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必然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管控为中心的社会管理也在向社会治理转变。参与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向高级阶段的合作治理转变。当前我国应通过合作理念的确立,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机制的建设,为合作治理奠定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从参与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政府部门、高等学校、第三部门和市场机制作为高等教育治理的共同参与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职能。政府部门在高等教育领域居于舵手地位,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等第三部门为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提供了一种制度安排上的可能。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决定了教育治理模式预期目标的多层次性。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内部架构具有网络化特征,治理的动力系统由网络内部驱动和外围推动两个子系统构成。  相似文献   

3.
4.
高校教师聘任中的利益关系及其制度调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益关系及其调整是审视教师聘任制改革的一个独特视角。高校教师聘任中存在教师个体、学术群体和高校行政人员三个行动者,他们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理想的教师聘任制要能够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目前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存在学术评议机构泛行政化、行政权力膨胀等弊端,损害了学术利益和教师个体利益,并使其得不到保障。教师聘任制存在的问题要求从深层次上进行高校治理变革,可以采取分权、改造利益代表制度、提升权力主体的道德自主性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日趋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研究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的解读和反思,提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引入多元参与机制的理论构想,认为民主化管制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并给出了民主化管制模式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是一个具有公共性质的组织,具有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特征。传统治理模式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协同关系尚未形成,呈现出"局部协作、分散治理"的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理效率。从分散治理转向协同治理,就是要以锁定共识为前提,以理顺关系为重点,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协商对话、整合治理资源,推动多元主体不同程度和频次的参与行动有序衔接,从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参与高职教育治理的持续效应。  相似文献   

7.
高校教师作为校园主流文化的引领者,在保障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的理解不够全面,多元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对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产生负面影响,高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因素制约了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提高高校教师对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并不断完善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建设,以此提高高校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9.
生态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领域特别适合包括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多元共治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思路,具有主体、效率、成本以及制度安排等优势。然而,由于有限理性、利己主义等原因,在生态环境多元共治过程中存在政府环境监管的公信力有待加强、企业环境治理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动性不足以及跨部门治理主体间协同性不强等问题,这必然会给多元共治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阻碍。达成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格局,需要从理念、主体、制度与法律等四个层面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民社会的不断壮大,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经历着由统治主义向治理主义的转型。它包括地方政府权责的明晰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方式的合作化。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聘任制下教师与高校之间劳动关系市场化的特征日益凸显:教师任用制度由"计划调配"转向"合同聘用",教师工资制度由"刚性工资"转向"弹性工资",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由"国家保障"转向"社会化运作"。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由身份管理下的行政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以契约为中介的劳动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法律制度供给不足,劳动关系市场化的形式与其实际运作存在很大偏差,严重影响了聘任制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反映出在高校教师参与课程管理中存在重视不够、领域过窄、意识与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促进高校教师有效参与课程管理要采取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完善、构建新型校园文化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成立教师参与的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设立教师交流和合作平台、建立良好的资源传输和援助网络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公共理性: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理性在现代大学管理中的运用在于使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达到良好秩序,从而缓解各主体间固有的利益分歧与矛盾冲突,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与共识。罗尔斯"公共理性"理念作为一种阐释,为多元主体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诉求与路径选择作出了回应。  相似文献   

14.
教育行政方式涉及以谁为主体以及通过何种方式、管理哪些教育事务的问题。研究发现,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呈现出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地对教育的全要素、过程实施管理的特征。教育现代化发展呼唤教育行政方式的革新,而强调多元共治就是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方向和主要特征。影响教育行政方式转变的因素有三:层层发包致使教育行政履职目标偏移;条块不协作制约教育行政能力;教育参与归属与认同感低限制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行政方式,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需要从理念树立、规则制定、组织培育和制度保障四个方面扩大多元主体在基层教育行政中的协商合作力度,保障其与参与教育治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淡水河系是一条治理权与管理权分属台湾不同层级政府的跨域河川,但制度缺陷并未埋没其治理成效。基于大量文献分析和深度访谈发现,淡水河治理成效是多元主体协商合作的创造性成果。具体来说,上级政府扮演着“领航者”角色,制定大政方针、法规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和公民的行为,并为具体治理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则是政策的“执行者”,创造性执行上级政府的规定,并为利益相关者搭建协商平台;而公民社会更多地扮演“监督者”角色,自发成立河川巡守队协助政府,同时也监督政府的治理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公共治理:我国校园安全管理的一种新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校园安全现状警示我们:仅从学校和政府的视角审视和应对校园安全问题是存有缺憾的。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应变换分析视角并建构一种新范式——公共治理。校园安全公共治理具有提升校园安全认知能力、保障能力和评估能力的价值意义。当今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都十分重视校园安全公共治理,注重发挥不同治理主体的独特功能和资源优势。我国的校园安全管理应当充分吸取发达国家的相关宝贵经验,着力构建校园安全公共治理的运作思路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校园治理主要聚焦校园生活服务领域,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大学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元主体尤其是师生群体的有效参与,是提升校园治理水平的重要助力.当前,校园治理仍存在若干短板,包括师生参与缺位、联动效能不高、监管过程粗放、数据导向不清晰、持续改进动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论优势,以畅通的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8.
在科层制理论、管理主义和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下,我国公立大学出现"碎片化治理模式",呈现压力型治理模式、科层式治理模式和运动式治理模式,继而导致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碎片化"困境:治理理念的断裂、治理结构的分化和治理机制的裂化。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和治理结构的整合以及治理机制的创新,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实现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由"碎片化"向"整体性"转型,治理理念应由治理者的合理性向被治理者的合理性的转型,治理结构由集权分散式结构向多元整合式结构的转向,治理机制由从应急式运行机制向制度化运行机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一次转型后尽管教师培养在学历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教师质量依旧不是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二次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在二次转型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教育资源要么过于短缺,要么过于分散,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到了教师质量的提高。因此,探索一个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师教育整合治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只有高校教师教育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整合和治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教师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民办高校已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单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多元参与、上下互动的依法民主治理模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得以建立,突显了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社会参与、学术自治、产教融合等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民办高校的多元治理主体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框架内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激发了办学活力,推进了治理现代化,并实现了治理效率的最大化,从而促成了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