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翟艳芳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28(6):58-64,80,100
随着人类迈进全球化时代,世界主义的理想与国家主义的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矛盾和张力。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与国家主义政治观相呼应,国家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为第一要义;而比国家主义发源更早的世界主义理念折射在教育中,体现为一种自由主义教育传统和对世界公民的诉求。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要超越并整合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致力于公民的全球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公民。  相似文献   

2.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校活动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各种活动的同时,培养学生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同时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合作教育是指以国际合作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国际合作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精神的公民。国际合作教育既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本文试图结合中学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贯彻国际合作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批判教育学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之后有着重要影响的教育理论,一直致力于"人的解放"和"培养新公民",对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的反思与实践。自迈入21世纪以来,以托马斯·波克维茨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从社会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主张将研究主题从人的解放转移到世界主义的讨论上,认为世界主义是张扬人的能动性、操纵人的心灵、使个体自觉服从社会发展与国家权威的工具。他们还主张把培养新公民的目标转移到培养世界公民上,提出终身学习者身上具有世界公民的特质,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同合作的精神和追求知识创新的强烈意愿等,并指出世界主义的理性原则具有双重特性,即包容性与区分性并存,期望与担忧并存。  相似文献   

5.
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高、索养好的社会公民,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思品》课程教育的首要任务。从《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理论层面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其符合现实社会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等,是《思品》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学校精神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大类。第一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乐观自由精神,重德求知精神,健体尚美精神;第二类精神;爱国国际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反思合作精神,诚信奉献精神;第三类精神:勤俭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服务感恩精神。小学教育以第一类精神为主。是“养成教育”,即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小学精神是“游乐园精神”,让儿童享受金色的童年。中学教育也是以第一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二类精神,是“公民教育”,即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中学精神是“博物馆精神”,让中学生开阔眼界。大学教育是在深化第一类精神的基础上,以第二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三类精神,是“创业教育”,即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大学精神是“象牙塔精神”,即宁静致远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现代教育的最终使命和核心任务在于塑造和培育民族精神。任何民族的民族精神,实质上是该民族之“公共性”文化精神的理论表达,以及对共同的价值理想、信念的理解和不懈追求。现代“公民社会”需要具备现代性社会精神气质与人格特质的人,国民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化的“公众教育”,是指全社会都参与到新的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培育民族精神中的“公共精神”品质的关键,是发育中国的“公民社会”,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一个国家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可以折射出这一民族和国家文明的面貌;反之,从一个民族国家的文明中也可以看到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投影。突出民族精神中“公共精神”信念的教育,既是在国际社会中树立中华民族的“国家形象”的长远之策,又是构建一种涵摄“公共性”文化精神与价值理念追求于其中的、富于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的民族精神新生形态之必需。  相似文献   

8.
从终身素质教育的观点看,学校精神可以分为由浅入深的三大类。第一类精神:科学人文精神,乐观自由精神,重德求知精神,健体尚美精神;第二类精神;爱国国际精神,质疑批判精神,反思合作精神,诚信奉献精神;第三类精神:勤俭创业精神,求真务实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服务感恩精神。小学教育以第一类精神为主。是“养成教育”,即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小学精神是“游乐园精神”,让儿童享受金色的童年。中学教育也是以第一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二类精神,是“公民教育”,即成为合格公民的教育。中学精神是“博物馆精神”,让中学生开阔眼界。大学教育是在深化第一类精神的基础上,以第二类精神为主,但要渗透第三类精神,是“创业教育”,即具备创业能力的教育。,大学精神是“象牙塔精神”,即宁静致远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提升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集体主义意识淡化,合作精神不足,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现象不容忽视。因此,要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集体活动、班级建设等手段,使学生成为科学精神和人文道德精神统一和谐的人。  相似文献   

10.
群育是培养人的合群性的教育,它既强调个性又防止极端个人主义,既注重群体又避免整齐划一,是极端个人主义和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狭隘集体主义的调和。群育并非新鲜概念,它在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已经存在,目前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教育中仍明确提出群育目标。现阶段重新认识和引入群育,有利于厘清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以人们易于接受的理念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合群能力及合作精神,丰富和发展集体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1.
竞合精神是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统一,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是集体主义的当代形态。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竞争意识突出、合作精神不足的倾向,而竞合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应当大力提倡和积极培养。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竞合精神,需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开展团队竞争集体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姚霞 《华章》2013,(31)
公民教育指的是能够指导人们准确的把握公民属性和责任权利的那种教育,学生阶段进行公民教育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学生公民教育实践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淡薄的公民教育观念与相对狭窄的公民教育内容极大的制约了公民教育效能的充分发挥。要想根本改变当前公民素质和公民教育落后的局面,就应当在学校阶段给予公民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在科学的公民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及时的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并配合国民教育中的人格培养工作来完成公民精神人格的构建,以期通过健全的公民精神人格推动公民精神的健全发展。就构建公民精神人格来说,其主要涉及公民理性能力的培养;公民道德准则、理想与价值观的构建;公民意志情感的培养与公民知识视野的培养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培养大学生和谐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大学生和谐精神的途径主要是:构建和谐校园,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学习和理解;开展集体主义、团队精神教育;加强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时代视野下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公民教育实质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时代要求公民教育在认识上走出误区;大学生公民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时代的要求和特征;应借助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大学生开展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大学是全球化时代公民教育的最佳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的理念不断发生变化.但大学自诞生之日起所秉承的独立自由和世界精神的永恒理念和精神实质依然故我.这两点精神在塑造世界公民的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积极参与公共实践、具有公共理性、承担公共伦理义务、促进公共福祉的道德主体,其根本特征是具有公共认同、公共理性、公共风范等构成的公共精神。政治是公民合作的实践体系,其目的是追求公共福祉,政治通过法治与制度实践,提升公民技能;教育通过学校生活形式,培育公民的公共精神。教育培养伦理型公民,才能把人的健全发展与社会的良好建构统合起来。当代教育需要走出对个人谋取市场化利益的工具性职能训练,在制度、目标、内容、结构的全方位改革中转向公民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文化教育和民族性中 ,缺乏创新精神及创新所必备的自主意识 ;我们虽宏扬集体主义 ,但却又缺乏平等分享与合作的习惯 ;加上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及情感体验的功利化或精英式教育 ,从而构成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华民族的极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公民社会就是"公民"作为社会主体的社会,公民社会在成长和发展中应具有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体系。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公民社会的本质不仅可以从制度层面体现出来,而且有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蕴涵。公民社会的文化价值状态反映着公民文化的内涵。公民文化是社会民主制度建构的基础。公民文化的培育既是公民个体的自觉实践,也是一项根本的社会使命。公民文化的培育能够促进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公民社会与公民文化是公民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公民教育主要包括公民意识教育、公民伦理教育和公民责权教育。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传统的反映和文化合理性的表达。理性精神、伦理精神和公共精神是公民教育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9.
合作精神是一种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体现了团队凝聚力与向心力,学会合作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素养。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丰富的合作经历中体验享受,感悟提升,获得精神上的拔节。  相似文献   

20.
德育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可以从如何做人、与人合作、发扬奋斗精神等方面进行教育尝试和探索。创造条件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正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