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决策,成效的评价问题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环节。结合“双一流”建设相关制度及理论与“双一流”建设工作开展情况,从“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机制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结果运用等方面入手,重点关注“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并紧跟“双一流”建设实践,从整体上对“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机制展开针对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校法人制度是"双一流"建设顺利推进的组织法律保障。与"双一流"建设的要求相比,我国高校法人的具体制度建设在章程实效性、法人财产自主权、法人组织机构制度等方面仍存在着不足,未来应将保障和促进高校的自主性作为制度完善的核心价值目标,在坚持高校学术自主性本位的同时防止其公共性危机的发生,并从章程、法人财产权、组织权力协调合作机制等方面着力完善。  相似文献   

3.
教育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多持系统论的观点,强调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多元形态和结构优化,这些理论洞见具有指导价值。将"双一流"建设战略置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框架中考察,有必要重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其所置身的一流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之间的依存关系,以克服过于强调战略重点可能导致的对全局的忽视或轻视。在地方层面,应鼓励政府在落实"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对其予以必要的延展,着力建设区域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相应的着力点包括确立基于系统论和生态论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规划、建立不同高等教育板块的相对均衡型投资机制、健全高校和学科的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机制,以及营造准市场化甚至市场化的高等教育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双一流"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与新动能。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定位与发展,本文从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阐述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时代定位,探讨与分享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经验。  相似文献   

5.
"双一流"建设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是立校之本,只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打造一流的学校。本文指出了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国家、高校、教师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面向世纪中叶实施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一流大学的建成需要有一流的功能体系以及一流的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在大学战略管理,要进行战略研究,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战略,用战略引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7.
当前"双一流"建设面临大学和学科排名的困扰。在排行榜的影响下,排名的一流成为"双一流"建设成果的重要标志。为摆脱排名对内涵式发展的困扰,大学需要超越以排名论一流的话语方式和政策取向,重拾古典的卓越传统,以澄清大学发展的核心价值。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真正的"好"大学始终是从理念到行动均朝向卓越的大学,而不是从思维到行为一路追逐排名的大学。  相似文献   

8.
为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2005年德国政府启动了"卓越计划"。目前,"卓越计划"已经进入第三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卓越计划"在动态调整机制、整合科研体系、科研论文发表、世界大学排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资金短缺等不足。2015年,我国开启"双一流"建设,借鉴"卓越计划"的实施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应着重关注退出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三方机构参与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我国“双一流”建设政策扩散关涉该政策能否合理有序地推进。文章以“双一流”建设政策为研究对象,借鉴政策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双一流”建设政策推进的解释力,围绕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描述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基本特征,围绕横向机制、纵向机制和多向机制阐释了“双一流”建设政策创新扩散的主要机制,希冀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目前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阻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如何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深化改革和创新,统筹协调跨学科之间的教学科研模式,打破目前高校院系专业之间固有的学科壁垒,通过专业融合、课程融合、实践融合和全过程融合,形成“教学为本、科研为重、创新为体、创业为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加快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乃至跨国界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基础创新—应用创新—协同创新”立体式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提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课程建设的若干策略如下:1.以满足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和服务社会为导向,以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点,动态优化目前的农学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2.协同建设学科、专业和课程,将作物学一流师资队伍配置到农学专业本科教学中去;3.促进教学与科研、教学与产业融合,强化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4.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打造农学专业品牌化和课程精品化;5.着眼于农学专业的历史底蕴和办学地理位置,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农学课程体系;6.完善课程管理体制,推进农学专业课程群建设;7.给学生配备学业导师,为课程学习保驾护航,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8.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探索优秀本科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这些策略不仅可为农学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也可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其他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跨学科是我国"双一流"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考量因素。面对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以及世界学术的发展趋势,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纷纷建立各式各样的跨学科组织,鼓励跨学科研究。当前,我国多数研究型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依旧存在很多不足,"理论上重视,实践中轻视"则是跨学科研究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有必要将跨学科纳入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关键要素之中,创新学术组织,走出高校科研活动条块分割、重复投入、低效产出的窘境。具体到操作层面而言,需要以组织实体为平台,为跨学科研究提供物理空间;以制度设计为抓手,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运行保障;以沟通理解为桥梁,为跨学科研究提供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双一流"建设目标为导向,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使之能充分鼓励和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从而促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综合竞争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取得良好成果。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高校对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机制是研究生教育制度与培养模式的一种教育创新。该机制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最大化教学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但在培养标准的制定、管理、科研成果署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合培养机制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鉴于此,详细分析了当前联合培养机制的优势及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措施,探讨了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的方法,对于“双一流”背景下创新建设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照湖南省"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第四轮学科评估、ESI等第三方数据和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情况,对湖南一流学科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推进湖南一流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支持政策,强化团队建设,凝练优势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以专业的眼光看,“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有效性与大学评价的根源性有关,需要从本源上对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进行再辨与反思。在评价对象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意在教育事实,理应满足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评价目的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旨在成人与创新,必须遵循人才与学术的根本逻辑;在评价内容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重在内隐文化,应当关注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在评价方法上,“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涉及综合的技术手段,无疑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  相似文献   

18.
"双一流"建设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211工程"、"985工程"是"双一流"建设的逻辑起点和继承基础。"双一流"建设的创新体现为建立动态调整能上能下机制、设立"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采取认定而非申报的遴选方式三个方面。"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应考虑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理清国际学科排名中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其动态调整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相信经过几个周期的"双一流"建设,中国一定会出现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众多的世界一流学科,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高等教育强国。  相似文献   

19.
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有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价值观念、制度措施、评价机制、学术道德等因素却制约了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学术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因此,在分析制约因素及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双一流”建设背后遵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同时也面临空间布局、学科设置、人才布局、创新能力等不平衡发展的制约。高校“双一流”建设是一个辩证性、动态性过程,重中之重在于范式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同时需要处理好5个关系:高峰与支撑、中央与地方、理科与文科、学科与育人、中国与世界,实现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