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诗话与同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论,在立足言意关系之辨,对诗歌技巧的关注,依经立义,对天赋诗人及其自然风格的推崇,随意性与系统性并存的表述等诸多方面都形成对等与呼应。而同是技巧论,基于或以为意义难以言说,主张立象尽意,或以为意义可以言说,主张修辞显义的不同的民族诗学传统,前者以追求意境、意象、妙悟、韵味等为内涵的意象诗论,与后者以追求贝蒂阿、白雅尼,玛阿尼等为内涵的修辞诗论,又最终走向另类异质,由此形成诗歌技巧论另类异质的意象诗论体系与修辞诗论体系。中阿诗论技巧论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及其民族特质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2.
诗是一种文学特质 ,是大地上仅存的惟一不可复述的文学样式。它的本质意义在于“从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 ,并从“可见中见出不可见”的意义。诗是人感于社会、存在、人生、生命和历史的表达。鉴赏诗歌是对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的再度描摹 ,从而让我们沉浸于“对摹拟世界的再度体验之中”。这种体验的过程也是意象回归的过程。意象回归要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 ,结合对诗人时代、性格特征和创作意图的了解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认知 ,通过想像和联想 ,体会诗的感情色调 ,品味“象外之象” ,言外之意。因此诗又…  相似文献   

3.
沙鸥诗论的意象观念形成于1985年创作“新体”诗以后,主要体现在诗的意象与诗的形象内涵认定的区别辨析上:意象本质不是其“外观之象”及其变形幅度,而是在于它的内心观照的审美创造功能,对诗歌形象审美内涵的丰富。其意象的“规定性界说”主要不在于可感性、美感性等与诗的形象共同的创作规则方面,而是意象的可塑性、多义性与体验性,这些功能最能显示作为创伤方法的意象的创造本质,沙说丰富了当代诗歌的意象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5.
一.意象的种类1.描述性意象艾青诗歌描述性意象在诗中表现为诗人的心意情思渗透事象、物象,而事象、物象直射出诗人的心意情思,该类意象大多意在象表,比较外露.在我国古代,许多抒情小诗是由纯描述意象构成.刘长卿的《逢雪宿英菩山主人》有“日暮苍山下,天寒白屋贫.东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卢伦的《和张仆射塞下曲》有“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人之情全寄在具体的描绘意象  相似文献   

6.
《隐秀》篇主旨是关于意象建构的审美规范。言外之意是“隐”,即“文外之重旨”,它分语言表层和深层两层意蕴。秀是“篇中之独拔者也”。两者是互相包容,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张问陶是清代中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性灵”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诗论中“心物感应”和“吟咏情性”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要表现“自我”,抒发真情,反对模拟抄袭和在诗中搞训诂考证,提但清新,自然、天真、天趣的诗风,他的诗论在清代诗坛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探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伤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忠玲 《教师》2010,(21):68-69
所谓诗歌的意象,是指主体(诗人)审美思想与审美情感的“意”同作为审美客体的景象、事物和场景的“象”,在文学语言中的融会和契合。换言之,它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说得再简洁一些,就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它是诗的语言,诗人往往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相似文献   

9.
诗与艺术是共通的.特别是现代诗,由于漠视音韵而强调意象,这就与视觉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罗门在其诗论中,曾多次谈到诗歌与绘画、雕塑、电影的关系,认为诗歌与各种视觉艺术在意象的组合、错位、变形等手法的运用上,是有共通之处的.他说过:“由于诗人在诗中透过语言文字,能使无形的‘意’,变成有形的‘象’,诗人便也因此被看做是以文字来绘画的艺术家.”(罗门:《诗与视觉艺术创作世界的关联性》)诗歌意象,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共同拥有的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不同的是传统诗歌的意象组合方式有明晰的线索,而现代诗歌由于强调要“从目视的有限的外在现象世界,进入灵视的无限的内在心象世界”(罗门语),因而其意象组合方式便不似传统诗歌那样具有明晰性和直观性,而更多地以跳跃和抽象的形式来体现.为了实现从目视的三维空间向灵视的多维空间的穿越,现代诗人  相似文献   

