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02,(Z6)
现在求职应聘总免不了要经过面试一关.在面试过程中,一般要回答一些问题.招聘考试中,常常出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题”.有人会这样想,同一道题应该是同一种答案,别人获得了成功,自己以相同的回答也应该获得成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参加一次招聘公务员的面试,自我介绍后,主考官就向他提出一个问  相似文献   

2.
宫陈 《福建教育》2014,(1):126-126
6岁的女儿天天能说会道,一直是幼儿园里的活跃分子。一遇到提问环节,她总会举起胖乎乎的小手: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清晰,而且常常因为答案和同伴“不一样”而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为此.小家伙很是引以为豪,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从“这是为什么”变成了“我有不一样的想法”。而就在最近,这“不一样”的答案,却给天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  相似文献   

3.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容易因疏忽了分类而导致漏解.在“圆”这一章的学习中,经常会发现有一道“弦”关挡在我们面前,即当遇到有关弦的问题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就会“漏解”,导致答案不全.下面就有关“弦”的分类讨论问题作以说明,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传统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确定的,称这类问题为“完整的”或“封闭”的问题.与之相比,称那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不完全”或“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神笔马良》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一支神笔,你会用来画什么?”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要画许许多多的树,让美丽的绿色美化我们的地球。”有的说:“我要画很多个机器人,让它们来管理这个世界,让世界不再有战争。”有的说:“我要画宇宙飞船,让人类乘坐飞船到遥远的星球去旅游……”这些想法都很好,这些想法自然也会让老师感到惊喜。学生中也常常有另类高见:“我要画很多很多的钱。”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说:“他这种想法是对的。因为,他有了很多的钱以后就可…  相似文献   

6.
家长在教幼儿看图识物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下列几个问题: 问题一,以图画所提供的答案为唯一标准。家长们习惯按图画的文字说明教幼儿识物,要求答案也是唯一的。比如说,画册上有一个人拿着一个装着透明液体的杯子,文字说明是“喝水”,大人们就教“喝水”,其实孩子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喝酒、喝药、喝饮料等等,何必一定因要与书的答案一致而扼杀孩子的想象呢?聪明的家长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发挥  相似文献   

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创新素质的基本内涵包括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等几方面.对于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抓起.对于一个问题所要求的适当答案,往往不与他人相同,总有新想法、新设计,表现独特,这是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表现.这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月光曲》一文中 ,当贝多芬弹了一首曲子后 ,盲姑娘非常激动 ,问他是不是贝多芬先生。这时文中有一个句子 :“贝多芬没有回答” ,他问盲姑娘 :“您爱听吗 ?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其中“贝多芬没有回答”这个句子看似平常 ,但内涵丰富 ,一位老师抓住它设计了一个问题 :“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 ?”学生们认真思考后 ,都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当学生说出一个答案后 ,教师都是微笑着点点头 ,并没有马上作出评价 ,只是问还有没有其它想法。其他同学见状 ,热情陡涨 ,纷纷要求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归纳下来 ,答案竟有七种之多 :①贝多芬…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过三关,即高一的“入门关”、高二的“加强关”和高三的“整合关”。其中,“入门关”能否顺利通过,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最近一些高一新生向我反映难以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那么,这是不是普遍情况?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基于这样的想法,我进行了一次调查。  相似文献   

