式”,从写出来的词形看是一个字,实际上却包含着两个不同词性、不同意义的单词。一般说来有两种情况:绝大多数既兼意又合音,少数只兼意不合音。这类词为数不多,但在古籍里使用频繁。从它的词汇意义看大于单词,就其语法功能而论,有的充当句中某一成分,有的既充当某一成分,又兼表与另一成分之间紧密的衔接关系或某种语气。这里,就常见的“兼词”举例以析之。  相似文献   

8.
《全金元词》是金元词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而全真道士词又是词学与道教研究两门学科的交点,其底本文字准确程度影响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全金元词》中的王重阳词即为全真词的开山之作,则其词体特点也就成为理解全真词的一道窗口。而《全金元词》在文字、断句上偶有瑕疵,原其致误之由,实为王词既有一般词体格律之通性,又自创了一些特殊词体,同时其原始文献的性质、民间之俗字口语也是造成失误的重要原因。故而有条分缕析之必要。  相似文献   

9.
民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商代卜辞虽未见民字,但在《尚书》的商书中已屡见民字."汝克默乃心,施实德于民"."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小民方兴相为敌仇"."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非天天民,民中绝命."  相似文献   

10.
要谈李清照的前期词,就不能不涉及“易安体”.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李清照词,特别是前期词的创作,是受到她的词学主张特别是“词别是一家”理论的指导,并实现了她总体的理论追求,但又以她的创新精神突破了她的词学理论.可以说易安体就是传统性和独创性的统一,是李清照内在气质与外界影响的产物,即是由主观精神和客观条件所形成的.正如韩愈在讴歌李、杜时所说:“帝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意思是说,老天爷要读好诗,故而使李、杜兴起又让他们颠仆,  相似文献   

11.
一,“三”是中国人喜欢用的数词 世界上很多地方把数词“七”称为一个美妙的数,有时也称它为神秘的令人猜疑的数;而“三”和“十三”却被西方人看成不大吉利或很不吉利的数。但在我们中国,特别是我国古代.人们却迥异其趣:对“七”和“十三”可说是无爱无憎;对于“三”,则不但不忌讳,甚至有点偏爱。 这可以从古籍中找到证明。例如,在《十三经》经文中,以“一”至“十”等十个数词为语首或句首的条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己矣!”,“自古多情伤离别”,“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因此,离情别绪成为文人歌咏的常见题材。婉约词含蓄蕴藉,词中善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以水喻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以万古奔流不息的滔滔江水来比喻一腔愁恨,李煜的亡国之伤痛,失国之愁恨,是如此深重,江水不竭,愁亦不绝。化无形之情为可见之物,形象鲜明生动,意境壮阔远大,乃成千古绝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以春水迢迢写行者之愁,驻马回首,路愈远愈深…  相似文献   

13.
14.
读了赵尚竹同志《臆释“默”字》以后,我们不禁心潮起伏。千里之外,巴山蜀水之间的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只有一本《学生字典》的条件下,精心钻研教材,好学深思,提出给人以启发的看法。这样的稿件寄给本刊,不啻对本刊是极大的支持和鞭策,而且,一篇短短的稿件,展示了一位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的崇高精神。本刊除发表赵尚竹同志的稿件外,同时对“默”字作一简释,以表示我们对他的感谢。本刊愿  相似文献   

15.
在讲授初中语文第六册《太阳的光辉》一课时,关于该文的论证方法,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认为,该文的写作特点之一是“类比论证法的运用”,并在教学建议第二条中强调指出:“重点讲清类比论证法”。而学生们订阅的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语六册《课程学习辅导》一书却说:“作者是怎样运用喻证法来评析错误观点的?”因而,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类比法”与“喻证法”是不是同一种论证方法?它们有没有区别?《太阳的光辉》一文到底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我查阅了不少有关资料,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中严"、"外办"《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释不确,其本系古代皇家礼仪用语,盖某些场合需为天子等皇室要员专设一空间,以此区分内、外。"中严"之"中"就词义而论当指"禁中",其适用范围就"中严"、"外办"礼的施用对象来看,当不限于皇帝周围,还包括太子、皇后、皇太后之近身区域。这方面一个证据是"中庶子"、"中舍人"、"中记室"等官称,作为东宫或王府、军府官,其权重、秩次居于"庶子"、"舍人"、"记室"之上,据此可断定"中"在此当指太子、僭主的某个贴身领域。  相似文献   

17.
窈窕一词主要义项有三:(1)幽闲;(2)深曲;(3)美好。自《诗经》间世以来,注者蜂起,为“窈窕淑女”这句诗作解者,对窈窕的上述三条义项皆有所取用。释窈窕为幽闲者,始于《毛诗诂训传》(以下简称《毛传》)。《毛传》云:“窈窕、幽闲也。言后妃有关唯之德,是幽闹贞专之善女。”毛氏秉承儒家诗教观、视诗为软化之工具,故解诗多臆断之说。《关睢》篇本是民间青年男女之恋歌,而毛氏却曲解为咏叹“后妃之德”的颂歌。对诗歌主题的歪曲,必然导致对诗中关键性词语的谬解。  相似文献   

18.
《论贵粟疏》(作者晁错,选自《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几句话:“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这段话极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在超经济剥削下的悲惨生活,是晁错“重农贵粟”主张提出的一个重要依据。准确解释这段话,  相似文献   

19.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条成语,有几种提法:或曰“烹狗藏弓”;或曰“狡兔死,走狗烹”;或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里所指的“走狗”是“猎狗”的意思,不是“狗腿子”。)尽管提法各异,却都源自同一个历史故事,表达同一个意思。即:鸟打光后,弹弓就被搁置不顾;兔捕杀后,猎狗就被煮来吃。比喻事情办成后,就把曾有贡献的人害死或一脚踢开。  相似文献   

20.
"史"一词,最早见于殷商甲骨,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过三千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史"的字形有"史"和"(中又)"两种,含义主要有史官、史籍、史事、史学四项。现今人们常将"历史"二字联用,而"历史"作为一词,所知最早见于《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主"博览书传历史",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