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宁  王渊 《当代教育论坛》2005,(22):104-105
一、科学知识观及传统中学数学教育观的批判性反思科学知识观是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繁荣以来而不断形成的一种知识观,这种知识观在当今仍占有绝对地位。它以“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性”为三个基本特性,分别从三方面勾画了科学知识的形象:“客观性侧重于阐述现代科学知识与认识对象及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普遍性侧重于阐述现代科学知识在不同认识主体之间的关系;中立性则侧重于阐述现代科学知识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观的特性使人们长期无任何异议地感觉到,知识是外在于我们自身的,它不会因时间、地点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2.
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理念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   《当代教育科学》2005,(17):12-15
认识论的演变与教学评价的变革,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传统认识论“客观性”知识观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本质是测量,功能主要以社会导向为主,其着眼点是“知识”;现代认识论语境中的“文化性”知识观使得教学评价的本质定格为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能力导向为主的,相对应的客体由工具性的“知识”转变为对象性的“人”;在后现代认识论“情境化”知识观的视域中教学评价理念发生了更深刻的变革:要尊重差异是其本质特征,信息呈现是其功能,生活则是其基本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知识观是教育设计的哲学基础,不同的知识观影响、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现。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经充斥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文章从探讨后现代知识观的主要观点入手,从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角度,讨论了现代教育在后现代知识观下的转变,即:现代教育走入“后现代知识观”。  相似文献   

4.
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知识观分歧的日益尖锐化,客观上要求今天对课程改革的任何一种判断必须给出其知识论根据。本文以“王钟之争”为切入点,在梳理传统派和改革派知识观分歧的基础上,详析了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认识论根据,指出知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真理问题;进而从剖析互动的知识观之由来及其与传统知识观的分歧入手,将分歧的关键定位于知识的独立自在性问题方面;最后以渡普尔的“世界3”为根据,给出消解分歧的一种建议。  相似文献   

5.
“知识就是力量”与“整体就是力量”分别是一种近代科学观和现代科学观。“知识就是力量”向“整体就是力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科学观进步的标示。科学观是历史的产物。科学观的转变必然引起教育观的变化。一、“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知识就是力量”是被马克思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培根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知识观是课程设计的哲学基础,知识观的转型势必引起课程设计的变革,这是课程发展的内部规律;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后现代知识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现代知识观到后现代知识观的转型对课程设计主要环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变革有所要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代知识观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封闭性,后现代知识观提出了主体性、境域性及开放性。在后现代知识观影响下,历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世界教育和未来教育。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教学技能观决定着教学技能的不同内涵.“旁观者”技能观认为教学技能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具有单向性、客观性、准确性、控制性与还原性;“参与者”技能观认为教学技能是一种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参与知识和学习意义建构的实践能力,具有交互性、情境性、经验性、创造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改革需坚持“参与者”技能观;引导启发技能、对话互动技能、发现创新技能、学法指导技能与学习评价技能,是课程实施者所必需的教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1引言 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一种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在形成。它以绝对的客观性为知识之理想.逻辑实证主义堪称这一知识理想的代表,在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框架内,“知识和语言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知识应当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条件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知识观对于现代知识观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强调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这对于我国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均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哈丁以后殖民女性主义立场对客观性进行的探讨,是一种具有历史及多元化背景的认识论研究新语境。其主要方面为:以“新客观性问题”实现传统认识论的转换,论证现代科学是建立在欧洲化背景上的“地方性知识”,建立客观性的“强纲领”,以达到“强客观性”。而这一研究的目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即实现平等的化话语权、知识话语权、科学话语权,消除科学与权力关系构建的话语霸权,在有益于科学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政治民主。  相似文献   

12.
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划分为“知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和“怎么做”的程序性知识。认为程序性知识不是将知识作为直接陈述的对象,而是作为应用的对象,是一套解决具体问题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传统知识观下的“知识”仅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而传统知识观下的“技能”恰与程序性知识相吻合,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技能是一套习得的程序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一、当下课程改革的知识观透析 1.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兴起.建构主义知识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我国教育界所认识,它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的存在,"既不是对世界的镜式‘反映',也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发现'与‘揭示',而是人们理解事物及其与自身关系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4.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二元论哲学的传统知识观存在两种主要的形式 :外源论和内源论 ,外源论知识观和内源论知识观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对立起来 ,这两种知识观的弊端在教学中日益显露出来。建构主义知识观力图将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整合起来 ,形成一种超二元论的知识观。这种知识观通过“同化”、“顺应”、“自组织”、“对话”等建构方式消减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立 ,对教学活动产生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这种转换要以忠实“原作”为前提。因此,翻译中,特别是以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基本原则的科技翻译中,“信”是第一性的、本质的标准。但总观林业文献翻译现状,违背这一标准的现象却屡见不鲜,这势必会影响我国林业的对外交流。因此,译者既要认识到“忠实”、“准确”是改善林业文献翻译现状的根本,又要有意识地培养严谨的翻译态度、提高自身的双语水平,进行林业文献研究,厚实林业知识底蕴。  相似文献   

17.
郝明君 《天中学刊》2006,21(1):127-129
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现代教学在本质观、师生观、教学观、价值观和知识观等方面发生系列变革。彰显了从“知识授受”到“师生理解”的对话教学本质观、从“主—客”关系到主体间性关系的对话教学师生观、从“传话”到“对话”的对话教学观、从工具性价值到生命意义诉求的对话教学价值观、从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的对话教学知识观。  相似文献   

18.
现代知识观中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在人们认识中合法地位的确定,使得教学呈现出知识至上、计划至上、效率至上等特点,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张扬,人类教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人们日益呼唤一种真正合乎道德伦理的教学。由此,教学回归生活、教学人性化成为教学道德性的应然诉求。  相似文献   

19.
宋君 《华章》2012,(25)
科学知识社会学指出,传统的科学知识观抹煞了科学的社会性,从根本上是错误的.通过科学争论、实验室研究和科学文本话语分析,试图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然而,科学知识社会学彻底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宣称“讲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结果导致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裂隙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是目前西方国家日渐流行的新的认知学习理论,也开始受到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其中的一些积极思想,对当前的中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谈谈对化学教学的一些启示。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基本思想1.知识的客观性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应,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1]2.知识的建构性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