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望长城》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的电视记者按照电视的自身特点和创作规律建构屏幕世界,也就是说在以“电视意识”进行创作方而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2.
1991年11月18日开始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纪录片《望长城》,给电视屏幕带来了一缕清风。由于摄像机走入“寻常百姓家”,往日荧屏中鲜为人见的普通人形象,在这里以他特有的美学价值,征服了观众。长镜头的运用,“一滴水映世界”的题材,使得《望长城》一出现便令人瞩目。但是,恰恰是长镜头刻划对象时的错用功力,导致了该片主题的失落和纪实的失误。下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主题失落《望长城》的主题是什么呢?四个  相似文献   

3.
11月18日晚8点,中央电视台终于播出了《望长城》的第一集:“万里长城万里长”的上集,开头一句大实话,使观众一惊,以为出了什么故障,是不是没注意,把一旁工作人员随便说的一句口语给播出来啦!接着看,方知这部电视片,就是这样的。这到底是个什么样儿啊?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的确很难为这部电视片归类。但对那些搞广播电视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望长城》则是一种全新的成功探索。“万里长城万里长”的第一集刚播完,中央电视台军事部副主任、总编导刘效礼家的电话就响个不停。这位佩有大校军衔的电视工作者,一颗悬着的心才略感轻松。几乎所有电话,都是热烈的祝贺。连着十几个电话持续到深夜,连中央电视台台长的祝贺电  相似文献   

4.
吕艳  钟继红 《声屏世界》2005,(10):31-32
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体系中特有的一枝奇葩,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栏目,即1985年5月22日诞生的《法律与道德》开始,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已经走过了二十个春秋。成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品牌建设如火如荼的重要节目类型。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法制节目不断涌现.且纷纷扩版增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电视台全部开设了不同类型的法制栏目①。  相似文献   

5.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场争论中,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种是言过其实,竭力夸大《望长城》的作用和地位,认为该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的里程碑,是一次革命;同时否定过去的电视纪录片。另一种评则视过去的纪录片传统为正宗,否定《望长城》的探索实践,认为该片拖拖拉拉,随意性强,既缺乏整体的宏观构思,又没有首尾一致的艺术风格。如果肯定该片,势必使电视纪录片走人无编导、无剪辑、无解说的胡同里去。  相似文献   

6.
1991年12月21日,在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刚刚面向全国播放完毕之时,该片主创人员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同部分师生进行了交流和研讨。近一天的研讨会开得热烈而务实,现将各种意见综述如下: 一、主创人员的体验《望长城》从最初的筹备到最后完成历时三年,片子成品总长度为624分钟,分4集12部,1991年11月18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每周播出一集,每集由三部组成,分三次播出,一次时间50多分钟。片子播出  相似文献   

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从它脱胎于电影纪录片之日起,就一直笼罩在电影的巨大影响之下,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对真实时空的复原,始终未能得到完全、彻底的体现。这既有政治、文化、社会的复杂背景,也有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必经的曲折。前者使电视的造型特性受到了过分重视。一大批画面优美、解说动听,音乐悦耳的电视片便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中国电视国际服务公司于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望长城》理论研讨会。中宣部、中国记协、影视界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代表40余人到会。研讨会上,与会者对纪录片《望长城》的主题表现、纪实风格、主持人的参与和全片结构等进行了研讨。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表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电视纪录片,它围绕长城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播学的研究有一个结论性的成果:人类传播是一种双向性质的社会活动。“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在通常的情况下,参加者在这一交流中参加的程度是不同的。……这种关系的结果是,随着交流的继续进行,理解很可能变得越来越接近。” (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中文本第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总目》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极板具代表性的图书分类目录,本文从其历史地位和作用、分类体系结构以及类分图书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汲取精华,去其糟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以其清新、真实、自然的纪实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好评。在纪实与真实、纪实性与艺术性以及纪实手法等方面作了开拓性的实践。尤其可贵的是,它在挖掘电子技术手段的表现力以及用原生状态的素材供人们哲理性的思考这两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给纪录片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现代纪录片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方法。纪录的真实性与艺术性纪录片的创作之本是纪录意识,它的核心就是真实,但真实并不等于照搬生活,它只是摒弃虚假而不排斥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南宋书》是明人钱士升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南宋史著作。编写体例上,无志、表,奸臣、叛臣未单独列传;遵循“以类合传”特点,相关的人物合为一卷,并且几乎每一卷人物都相当多。内容上,全书基本沿用《宋史》南宋部分相关记载,并有所改动。与《宋史》相比,《宋史》传记篇幅较短、内容也较简单。但也增加了《宋史》所无的一些人物的传记,增补了新的史料等。本书的缺点主要是:记载比较简略,所补充的史料未注明出处,沿袭《宋史》原有的一些记载错误等。  相似文献   

13.
经过三年的艰辛,“望长城”在一个创作群体中诞生了。这是一个充满了灵气,和谐而又强烈冲撞的创作群体,也正是这个群体教会了我怎样认识纪录片。我是个话剧演员,虽然在舞台上,屏幕中也塑造过不少人物形象,但参与纪录片拍摄还是第一次。平日,在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里,凡遇到纪录片,我都是要换频道的。因此,参加《望长城》摄制组后,对于如何胜任一个大型纪录片中的主持人,心里一直没有底,直到节  相似文献   

14.
版面,是整张报纸的门面,也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版面编排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家报纸的整体形象,而且直接反映出版面责任编辑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艺术风格。因此,如何不断增强报纸责任编辑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性的编排艺术,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蒋永福的《图书馆学通论》做了简要介绍,指出其内容创新和写作特色,并从图书馆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图书馆学中一些理论仍然并将永远处于未定论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一本新书出来,总是应当给人一些有益的东西,李西建的《审美文化学》就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我们从导言“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审美与文化”中知道,“人的出现并不同时伴随着审美文化对象的产生,审美文化对象是相对于特定的审美主体,特定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南京电视台新闻部多年来发挥城市电视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深厚的优势,在“近”和“新”上拼搏,在重头新闻上下功夫,播发了一批新闻性强、社会效果好的报道。在全国好新闻和全国、省、市和华东地区电视新闻评比中获得多项奖,并在南京地区电视观众中有较高的声誉,办出了地方台新闻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一部《望长城》,推出了两个全新状的主持人:焦建成和黄宗英。京派舆论是褒焦贬黄。但是,黄宗英遭贬,未必是有道理的。这可能也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至少在沪,黄的主持是得到褒扬的。黄宗英的一头银发,学者风度,首先在视觉和观念上又一次冲击着时下国内对主持人的规范。说白了,有黄氏如此成熟外形的国内主持人,只有陈铎。而黄氏,作为昔日的红影星、女作家、影视策划人,又具有所有女主持所不具有的文才与外形。  相似文献   

19.
采访环境,从广义讲,指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以外的一切外部因素,比如现场气氛、采访者与采访对象所处的位置及相互间的关系、采访过程的记录等。纪实性作品除了新闻事实的真实外,还应当包括采访环境的真实。采访环境的真实有助于衬托出新闻事实的真实,而且影响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民的广播事业.从1940年12月30日诞生,到现在已经60多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我国的人民广播电视事业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规模宏大、社会作用十分显著的事业。对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历程作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无疑是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3年6月第一次印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简史》就是第一本系统记录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程的史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