10.
一、课堂絮语:让“事实”帮助我们思考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思考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今天穿羽绒服还是牛仔衣?上学走小路还是大路?考试时,同桌要“参考”答案,你给还是不给?你特别想看某个电视节目,父母亲坚决不同意,怎么办?……想要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还真离不开对“事实”的观察。穿什么衣服要根据“天气情况”;上学走什么路,要看哪条路近而且好走;同桌想“参考”你的“答案”,要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规定;看不看电视节目,要考虑“得到”的多还是“失掉”的多……有了相关的这些事实,就有了决定你怎么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1.
一、要赞成学生的“不标准”答案,发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尤其对于小学生.他们可以把白纸上的一个黑点看成小石子、小虫子、小蝌蚪等,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大人都不得不叹服他们的自由思维。因此.在感受音乐时.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有补充吗?”“有没有更好的?”“思路再开阔一些!”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即使要板书资料中的所谓“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2.
李细中 《初中生》2002,(5):43-44
现在求职应聘总免不了要经过面试一关.在面试过程中,一般要回答一些问题.招聘考试中,常常出现一些简单的"数学题".有人会这样想,同一道题应该是同一种答案,别人获得了成功,自己以相同的回答也应该获得成功.可是实际情况并不这样简单.  相似文献   

13.
阅读了《湖南教育》1991年第6期《究竟哪种答案好》以后,我认为这的确是考试出题中常常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值得深入地研究和广泛地讨论。要正确回答“究竟哪种答案好”,首先要弄清楚“标准答案怎样才算标准”。所谓标准答案,就是本身符合试题要求,可供评阅试卷时比较核对的答案。怎样才算标准呢?我认为它必须达到以下要点: 一、明确。答案要清晰明白而且确定,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二、具体。答案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要考虑周密,不疏漏、不抽象、不笼统。  相似文献   

14.
1 考点释要1.1 转化与化归思想概述转化与化归,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个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问题.具体地说,在解数学题时,常常把一个待解决的新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已经解决的旧问题(化新为旧,或者叫做"化生为熟");把比较复杂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化繁为简);把一个不是很典型的没有现成解决方案的问题转化归结为一个教材上有现成答案或者有现成解题  相似文献   

15.
有想法就好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要想做成一件事情,都必须先得有个想法。“有想法就好”,因为“想法”常常来源于现实生活,具有指导孩子行为的作用。虽然它可能是不完善的、不完美的,或者说是不现实的,但却是父母和教师们进行点拨的依据,更是孩子们获得真知、获得体验、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有想法就好”,是因为孩子的每个“想法”里,都饱含着孩子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盘算,它孕育着孩子们的一种美好情感和对理想的向往,它能将一个人的人生点缀得光彩夺目,也能给孩子一个无限光明的前程和希望。有了“想法”的孩子就不会孤独,就不会彷徨和寂寞。“有想…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意识”的现状(1)没有机会问。传统的结论性教学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且在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时也不会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2)有疑不敢问。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使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  相似文献   

17.
也许你非常熟悉这样一种场面:考试结束了,同学们马上聚在一起谈论考试的内容,核对答案。问题就在这时出现了,当大多数同学说出了相同的一个答案时,那些与这个答案不同的少数同学心里马上冒出一个想法:唉,真倒霉,又错了!而结果呢,他们的答案又往往是正确的,但是他们大多数时候却不会拿着自己的答案去和别人据理力争,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心理的从众趋向,在学习过程中它常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迫使一些持异议的同学改变自己的意见而与大众趋同。许多人通常对“从众心理”持否定的态度,其实它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积极的方面,有助于学习…  相似文献   

18.
创新思维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的教育方法倾向于教导学生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一个大学毕业生平均要经过2600多次的测验与考试。所以,“一个正确答案”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对某些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教学问题来说,这是对的。但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并非如此,生活是不确定的,它有许多正确答案,它依你所追求的目的而定。如果你认定只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特别是新同学颇多心理问题。新生心理倾向的形成,是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不能单纯从他们身上去找答案,而且要从客观现实中去找答案;不仅要加强教育、改革管理,还要努力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周惠英 《早期教育》2009,(10):45-45
教师搞课题研究。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要把好“选种关”、“照料关”和“收获关”。 一把“选种关”——选择重点.获取有价值信息 农民挑选种子,总会精挑细选,选择最好的埋在适宜的土里.以保证种子能发芽、长苗、开花、结果。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常常会获得很多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有所取舍,把好“选种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