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立平 《中学文科》2009,(12):11-11
多年来,我国的传统教学将课程和教学分离成两个领域,“课程”是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关注的事,研究被认为是专家的“专利”。这样课程就成了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教学的过程就成为忠实而有效地执行课程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忠实于教材:在这种背景下,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在教学中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  相似文献   

2.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3.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造成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即课程被视作学校教育的目标或内容,而教学则被视作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课程规定学校“教什么”,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的过程则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20世纪初,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先生系统地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80年代中期,美国学韦迪(Weade)提出“课程教学”这一术语,来概括课程与教学融合的状态,在晚近的课程及教学理论界,“课程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个性化教学的研究》所呈现的课程与教学的实践形态即属于“课程教学”,因此,在课程教学中的“权力赋予”、“一系列事件”、“冒险活动”、“生成性目标”及教师所面临的挑战等一系列问题,该校教科室主任王备通过网络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4.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  相似文献   

5.
课程论视域下,依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形态理论来分析课程、教材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通常所谓的课程其实就是“理想的课程”,引导着教材的编制;教材则是“正式的课程”,承载着“理想的课程”的价值所系;教学则可以视为是一个“领悟的课程”“实施的课程”和“体验的课程”的过程综合体,依据“正式的课程”,指向“理想的课程”。因此,实践层面上的课程(包括教材)和教学之间,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须臾无法分离或分割。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没有课程资源的支撑,再好的课程改革目标也很难实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课程管理的高度集中统一.导致教学与课程的分离,课程是控制的一方,教学是被控制的一方,教师的任务就是围绕课程进行教学。因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对于实践性、时代性很强的政治课教学来说,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的科学领域。所谓“课程”,则是指教学的科目。学科是一个认识范畴,课程是一个实践范畴;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课程是一个行为过程;学科主要解决“是什么”,课程主要解决“怎么做”;学科是一种静态的描述和学问体系的构筑,课程则是一种动态的行为和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哲学上所谓“决定论”所根据的其实是一个普遍规律。借用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两个有着紧密联系的词——“标”和“本”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来表述这一规律,可称之为标由本定规律。所谓“标”就是被决定的一方;所谓“本”则是决定的一方。两方之间的关系——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也就是标与本的关系,简称之为标本关系。拿这两方和已被科学揭示出来的规律对比一番,就可发现,其中的一方就是所有这些规律的一端的共同本质;另一方则是所有这些规律的另一端的共同本质。这也就是说,两方都是现象世界最高一层次的本质。因此,两方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关系了。本决定着标,标取决于本,因此我们称之为标由本定规律。  相似文献   

9.
龚薇 《湖南教育》2023,(3):62-63
<正>所谓“甲方”,指的是提出目标的一方,而负责实现目标、开展具体工作的,则是“乙方”。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引领者、主导者和支持者,应扮演好“甲方”的角色,通过细致、全面的构思和安排,为学生搭建锻炼综合素质的平台,而学生,则应扮演好“乙方”的角色,提高自育能力,成为具体实施这些工作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高 校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 IT 技能和信息能力培养的 重要途径。所谓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编程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远程教育等课程。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都将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置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比较单一化,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评价大多落在“考试、考级、实验、设计”几方面,这种传统的教与学分离的教学评价模式并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信息技术相关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具体说来,一方…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教学中,课被视为“圣经”,必须原原本本地被师生接受,不得越雷池半步,所谓的“以本为本”即是此理。而新课程则把课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它无非是个例子,不是完成课程目标、教育教学任务的唯一课程资源。笔在引导学生学习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雨说》一课时,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2.
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困扰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现代教育中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是造成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 ,这种根源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科学的支撑。 2 0世纪的教育是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为特征的。然而 ,早在 2 0世纪初叶 ,约翰·杜威就系统提出了整合课程与教学的理念。 2 0世纪末叶 ,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一、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现代教育” ( m odern education)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表征的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教育——与“科学—技术—工业文明”相对应的教育。“现代教育”,作为一种观…  相似文献   

13.
1“微课”体系的内涵 所谓“微课”,是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传播媒介,针对某一学科的某一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而制作的线上课程资源.而“微课”体系的构建过程,则是根据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研发和应用“微课”资源,将零散的“微课”资源梳理成系统性的教学资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宋彬 《宁夏教育》2003,(5):26-27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没有教学及其方式的创新,新课程的实施是不可想像的,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我们必须关注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方式,寻求教学创新之路。一、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1.整合教学与课程。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  相似文献   

15.
技校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校园里一个不可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而社会上所谓的“唯物”、“拜金”、“实用”主义之风让这一方“净土”也开始变得浮躁和功利。“白手起家、共同打拼”的爱情被更多的人视作一个美丽的童话,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日趋现实。如何把“叙事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让叙事德育在教学中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它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开发和利用是否得当关系着课程目标能否顺利达成。经过几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摸索.对作为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要用足用好、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已成为中学教学界的共识。以必修一“辛亥革命”一课为例,《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7.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训练”与“感悟”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因此,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会有失偏颇。“训练”使之熟,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化则更熟。这反映了两者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至于“训练”在先,还是“感悟”在先,要视学生、教材、教师以及具体的教学侧重点来决定。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8.
一、“课程统整”及其教学“课程统整”是近几年来由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推出的一项小规模的教育改革,目前只有4所学校参加实验,但实验效果却令人鼓舞,被认为是“突破了填鸭教学”。因此,该实验受到了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所谓“课程统整”(以下简称“统整”)实  相似文献   

19.
"城中村"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城中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许多原本地处城郊的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而村庄作为一个特定的聚居群落,则往往被保留下来,成为所谓的“城中村”。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和普通的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相比,“城中村”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被教育学家称为“教育事业的心脏”。如不进入课程改革层面,任何教育改革都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效,而实施这个环节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笔者听了一节高中“美国独立战争”历史公开赛课。现将其主要教学设计过程摘要如下(在我们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现行流行的所谓新课标教学参考辅导用书与诸多历史教学网络上都会常见这类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