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外部权力结构与权力运行的规制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与权力主体的博弈共生、治理的高效性与价值的整体性是行业性院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愿景。但是,目前行业性高校存在着官僚化治理模式导致路径依赖、院校的治理主体性不足与治理体系中的"钱穆制度陷阱"等困境。需要以构建"大学理事会制度"为突破口,创新内部治理的领导体制;以"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为核心,构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制衡机制;推动大学章程的法制化进程,增强行业性高校理性办学的能力;创新投入体制机制,增强行业性院校治理的物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2.
行业性高职院校近年办学中出现了"淡化"特征,追求"高大上",与行业对接不紧密,可持续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行业性高职院校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重新思考自身定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强化行业特色与自身特色,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联动,不断创新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路径,实现高职教育的新效能。  相似文献   

3.
"双一流"政策背景下我国行业性院校面临着学科生态环境的衰变,诸如与行业的协同度消退;学科生态结构的耗散,学科贡献度降低;学科生态对人才的涵养能力减弱等。行业性院校的学科生态治理应遵循竞争性与可持续性、多样性与层级性发展、包容性与协同性的基本逻辑,构建与行业产业共生共荣的学科创新型生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目标建立学科生态治理机制,优化学科治理结构以激发学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院校具有天然的行业性优势和特色,但在职业培训市场中其固有的行业性特点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拓展行业职业培训市场,立足行业,服务行业,贴紧行业,构建行业性职业培训专业化体系,提升职业培训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石云 《中国教工》2014,(7):16-18
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发展进程中,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成效突出,但发展空间却受到严重制约。本文将就我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优势、困境、出路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推动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激发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红利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现行中国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其核心是没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建立健全的治理结构。针对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存在的不足,探寻中国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未来走向,构建高职院校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地方行业划转院校是一类具有独特办学特征的院校,其中最为典型的特征就是兼具行业性和区域性,行业性是其历史遗传基因,区域性是其环境身份标识。在扎根区域需求的基础上,坚守和彰显行业特色,应该成为这一类院校的理性选择。在"内涵发展、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语境下,行业办学传统与多学科化、地方化进程之间出现了不衔接、不协调、不相容等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行业性和区域性办学特征的双重身份识别,实现内外部办学主体的激励相容,创建地方行业划转院校办学的类特色。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就业导向、能力发展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最强音,结合行业性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以及发展的特殊要求,专业建设过程中更加需要侧重的是学生就业岗位的针对性,注重的是毕业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发展,包括岗位晋升的能力以及领域内转岗的能力。本文根据目前行业性高职院校还没有切实将学生的就业能力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这一现状,结合能力发展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契合点,从专业建设的目标、过程以及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其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可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清单制度的高职院校治理是新时期职业教育领域的治理机制创新,提升教育质量、破解实践难题以及厘清治理规则体现了实施清单制度的合理性意义。有限治理、精准治理和有序治理反映出基于清单制度的高职院校治理机理。立足治理现实,基于清单制度的高职院校治理应遵循法治与人治契合、制度与价值结合以及权力与职责统一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主体扩容和杠杆效应,实现高校治理结构的“角色补位”,并通过治理结构中最关键节点的萃取和把握,以此为中心,带动整体中相关节点的排序、重组和优化,实现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建立符合实际、重点突出,具有明确驱动引擎的高校治理结构。同时并就文化因素与高校治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校园文化是呈现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以行业性高职院校为对象,分析了行业性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状,发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业特色逐渐凸显,但仍存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模式单一、支撑体系不够完善等一些问题。鉴于此,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从"明确校园文化的生态位,打造具有行业与职业特色并举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生态体系建设,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打破校园文化建设的‘花盆效应’,促进不同主体间文化的有效融合"三个方面阐述了可供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要重视章程建设和内部治理体系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既有一般大学的共性特征,也有与其自身办学目标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其内涵应该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鲜明属性.这种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学校章程"的制定和"学校章程"指导下的内部治理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大学治理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大学治理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章程应该是兼顾就业、升学与专业发展,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使命;兼顾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确立灵活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兼顾党委、行政与学术权力,建立公平的权力制衡机制;兼顾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建立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章程,应该明确学校章程在高职院校制度中的核心地位,在高职院校办学中的规范效力,在高职院校治理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研究行业性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中制度设计对学科知识、教学能力、职业规范和道德、行业知识的作用,构建了行业性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结构方程模型和研究假设。本研究设计了量表,并对数据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利用北京和天津的交通类院校进行实证及假设验证,最后得到结论;制度设计对学科知识、职业规范和道德、行业知识转化为专业化能力具有调节作用,而对教学能力则不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行业性大学构成成员中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主要集中在农林、地质、纺织、矿业等部门,这些院校在发展定位中具有自我否定性、不受重视性和弱势持久性等特征,面临着招生、就业、资金投入等方面的问题与困境,国家在制定政策支持时需要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这些院校也要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来摆脱不利的局面,只有国家和院校双方共同努力才可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行业性高职院校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意义。省内外一些行业性高职院校致力于开放办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历史、法律保障、行业管理体制、传统教育模式等因素制约,行业性高职院校在开放办学方面还存在力度不大、程度不高、辐射面不广、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行业性高职院校要从更新观念入手,明确办学定位,营造内部科学的开放办学系统,积极发挥行业的平台、指导、牵引和纽带作用,从促进国际交流、提高校企合作质量、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等诸多方面,创新行业性高职院校开放办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元治理模式是指对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等高职院校治理主体的治理形式、机制进行宏观安排,达到治理机制的优化配置。元治理模式可以通过强化高职院校、社会与政府间的责任和能力属性,避免高职院校、社会以及政府间治理方式的相互倾轧,实现三者间有效结合;同时,即使面对高职院校元治理失灵的困境,也可在认识上分清治理得失并进行反身性定位与定期重新评估,在实践上通过承认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来规避治理失灵风险,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建成普遍的价值观。提升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元治理策略有:推动高职院校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共振"、探索推进社会办学主体作用、强化政府统筹发展高职教育的法制责任等。  相似文献   

20.
梳理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历史,其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指向外延式规模扩张的1999—2015年的组织群落构建阶段及指向内涵式发展的2015年后的组织独特性构建阶段。比较两个发展阶段,虽然两个阶段的建设起点、发展目标等存在重大差异,但是两个阶段在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出相同的发展困局:制度同形,这不仅是新建本科院校组织运作存在的问题,也是其不得不选择的发展路径。因此,要实现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满意解”,外部制度的构建与组织自主性的培育应双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推动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