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教学目标 会正确读写并理解“夸奖”、“直打滚”、“检查”、“斥责”、“恍然大悟”等词语:正确书写“夸奖”、“检查”等词语:区别“及”和“急”、“检”和“捡”:体会人物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3.
“和”源于饮食、音乐等感官的调和相应,具有感官之和、性情之和、政教之和、生命之和与天人之和等不同层次的涵义。“和”、“同”并论、“和”、“中”并论,但“和”不等于“同”,“和”也不等于“中”。“和”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有着丰富的“和”文化资源。老子关于“致虚极,守静笃”、“与善仁,言善信”、“道法自然”、“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思想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就是“身和”、“人和”、“天和”、“均和”。  相似文献   

5.
一、起源和变迁 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民间宗教”甚至不是一个独立门类的信仰。“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为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尊奉。各自称家,各家有学。但是,近人概括地称之为“民间宗教”的那些散乱信仰,一直被贬称为“淫祀”、“巫觋”、“方术”、“莲匪”、“教党”和“迷信”等。“民间宗教”被归为“愚夫愚妇”之盲从,读书人偶有涉及。一般都是以“怪、力、乱、神”的态度贬斥之。论说简略。  相似文献   

6.
规范课堂教学行为的十个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教学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应当实现教学行为的 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因此教学行为必须符合教学规律,遵循 “心系学生”、“广而新”、“少而精”、“真而准”、“同步思维”、“虚实对 应”、“深浅结合”、“系统”、“比较”、“动态调整”等十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丰富的“五四”是“说不完”的。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交织可以催生很多有意义的话题。从文学及史学的角度论及九点:激扬青春的“五四”、意在创新的“五四”、策略批判的“五四”、性别和谐的“五四”、文学母题的“五四”、文化传播的“五四”、文化磨合的“五四”、文化创语的“五四”和面向未来的“五四”,以表对“五四”90华诞的纪念。所谓“九点”其实也是“九脉”、“九维”、“九命”,喻示着“五四”文化经脉的顽韧、通达,文化精神维度的多元、多向和文化命运的强健、博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抱朴子》内外篇中的“年”、“纪”、“齿”、“寿”与“履”、“舄”、“屩”和“领”、“颈”、“项”三组常用同义词进行了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分析,认为“年”组均有“年岁”义;“履”组均有“鞋”义;“领”组均有“脖颈”义。且各组都有自己的历时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学大师,荀子视“性”和“伪”、“群”和“分”、“礼”和“法”这三对基本概念为社会学的理论支柱。他以“性”和“伪”奠定人的“社会化”论;以“群”和“分”确立社会组织论;以“礼”和“法”建构社会控制论。它们筑起了荀子的社会学大厦,儒家的社会学思想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一般用“荷”、“任”、“擔”、“挑”、“担”、“扛”、“揭”表示现代汉语中的“肩负”义。先秦时期,一般用“荷”和“任”;汉魏时期,“擔”字用例逐渐增多;宋时开始,用“挑”“扛”“担”表示这一意义;明清时期,“担”、“扛”、“挑”取代了“荷”、“揭”和“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符号学,60年代被法国结构主义学派引入人文学科,至今正成为当代人文科学研究重要的方法论之一。在对"旅游世界"进行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用符号学的理论对其诸要素进行全面的审视,阐释符号意义,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世界。这对旅游研究新视角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尔雅》同义词的界定,既涉及对同义词的一般认识,也涉及对《尔雅》释例的认识。我们以“一义相同的聚合标准审核该书词条,符合这一标准的,词条中的词就形成同义关系,否则就是非同义词。《尔雅》的训诂形式非常复杂,既表达同义词,又表达非同义词。  相似文献   

13.
“足的”,《红楼梦辞典》释为“一直的”,但从《红楼梦》本身及相关文献和方言用例来看,其确切意义当为“非得……不可”;“拾头打滚”中的“拾”,《红楼梦辞典》释为“往地上碰”,据对相关文献和方言的考证,其确切意义当为“用头钻,用头撞”;“尽着”,《红楼梦辞典》释为“总是”,但其在《红楼梦》中还可释为“本来已经……偏又……”;“咱们”、“我们”在《红楼梦》中存在特殊用法,即分别用为“排除式”和“包括式”;“别要”是“不要”连说混音形成“别”之后,在剩余因素尤其是原式的影响下“要”音复原的新旧嫁接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了尹湾M6十二号木牍《君兄衣物疏》和十三号木牍《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笥小物疏》以及M2木牍《衣物疏》中表示衣物的词语,对其中的絪、合、後、直领、巨巾等词语作了重点考释,并订正了《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两部辞书的释义、收词及例证等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从古至今,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的,如:六艺的人文思想、六艺的教育意义和六艺的特点等等。对"六艺"的语源义进行探求,是以求从新的方面,即古代汉语角度对"六艺"进行研究。得出:"礼"、"乐"、"射"、"御"、"书"、"数"的语源义分别是"有规则"、"美,好"、"舍弃,远离"、"禁止"、"把……明显化,表现出来"、"把一个整体的东西细分"。  相似文献   

17.
小说集《呐喊》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回忆的精神丝缕,其中《故乡》《社戏》《鸭的喜剧》三篇较有代表性,体现了他的回忆冲动。透过这三篇回忆性小说来观照鲁迅的现实世界及精神世界,就不难理解其回忆的原由、回忆中的情感倾向及心理状态。《故乡》中的"怨乡"逃避,《社戏》中的温馨与人性的美好,《鸭的喜剧》中鲁迅与爱罗先珂的深厚友谊,都是鲁迅精神丝缕中重要的情感凝结。鲁迅以一种独特的回忆方式展现其心理的渐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齐己诗中"钟陵"、"加餐"、"人群"、"减"、"日向"、"朗鉴"、"簇子"、"参差"、"依依"、"槎程"、"不能"等语词,《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或未予收录,或义项缺漏。尝试结合唐前及唐后文献进行考释,以补《汉语大词典》等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电视剧领域推出的一批家庭伦理剧相继在国家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具有代表性的如《渴望》、《咱爸咱妈》、《婆婆》、《大哥》、《大姐》、《嫂子》、《老娘泪》等。为什么这些电视剧能够赢得大众的共鸣,甚至赚得许多人的眼泪,原因在于它们共同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经验,其中,民族文化中超稳定文化在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任何理论都有其独立的命题网络。但教育学并不拥有自己的命题网络,倒是充满了各种争论性的话题。这些话题中,有些是其他学科"观照"教育的结果,本不属于教育学,也不是教育实践的核心关切,包括教育的起源、发展史、教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所谓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理、各种教育的影响因素等等;有些话题无所谓结论,话题的争论本身似乎比结论更有吸引力,包括教育教学的本质、各种对象的构成要素和功能、教育是科学还是艺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育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等等;有些话题只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意义,比如教育的终极目的、各种教育主张以及相应的批判;有些话题只是职业行动规范及其解释,却被描述成了理论的样子。教育学拥有如此庞大的话题体系却让人体验到一种理论上的虚弱感。从性质上看,这些话题无法衍生出理论命题,这使得这个话题体系已经由曾经的学术成就转变为教育学难以摆脱的学术包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