10.
意象即意中之象,也称”审美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简单地说,指诗人心中的物象。它是审美主体(人)对审美客体(物)进行能动反映的产物,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与审美客体的审美特征的有机统一。诗歌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组成诗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我们要鉴赏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贝壳》一诗为中心,结合瓦莱里和巴什拉等诗学家对于“贝壳”形象的论述,对此诗的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结构构建、深层诗心等元素做出分析,借此来探讨郑愁予这位诗人对诗歌形象、想象机制、深层结构等问题的处理方式。指出他虽然在使用诗歌形象、想象角度的把握、结构的构建等方面有浸淫于西方诗学理论的痕迹,但其诗歌灵魂仍然是纯然东方的,并且仅属于郑愁予独特的“无常观”与“菩提心”的个人气质。所以他的诗歌世界显得驳杂而独特,西方的创作技巧、东方的诗情、西方的意象、东方的韵味和诗心,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机地熔铸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王士镇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论中的“言意之辩”历来分为两种对立的观点。文章认为,言意之辨源于哲学上言能否明道的问题,老庄与孔孟对此问题的看法所以相悖,乃是由于其道论属于不同的层面。基于同样的原因,魏晋玄学内部对此也存在着截然相反的认识。魏晋时期,在文学理论上占主导地位的是言尽意论。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大作家都认为言可尽意,故他们创作的主体风格是沉著痛快。唯“神韵派”持言不尽意之说,故推崇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但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并不很大  相似文献   

14.
王士禛的诗歌以“神韵”说为指导,强调言外之意,含蓄蕴藉,深得诗之本旨和艺术创造的真缔,并与清初变化了的社会心理合拍,受到皇权的关注和眷遇。其神韵诗追求文外之美,冲和淡远,风致清新,继承王、孟一派的家数,含情绵渺而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斧凿痕迹,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令人回味遐想,把我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张扬到极致,在诗歌史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戴望舒的诗,融合了民族和异域诗歌特色,是具有自我独特创造的东方现代诗。其诗歌在意象原型的运用上与中国古代传统诗词有着鲜明的共性,有些诗明显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意象启发,这就使戴望舒诗歌呈现出互通的特色;由意象的选择所形成的意境与诗情,显示出戴望舒作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这里的“隐秀”就是讲的含蓄,“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表现含蓄的精语。用“含蓄”一词来概括诗的艺术特征的是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含蓄》它是中国古涛的艺术传统,是古诗的审美崇尚之一。从《诗经》以来,含蓄这种艺术手法一直成为诗人的艺术追求,也一直是诗歌理论中不断被探索的议题之一,它的艺术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分别浅述如下:寄兴象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推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指的诗中描写的实象实景,并非诗人的真蕴所在,而不过是借来比喻、暗示诗人心目中所要表达的另一种“象”和“景”。概括地说,这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说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源头,随着它的发展与后人的不断丰富,成为中国诗论的价值导向,塑造了中国诗歌的道德品质,规范着历代文人作诗、评诗.本文力图从“诗言志”内涵及其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诗人以诗“言志”形成的含蓄的文化道德传统、读者以“志”读诗塑造的忠君爱国的道德观念三个方面,论述“诗言志”对诗论的影响.这种影响支配着人们对诗歌的价值追求,成为中国诗歌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形成了中华民族讲究独特且优良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诗是意象的表现。”诗是形象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思要借助形象来表现。而诗的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情思的具体形象。没有意象,就不成其为诗。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汉字从诞生起,其造字方法和结构成分就蕴含着客观物象和人的主观感情,字与字组合成词自由灵便,这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形成的基础。意象经过诗人别具匠心的组合,产生具有“言外意”、“味外味”的意境,这正是诗歌艺术魅力所在。中国古代论中的精华应在现代论中回归,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论。那种认为中国当代论只有西方化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学的“意象”就是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景物在审美感兴中想碰撞而产生的“意中之象”或“心中之象”或“人心营构之象”。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意象”有着暗示性、丰富性、特定性的特征,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必须理解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意义,只有广积博览,提高文化素养,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的哲学意味,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