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的内在品格与通识教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哲学教育必须面向通识教育,在注重哲学知识讲授与接受同时,更注重人的道德教育、思维能力与理想人格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含着文化的信念与价值,肩负着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维护国家、民族认同与归属的使命,并坚守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构建与延续文化认同是通识教育的精神与动力,也是其生长、发展的根基。当前,我国通识教育必须转变"横向移植"的形式化取向,强调中国的文化认同;以本土文化资源为基础,建立自己的通识教育,担负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姚中秋 《学科教育》2014,(2):112-119
孔子创立开放的、平等的教育体系,以养成君子,塑造和维护优良社会秩序。现代中国教育体系与此传统断裂,其根本特征是道德和文化的虚无主义,仅致力于传授技术性知识,而未能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今日中国教育当具有文化自觉,大学通识教育当弥补技术性知识传授体系之不足,以传承文明、养成君子作为目标。为此,大学通识教育体系当以中国经典研读为中心。如此大学教育,方能养成君子,以塑造良好社会秩序,并承担中国之世界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分裂出发,指出通识教育是解决两种文化分裂的途径,并以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为例,谈谈由通识教育产生的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贡献:然后介绍了中国接受通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最后则是作者对当前国内学校教育中两种文化分裂现象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文化论争与通识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其社会的文化演进密切相关。一元文化主义控制下的通识教育以传承西方文明、塑造统一美利坚民族为己任,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使通识教育转向对其他文化的关注,将弱势群体的经验和知识引入到教育内容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中两种文化发生了尖锐冲突,通识教育也出现了“回归传统”与坚持多元的激烈讨论。围绕着国家和民族归属与认同这一文化核心,美国社会对通识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尝试。  相似文献   

8.
透视当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的视角来透视和诊断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就会发现存在着三大方面的严重问题,其一是全球化的“两重性”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两难处境;其二是大学通识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其三是大学通识教育中如何达成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会通、超胜与综合创新问题。揭示大学通识教育的这些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推动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相对于西方,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尝试阶段。中国的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为我国文化创意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还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开辟了市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了动力,并进一步推动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促进其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国家应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保障高校通识教育改革进行,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识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0.
秉持通识教育理念,宜春学院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其中把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地方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把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连接的思路,对于其他地方院校通识课程的改革应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耶鲁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828年,耶鲁大学校长杰里迈亚·戴为首发表了“耶鲁1828年报告”,被称为美国高等教育第一篇正式的教育哲学论述。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明是历史的投影,一个失去传统文化的民族也不会有未来。新文化运动以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糟粕,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象征体系。随着通识教育再次进入高等教育视野,传统文化成为其重点内容。具体到金融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往返和‘漫游’的人才"。在学习西方金融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探索和发展根植于中国文明的金融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作育涵养圆满和谐之人性,进而成就高尚事业和建造良善社会。依此,大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识(人文)教育。而通识(人文)教育的实质,无非就是一种哲学教育或哲学性的教育。是故,作为通识教育之灵魂,哲学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居有基础地位。欲求实现哲学通识教育的此种基础地位,至关紧要的乃是促成“通识教育哲学化”,亦即使哲学通识教育变成“弥散型”或“浸润性”的教育,为此应完成相应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4.
15.
学科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等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学科文化建设尚存在许多不足和认识误区,通识教育在性质、目的内涵上与学科文化有共通之处,二者相得益彰。学科文化建设中注重通识教育,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课程设计以及教育哲学基础.通过对通识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个案的分析,认为通识教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根据“以仁为本”的教育哲学及其价值导向,通识教育应该从课程设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区分以及技术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等方面来确定课程内容及其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7.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的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艳 《湖北教育》2014,(12):38-40
中国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成功地承担了唐代以后一千多年文化传播和文化创新的功能.一方面,书院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书院精神,鲜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精神;另一方面,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祭祀制度和书院建筑等,也从多个方面表现了通识教育隐性课程的特色.由此可见,书院文化对当代大学通识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弘扬地域文化,把地域文化有机融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坚定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通专融合的“大国工匠”,是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职业教育“三融通”的有力举措。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模型理论对通识教育体系的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的探索性实践为例,能够系统化总结出从环境、课程、项目、校园文化等四个方面将巴蜀文化融入通识教育体系的路径、方法和成效,并提出积极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无论通识教育课程如何设计,课程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区别于专业教育的职业局限,体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其实质是对历史与人文传统的继承。发展中国的通识教育,需要针对中国社会、传统、时代与国情来进行,而体现当地历史与人文传统的地域文化与高校通识课程的对接就成为必然,这一对接将对双方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