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论及技艺创作的思维运作。创作主体在“心斋”、“坐忘”中达到虚静的精神境界 ,气凝而神游 ,心与物化 ,物我两忘 ,则思接干载 ,乃臻于神 ,终达于道。可以说 ,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思维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庄子》一书是战国时人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它包含哲学、政治、文学、美学等方面的丰富内容,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过去对《庄子》的研究多偏重于哲学和文学方面,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庄子》还有不少其他方面的思想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探索。首先,我以为《庄子》中有着颇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例如《逍遥游》一文中写道:“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庄子当然不曾学习过阿几米德浮力定理或研究过液体的表面张力,但很显然,这两句话是很符合科学原理的。又如同篇中写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就是说,风的强度如果不是足够大,那么承负大翅膀就没有力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就是说,当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在这里,大鹏不是一下子飞  相似文献   

4.
清代是庄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时期,延续近三百年的历史,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注疏家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注释《庄子》文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文章把清代《庄子》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概述每个阶段注疏《庄子》的文献及其学术价值,最后总结清人整理注疏《庄子》文献的特点,以便为后人研究《庄子》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理解人生苦痛、挣脱命运羁绊、超然尘世之外是庄子理想人格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除了涉及哲学、审美等问题,还较多地谈论了人生。庄子立足于现实,思考了人世间的纷争、人的生死、人生意义价值等问题。然而从现实出发,庄子难以找到消除人生悲苦的有效途径,只能徜徉大道,创造出许多人类思维难以认知和体会的极其抽象的概念和境界,对人生悲苦进行消极的、阿波罗式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姚高峰 《学语文》2009,(2):35-36
《庄子》这本书看起来零散,读起来也很是费劲,但是其内容是有线索贯穿其中的。读《庄子》也当抓住其线索,才不会茫然无头绪,不知其所云。我们大都知道。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争频繁的时代,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当然痛恨当时的诸侯们为了一己之私而大动干戈.以致天下大乱,君王犹傈于庙堂之上.有志之士隐其身而不出。对于百家争鸣,庄子并没有感到庆幸.相反他认为古之大体为百家之所裂,以至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在庄子看来,与其说百家争鸣是思想活跃的表现,不如说是是非之争的恶果。因此,关于是非之争的问题就成了《庄子》全书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汪洋恣肆”是《庄子》散文的基本风格。从思想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思想的开放性和超前性,题材的广泛性与奇异性,从艺术形式来看,主要表现在文章体裁的开拓创新,章法的变化莫测,语言的幽默辛辣,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实际是对儒家伦理的一种强力冲击,是对文学体裁,章法,语言的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9.
作为古代哲人、道家重要思想象的庄子,千百年来论者各执一说。本文依据史料,考辨了庄子生卒年代、故里、乡属;对庄子的人生哲理、修真养性、处世哲学等作了简要分析。《庄子》一书的思想内容与内、外、杂篇的划分,文中对一些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10.
"逍遥游"无疑是庄子的毕生追求.笔者以为悟得"物化"之意,才可达于"逍遥"之境,故"物化"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既涉及"万物与我为一"的内涵,又涉及庄子的生死观问题,深究其思想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思想.总之,"物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书中的形象,既有神话人物,又有幻想出来的至人,真人;既有自然物的拟人化,又有某种观点、概念的形象化;既有同时代人物的风姿,又有历史人物的体貌。而随心所欲地驱使历史人物以“适己”,根据自己的需要,有褒有贬,或赞扬或讽刺,甚至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联在一起,又构成了《庄子》人物塑造的特点。孔子就是被这样引入书中的一个“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2.
下之大用”。这也就是从“存诸己”跃入“行诸人”,由内向转为外向。如果前六篇是完整的阶梯,那“应帝王”就应该是通向室内的门槛。显然,第二条线索“道化天下”虽只寓于末一篇中,但却藏在第一条线索之下,笼罩了全内篇。通篇可鉴,庄周逍遥游世的背后,劝世之心极其良苦。只是他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在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孕育了深刻的美学思想,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庄子美学思想:庄子哲学思想超凡脱俗,其在美学上具有遗世独立的仙境美;他将人生看做一场大梦,从这种思想衍生出了梦幻美;庄子看到事物成与毁的转化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残缺美的美学范式;庄子具有人格美。他有宽广的胸怀和高远、深邃的思想,富有仁爱精神,追求真性情。这些都使他具有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4.
庄子生活在浇薄乱世和楚文化神秘的氛围中,他想超越人生,脱离尘世,心目中设想了一个“无何有之乡”。这使他十分宽容,却又嘲讽今世;十分达观,又极为苦痛。庄子是个十足的奇人,他的书——《庄子》是“天下第一奇书”(金圣叹语)。奇就奇在,“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奇在“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寓言却孕含着一个庞大深邃的哲学体系;奇在寓言本身诡异谲怪,放射出自由磅礴的艺术光辉。  相似文献   

15.
朱得之的《庄子通义》是现存明代最早的一部解庄著述,其在继承前人解庄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吸收阳明心学的思想,以心学解庄,开创了庄学的新局面.而其对《庄子》外、杂篇真伪的考论及对《庄子》、《列子》关系的辨析也对庄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上常以“庄骚”并称,人们注重《庄子》的散文价值和《楚辞》的诗歌地位。然而,作为先秦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镶嵌于《庄子》文本中,且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哲理韵文,亦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重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被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战国,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时期。特殊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什么样的姿态对待这一历史的大转折?以什么的方法、什么样的途径去解决诸多的社会矛盾?它要求每个阶级甚至每个阶层都要做出选择和回答。新兴地主阶级、小手工业者阶级、小农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如李悝、商鞅、吴起、墨翟、孟轲、荀况、韩非、公孙龙,许行等人,他们以积极的进取精神,勇跃投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或是搏击于政治舞台,致力于社会改革,或是讲学、著书“言治乱之世,以干世主。”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庄子的处世态度则迥然而异,是一个极端悲观厌世的思想家。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把人世间看做是陷井,把人生比之是赘疣、疔疮、是一场恶梦。幻想从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三言”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言”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言”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言”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言”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言”独特的文本结构功能,从而形成《庄子》文本“曼衍”的特色。然而,《庄子》“卮言”的三种样态之间并不是彼此隔离的,而是呈现一种相生相融的关系,它们大抵生成于“合语”“优语”之传统。  相似文献   

19.
《庄子》“性”论内容宏富,立论独特。庄子后学从事物的天赋性、特殊性双重角度界定性的内涵,从殊性、天性、本性入手分析性的重要类型,从物质、精神与制度层面探究失性现象产生的多重机制,从多重维度细致剖析导致失性的诸多行为,从维护性的初始性、自然性、完整性的立场坚守性的本真性。《庄子》“性”论的主要特征在于强调事物的天赋本性,以“自然性论”“性超善恶论”“性不可修论”与同时代“性”论相对抗,其主要缺陷体现在取消人性的社会性、否定人性的发展性。尽管如此,《庄子》“性”论对于道德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仍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隐士思想具有深远影响。《庄子》中形象地描写了几类隐士,他们或是刚烈,或是柔和;或游离于理想中,或回归到现实中。每一种隐士类型都集中反映了庄子看待隐逸的态度,都是庄子隐逸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