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当下推进“双一流”建设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示范性。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其发展进程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方面的重要举措: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努力构建良好的学科领域生态;搭建“学院+科研基地”支撑平台,不断创新学科组织结构;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全方位推进学科建设国际化,持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该学科的发展轨迹和主要举措表明,加快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通过学科交叉创新学科领域是关键引领,学院科研基地二元协同是重要支撑,培养一流创新人才是首要职能,全方位国际化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征程,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是综合国力提升的基础。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基础目标、一流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成果的动力源泉和评价体系的核心标准。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人才定位模糊、教学师资匮乏、保障资源短缺、评价机制失灵等。因此,“双一流”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强调配套制度,发掘特色领域,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双一流"背景下,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立的主体和基础。高等学校应该准确把握一流本科教育和科研育人的内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激活科研育人机制和理顺科研育人体制来促进一流本科教育质的飞跃,使科研育人能够在一流本科建设中发挥培养高精尖人才、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发挥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多样化地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多样化地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一流本科教育"是指向一流人才培养的概念,厘清"一流本科教育"概念对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我国一流本科教育存在"缺乏对育人使命的守持理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高且缺乏操作性""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创新文化氛围淡薄"等问题。改革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与方向是:"立德树人:回归人才培养使命的坚守""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能力发展优先:创新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以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是高校一流学科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了解学科建设管理平台的构建形式与定位,明确其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有利于辨清当前学科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转变常规管理建设理念。从整合社会资源共建、加强平台自身建设与制度管理、健全平台管理服务体系与创新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深化和完善学科平台的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我国高校一流学科整体发展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以及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分析财经类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和冲击世界一流学科。财经类高校要想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突破,必须坚持特色化办学道路,以构建一流经管类学科群为目标,建设财经国际一流高端智库,实施国际化学科特区建设,引进和培育财经领军人才,积极谋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而加快财经类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特色财经学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布局、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协同创新、内部治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助力作用.当前,"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从规模化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但在以上方面还暴露出一些问题.未来,我国应紧扣"双一流"建设任务和要求,力求破解"双一流"建设困局和瓶颈,积极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具体做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匹配度,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完善境外优质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对标国际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国际化一流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界定优质教育资源标准,注重中外资源的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对“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高端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突出特征。地方“双一流”高校以系统思维坚持追求卓越来构建一流研究生教育体系,在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和培养模式上,应借鉴地方标杆大学的成功经验,着力破解育人体系建设、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学科设置、创新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平台等关键问题,提升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整合和协同力度,打造支撑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相似文献   

11.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本研究建立了食品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即创新实验班为载体、专业知识为基础、课外竞赛为牵引、创新项目为依托、学术交流为平台,以期达到推动创新改革、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展示创新成果的目的;实践结果表明,该培养模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不仅奠定了食品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基础,而且促进了食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在新形势下确立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推进一流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能够推动甚至引领人类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高等院校的要求。文章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指出以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为双引擎、校内外多方资源多层次协同创新的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是一流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文章对双引擎立体式协同育人模式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尝试从五个方面提出该模式建设思路,以期对我国一流本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李金和 《西部素质教育》2019,(3):142-143,147
文章探究了行业特色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路径选择,包括围绕规划,细化目标,明确争创一流学科的发展路径;以发展学科特色为基础,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拔尖创新型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提升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以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办教育,大力推进办学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先进大学精神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创新培养中,培育出一批批高水平人才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使命;而学以致用是“双一流”创新培养中高等学校教师“教与学”新模式的重要起点。只有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与学”的新模式,才能实现“双一流”建设的最终跨跃。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知识创新与组织构建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后者是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寻求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提升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可通过加强组织使命、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等环节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王季愚是我国卓越的外语教育家,她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培养一流外语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一流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天的外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梳理回顾王季愚的外语教育思想,学习并创新她外语教学的实践举措,对当下高校外语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实验平台。高校共用实验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通过对高校共用实验平台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强调了建设共用实验平台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旨在加强高校实验室和共用平台建设与管理,推进高校人才培养、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促进实验室和资源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一流的教师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建成一流的大学,才能引领中国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四川大学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持续投入、追求实效,探索开展了完善全员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以本科教学为首要条件面向全球招聘一流教师、实行"双证"上岗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考核、重奖一线优秀教师、建设立体化教学发展系统工程等系列实践,打造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扎实的学识、高尚的理想气质和境界情怀"的一流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9.
桂林医学院药学一流学科为药学专业建设提供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药学一流专业建设将依托药学一流学科优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充分进行专业论证、精心规划、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专业建设评估机制,保证投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学科与科研创新、图书资料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实施具体措施,从而将药学专业建设成广西内一流、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优势特色专业。  相似文献   

20.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